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成立三大兵团,陈赓为何没能出任野战军副司令员?

漫步史书 2023-11-17 15:45:44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决定》,将全国各大战略区的部队进行统一整编,规定军番号的排列数为70个。

不过,因为当时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正在举行,加上即将举行的平津战役,因此全军统一番号的工作一直到第二年才完成。

这也是我们在不同资料中,会出现同一支部队称呼不同的情况。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正式改称第二野战军,辖三、四、五三大兵团共九个军,三个兵团司令员分别是陈锡联、陈赓、杨勇。

一比较就很容易发现,陈赓在三个兵团司令中最特殊。

毕竟1955年授衔时,陈赓是大将,而陈锡联、杨勇都是上将。

陈谢集团

1945年8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各战略区抽调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的兵力组建野战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成立。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所属的二级军区分别抽调主力组建野战部队。陈赓的四纵也只是晋冀鲁豫军区以太岳军区部队组建而成,和其他各纵队并没有很显著的区别。

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后,即在中央命令下,着力粉碎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进攻。

一直到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共五个纵队(下辖缺五纵),挺进大别山的部队就占了四个,与此同时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新成立8、9、10、11、12五个纵队。

当时,陈赓的四纵当时正在晋南开展反攻,配合野战军主力作战。

在中央原定的计划中,陈赓的四纵是要调往陕北,配合西北野战军反击胡宗南,不过在决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中央改变了计划,让陈赓率四纵出击豫西。为了加强部队实际战力,中央调以太行军区新成立的九纵与四纵一起行动,统一受陈赓指挥。当时一同划归四纵指挥的还有孔从洲起义部队。

陈谢集团(谢富治任四纵政委)也就应运而生。

应该说陈谢集团当时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兵团,只是中央没有正式的成立兵团指挥部,陈赓以四纵司令员的身份,同时指挥四纵、九纵以及孔从洲38军起义部队一部分。

尽管中央仍然有命令,陈谢集团归刘邓指挥,但实际上已经负担独立的作战任务。

除去东北外,当时全国战场形势异常严峻,胡宗南部大举进攻陕北,华东解放区也面临国民党军重兵压境,晋冀鲁豫根据地更是处于四战之地,中央下定决心出击外线作战,是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西北野战军同时发起榆林战役,陈谢集团出击豫西调动敌人,华野也于七月分兵,配合作战。

从执行任务上来看,陈谢集团与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以及陈粟率领的华野西兵团是属于同级。

尽管陈谢集团兵力少,但仍然可以视作是战略集团。

从1947年7月至1948年初,陈谢集团围绕潼关、洛阳、西安之间来回作战,使得国民党军疲于奔命,蒋介石一度亲临西安,亲自部署这一线的防守。

陈谢集团经过半年多苦战,来回调动敌人,为后续开辟豫陕鄂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到1948年初,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央又有了新的决断。

差点成立的豫陕鄂野战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

尽管从战略上来讲是个伟大的胜利,可刘邓大军并没有实现在大别山创建根据地的目的,只是零星建立起了几块小的根据地。走出大别山后,刘邓大军已经十分疲乏,急需休整。

当时中原地区国民党军仍然囤积重兵,并呈现进攻态势。

有鉴于此,中央开始酝酿新的计划。

1948年年初,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由粟裕率领华野一、四、六三个纵队南下,同时组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粟裕,一、四、六纵队合编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

毛主席计划酝酿第二次挺进大别山,调动中原地区国民党军,并要求刘邓大军在沙河、淮河一线休整结束后,即转移至豫陕鄂地区,与陈谢集团、华野陈唐兵团汇合,执行大踏步机动作战,尽可能的歼灭敌人。

应该说中央一开始对在中原地区打大仗没信心,战略战术上偏向于保守。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中央决定成立三个中央分局。

一、华东局东南中央分局,以粟裕为书记、叶飞、金明为副书记,负责指挥南下的东南野战军;

二、华东局华中中央分局,陈毅任书记、邓子恢为副书记,指挥豫皖苏军区、苏北兵团(这其中涉及细节上的调动,这里不做过多说明);

三、中原局豫陕鄂中央分局,宋任穷任书记。

宋任穷记得很清楚,当时他接到中央命令,调他到豫西去,和陈赓一起经营豫陕鄂地区。

当时,陈谢集团以伏牛山为中心建立的豫陕鄂解放区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中央不仅决定在豫陕鄂解放区成立中央分局,还计划组建豫陕鄂军区,陈赓任军区司令员,宋任穷任军区政委,同时成立豫陕鄂野战军,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

不过,这一切都让粟裕一封“子养电”改变了。

在后来许多年里,我们对粟裕战略级眼光的认识,也是从这一封电文开始,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中央后来决定,不成立东南野战军,原定的华东局东南分局中央局也不成立了,各大野战军齐聚中原打打仗。

