让人困惑的《再见爱人4》,被他说清楚了

新周刊 2025-01-20 11:11:32

通过出圈的综艺人物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学意义,这不仅是对一个娱乐文本的文化分析,更反映了它背后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趋势。

生活需要点“passion”;职场上“除了承重墙,其他都在逞墙(强)”;“职场如道场,除了阴阳就是八卦”;华语乐坛“五旬老太守国门”;在“爱萧条”的时代,离婚综艺里的“NPD人格”成为显学,“熏鸡事变”引发大量讨论……

2024年,当世界逐渐走向“不确定”,时代情绪越来越难以捉摸,综艺与影视似乎越来越成为观察社会风潮与年轻人需求的绝佳窗口。《新周刊》与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资深节目策划人周逵,聊了聊对当下综艺与影视的观察。

以下是周逵的自述。

那些不容易被看见的人,

通过综艺被看见

2024年我参与了很多综艺的共创和田野工作,包括上半年几档喜剧综艺《喜人奇妙夜》《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喜剧之王单口季》,还有2023年就已经完成录制的《喜剧大会》。《歌手2024》第一期那英“五旬老太守国门”上热搜之后,我还去现场参与了彩排与录制。此外,我还参与了张艺兴主导的一档综艺《百分百出品》,用国际舞台交流赛的模式观察中国Z世代对话国际Z世代;参与共创了第七季《火星情报局》。

下半年,我在一档人文类综艺真人秀《闪耀吧!大运河》中担任总策划,并在其中担任飞行嘉宾。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第十年,(节目组)请来马家辉、刘擎、周轶君等文化学者,以及阎鹤祥、徐志胜、呼兰、刘旸、刘宇等艺人嘉宾,当时我们设想做一个“杂学词典”,找不同学科的人碰撞出不同的化学反应。

我觉得喜剧综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让那些在社会媒体中不太容易被看见的人得以被看见。综艺关照到每一个个体,也帮助一个个具体的人被看见,这是超越综艺本身价值的部分。

眼下,一个新的综艺逻辑正在到来。在选秀时代,喜剧类综艺虽然做得很热闹却并不好招商,但现在,无论是观众喜爱程度,还是广告投放逻辑,都发生了变化,喜剧综艺正在变得越来越主流。

菜菜。(图/《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各大平台都开始做喜剧类综艺节目,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与此同时,喜剧综艺里涌现很多新鲜的素人。以往,素人在综艺赛道里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在主流综艺中很难出头,但2024年很多素人可以通过综艺脱颖而出,尤其是女性,譬如唐香玉、菜菜、Echo等。

女性话语权在传统父权制叙事当中,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但2024年很多女性脱口秀演员,正在通过自身的讲述,不断拓宽公众议题的边界。譬如在过去,月经似乎是一种文化禁忌,但2024年可以被大大方方地讲出来,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男性作为对立面。

菜菜段子里讲到的外卖小哥,思想负担很重地催促她“我不能在这儿(卫生巾货架前)待太久”,还说“早知道接那个桶装水的单了”。这些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情感对话的机会,让不同性别的人能够对话交谈,这是非常新颖的表达。

其实2016年傅园慧在巴西奥运会的赛后采访上,就曾做过有关月经的表达,女性的私人经验正在成为公共话题,不断在公共场域引发讨论,我觉得这是社会进步的非常明显的标志。

除了女性话题,还有很多草根身份的脱口秀演员有机会站到台前,付航的“passion”有多出圈,在此就不赘述了。拿脱口秀演员王继业来讲,他在节目上分享自己高考200多分,参加节目本以为能独占学渣赛道,却发现三本学历的自己遇到那么多大专生、中专生。这些表述在以往综艺中是很少见的。以往主流语境中,人们听到的内容通常是“海淀妈妈如何鸡娃”。这些声音的出现,不仅可以将表演者学历上的劣势,转变成话语场上的优势,还会让人反思教育的目的。

另一位脱口秀演员小佳会拿自己的身体开涮,用一种类似于“地狱笑话”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经历过的不幸,“三年了,所有人都在等我好起来,做梦吧,我是不会好的”;视障脱口秀演员黑灯在脱口秀舞台上吐槽盲道,“不锈钢下完雨之后和溜冰没有任何区别,就这么爱吃,路上都是虾滑(瞎滑)”。最重要的是,黑灯讲完之后,深圳市福田区很快作出响应,连夜拆除不锈钢盲道。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社会互动。

2024年11月12日,山山大爷在北京三里屯进行脱口秀表演。他原名为李文山,退休前主要负责导弹的维修保障工作。(图/IC photo)

山山大爷60多岁开始讲脱口秀,调侃自己是“老登”,很好地打破了以往的刻板印象。一个公共话语里理想化的社会角色该是什么样的?一个体面的老年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二者实际上是大相径庭的,总要有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往,我们总是希望老年人保持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就像眼下的流行说法“积极老龄化”,类似于广告片里出现的那种慈眉善目的理想化老年形象,但实际上,老年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无论是身体机能上还是心理层面,都不可能绝对理想化。