当然,原定的豫陕鄂中央分局、豫陕鄂军区、豫陕鄂野战军后来都没有成立。

陈谢集团后来也归建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8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新的中原军区,就以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为基础,加上陈谢集团四纵、九纵两个纵队(当时孔从洲的起义部队已经转为地方部队)以及第十一纵等7个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

不过,在新成立的这个中原野战军中,陈谢集团的比重就要大的多。

刘邓大军从大别山走出来以后损失很大,各纵队其实都不满编,主力纵队只有一万余人出头,可当时光四纵就有32000多人,九纵有20000多人。

而且打了洛阳战役后,陈谢集团又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整体实力大大增加。

陈赓未出任中野副司令员

就从陈谢集团占中野比重来讲,陈赓兼任野战军副司令员,也不算是很过分。

不过,中央那时显然有更深的考虑。

不少的文章有说法称,陈谢集团回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后,因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一部分四纵干部颇有些骄纵,影响了部队团结,刘邓首长对此很不满意,间接影响了陈赓职务升迁。

这种坊间传言纯属是无端臆测。

中央采纳粟裕的意见后,就是要集中兵力打大仗,尽管在一开始计划里仍然持谨慎态度,但这个基调算是建立下来了。

只是,两大野战军配合作战,毕竟不是儿戏。

之前打洛阳战役,华野陈唐兵团与陈谢集团就有些小冲突,虽然仗打的还不错,但两军在战法上有很大的差别,配合也不够默契。

于是中央决定,调陈毅到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任职,加强指挥。

本来中央那时还考虑,让陈毅全职任中野第一副司令员,后来在粟裕一再要求下,仍然兼任华野司令员、政委。

这么一来,两军配合作战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由陈老总出面协调两大野战军,再合适不过。

从陈老总后来在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期间的职能看,显然陈赓就没有办法起到这样的作用了。

也有人认为,鉴于陈谢集团在中野的比重,难道不应该让陈赓到野司任副司令员,协调指挥关系吗?

在我看来,完全没必要。

陈谢集团四纵、九纵原来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野战军下辖,陈赓更是刘邓首长麾下一员心腹爱将,就算彼此分开差不多半年多,但也不至于生疏到还需要协调指挥。

陈谢集团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之间关系,总比中野与华野之间的关系更亲近。

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原野战军成立时,李先念出任了野战军副司令员。

当年中原突围,李先念带着原来中原军区一部分队伍到了豫鄂陕边建立了根据地,后来被调回延安后,李先念就一直在为反攻中原做准备。1947年5月,李先念出任中原局第二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以原来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的一部分队伍,后来李先念率领十二纵南下,与刘邓大军会师,所以新成立的中原野战军,有李先念新四军五师一部分部队,加上李先念原来就是中原军区司令员,由他出任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相信没有人会反对。

面对陈毅、李先念这样的老资格,陈赓自然也就无缘野战军副司令员。

中野成立后,陈赓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专任四纵司令员(不再指挥九纵)。无疑也有些委屈,毕竟过去在抗战时期的一些老部下,如王近山等都已经是纵队司令员。

1949年2月,中野改称第二野战军后,不再专设副司令员,陈赓任四兵团司令员,这一时期的第四兵团尽管还是以四纵为基础,但与之前的陈谢集团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尽管陈赓仍未能出任野战军司令员,但职务上依然有很大的区别、

当时二野还设有前委,成员一共五人,除了刘邓两位首长外,还有张际春、李达以及陈赓,其中陈赓的排名还在野战军参谋长李达之上。

这主要是因为陈赓当时还是中央候补委员。

40 阅读:19709
评论列表
  • 2024-01-30 09:17

    陈谢兵团,不是陈谢集团!懂点历史,准确用词!

  • 2024-02-16 22:04

    注意!!文章说四纵就有32000多人,九纵有20000多人。中野刚成立时还未有这么多人,而是在淮海战役前四纵3.1万人,九纵达2万人。九纵开始只是二等部队,装备很差,而是配合三野打了洛阳战役后,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基本都装备了陈谢兵团,特别是九纵。整体实力才大大增加,这也九纵能去朝鲜的原因,还混了个千岁军回来👍🏻

  • 2023-12-15 16:57

    当时的兵团司令与野战军副司令或大军区副司令级别是差不多的。否则,受衔时一些野战军副司令大军区副司令副政委授上将衔,而部分兵团司令政委却授大将衔。

  • Sam 3
    2024-01-18 21:24

    陈的兵团本来是要单独成一支野战军的。后面发现战争差不多要结束了没成立的必要。陈谢兵团解放战争时期都是直接听军委指挥的。算战略机动部队,那个方向需要支援就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