可以在看综艺时分析人格,

但不能对其进行道德审判

2024年旅行类真人秀真的非常卷,似乎十分流行“混龄旅游团”,就像《花儿与少年》那样;还有马上要播出的《一路繁花》,一群姐姐带上两个弟弟出游;熟人局出门旅游的综艺还有《现在就出发2》。

沈腾的喜剧功力很强,他属于传统戏剧表演科班训练出来的演员,能在很多综艺桥段中恰到好处地嵌入幽默,这些都属于即兴喜剧的范畴。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综艺咖”(没有任何贬义与调侃),都是那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搞笑反应的人,这考验的是这个人过往所有经验的积累,很见功力。

2024年,《再见爱人4》非常出圈。在我看来,它不太像综艺,反而更像一部纪录片。当成纪录片来看的话,很多事情就非常合理了。我感觉整部综艺的纪实逻辑和前几季相比也有一定的变化,很多观众都觉得综艺有剧本,其实不然。

《再见爱人4》如果有剧本,人际沟通中的天然信息量不会这么高。综艺剧本里经常有一个词叫“发酵”,即设定好情境之后,看真人如何在环境中释放情绪。最好的真人秀剧本,从来不会规定故事该怎么走,而是提供一个培养皿,让各种可能性在培养皿里自然发生。

《再见爱人4》是 2024 年最具人气的综艺节目之一。(图/《再见爱人4》)

据我观察,《再见爱人4》里的很多名场面应该是在减少干涉的情况下拍摄的,甚至有些场景中嘉宾的面部表情都没能捕捉到。譬如在超市里买熏鸡那一段,只有录音,没能记录面部表情。实际上,哪怕是中国最好的编剧都没办法编出这样的细节,这就是这档综艺的好看之处。

至于在节目中比较出圈的几个人物,我觉得杨子可能更像某种“奇观”。这类人在某些圈子里非常常见,但对于大众而言,可能有些新奇,甚至称得上奇葩。麦琳则是以一个非常日常化的形象出现。我觉得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麦琳这样的人,我不想将其称为“麦琳式人格”,实际上,这样的人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只不过以往很少有镜头能把这一面捕捉并完整记录下来。

有时我会想,倘若生活中有一台摄像机一直对着人拍摄,很多人身上暴露出来的人格缺陷是不是会更多?所以,我觉得从人格上来讲,麦琳的确具有某种典型性,正因为她是那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会碰到的类型,才会激发大众那么多的讨论。

我不喜欢给一个人随便贴上标签,我觉得大众可以在看真人秀的时候分析人格,但不能对人格进行道德审判,因为人格不是道德,这一点要非常清楚。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种人格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缺陷。做人格分析,不要等同于判定其有道德瑕疵。

(图/《再见爱人4》)

至于刘爽,我觉得(这种人)就更常见了。“性”本来就应该是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部分,但之前在公共话语里却很少见到。我甚至觉得他代表了性萧条时代的某一类人。关于他和葛夕婚姻的话题,如果单纯引申到私人层面似乎有些索然无味,就不多作展开了,但我会因此想到日本“失去的30年”里不断涌现的“食草男”。另一方面,我们还在看刘晓庆如何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的老年人和生无可恋的中青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我经常用综艺社会学来概括我的视角,我很喜欢通过出圈的综艺人物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学意义,这不仅是对娱乐文本的文化分析,更反映了它背后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趋势。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

一定是一个非标准化的东西

2024年我看的电影不算多,进电影院的次数都很少了,最近刚看完《好东西》,确实很不错。此外,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还有方励导演的《里斯本丸沉没》。

电影创作者肯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切中社会情绪(也就是制造爆款),但有时难免适得其反(也就是暴雷),甚至很多时候成为爆款或暴雷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只不过是正着走、反着走的原因:与社会情绪并肩同行,那就是爆款;与社会情绪迎头相撞,那就是暴雷。这二者之间的转化十分微妙,就像徐峥的电影《逆行人生》,可以被贴上“消费穷人”的标签,但我们是否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明星通过他的表演给底层叙事以能见度?我觉得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图/《逆行人生》剧照)

娱乐文本在生成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明明是同一个事实,却形成截然相反的两种理解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当下正在陷入一种叙事危机,原本我们是想通过一个好的叙事把社会观念黏合起来,尽可能多地减少社会分歧,但现在似乎走向了另一面,不但不能黏合,反而制造出进一步撕裂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创作者担心自己的表达被曲解、产生误读,表达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谨小慎微地去处理和理解社会情绪,甚至以最坏的情况来推论创作引发的反面解读是什么。对创作者来讲,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束缚,倘若处理不好这些,很容易走向讨好型叙事,变成一种情绪讨好式电影,拍成很刻意的爽片,抑或作一些温吞没味道的表达。

很多电影从业者必须要承认,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一个非标准化的东西。但眼下很多人仍在用标准化的流程去寻找确定性,找一堆明星、流量进来提高声势,让各种投资人加进来提供指导意见,最终(电影)就会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且转身缓慢。我觉得在未来电影一定还是要回归非标准化的,毕竟决定权在观众手里,他们会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他们最终想看什么。

编辑 波鲁克

题图《再见爱人4》

校对 遇见

运营 系和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