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线各轨交站点效果图来啦!

曹洪看房产 2023-09-06 02:29:08

“集成创新、都市营造”2023上海基础设施品质提升设计成果展日前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拉开序幕。上海诸多轨交线趁此揭开神秘面纱。

日出浦湾,金色未来

整体风貌设计介绍

轨道交通23号线一期工程,位于主城区南部,长28.6公里,设站22座。它北起上海体育场,南至闵行开发区,是一条撬动上海主城区南部发展、助力沿线居民美好生活的引擎之线。

上海主城区南部发展引擎线

23号线整体位于上海市主城区南部,北连上海体育场站,南接闵行开发区站。作为主城区向南延伸的重要动脉,将有效提高徐汇滨江地区、吴泾地区,紫竹高新区和闵行开发区的轨交支撑力度和可达性,服务龙吴路客运走廊、加强闵行南部地区与中心城的交通联系,串联和激活上游重点产业板块。

浦江中上游产业集聚和创新策源线

23号线途经科创活力汇聚的浦江第一湾高质量发展带,串联浦江左岸若干耀眼明珠。其中,徐汇滨江地区全面建设国际大都市卓越水岸;华泾地区全力打造智创水岸、品质城区和幸福家园;吴泾转型片区述说滨江辉煌工业历史,展望未来无限潜力;闵行“大零号湾”构建世界级科创湾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智慧研发和智能制造,打造综合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未来将形成“金色左岸”,与对岸生态自然和农林休闲为主导的“绿色右岸”形成鲜明对照。从轨道交通驱动地区发展的角度,23号线金色左岸的整体形成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伴江而行的风光线

23号线与黄浦江相伴而行,途经东流北折的浦江第一湾,服务品质宜居的世级水岸客厅。线路滨江优势突出,所有站点距离黄浦江的平均距离约800米,基本实现出站15分钟可达滨江,29公里引浦入海,15分钟江风拂面。

出站见绿的公园线

线路串联了植物园、外环绿廊、澄江路结构绿地、吴泾北结构绿地、申嘉湖绿廊等多条生态结构绿地。

科教文体的活力线

线路串联了上体场、油罐艺术中心等7处文体设施,以及若干科技产业园区和交大、华师大等高等院校,是汇聚大学生、青少年、科研人员、艺术家等多样人群的活力走廊。未来,在23号线的支撑下,沿线地区将集聚科技科研科普、文化体育艺术等品质空间设施,吸引和服务青年学者、创业者、周边市民等多样人群,成为上海主城区沿黄浦江南拓发展的魅力左岸动线和科教文体走廊。

总 体 风 貌

江河气派、创新转型、动感活

23号线各设施的风貌重点呈现“江河气派、创新转型、动感活力“特质,展示沿江而行,川流不息、荡气回肠的江河气派,体现串联吴泾、闵开发、紫竹等若干产业转型创新区,肩负着带动引领沿线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展现线路周边高校集聚,文体设施众多,生态景观良好,充满动感活力的氛围。

主题色彩:旭日金选取“旭日金”为线路主题色,代表“希望与活力”、"品质与创新”,象征“日出浦湾,金色未来”的美好寓意。线路相关建筑景观和设施设计也以金色为主题,体现都市品质,温暖街道空间。整体铸就一条带动金色湾区高质量发展、串联浦江左岸若干耀眼节点的金色项链。四大风貌主题分段整体形成“中央活力”、“创新转型”、“科创策源”、“开放智造”四大主题分段。设施色彩方面,采用“基调色+主题色“的演绎策略,根据四大主题分段进行引导。基调色淡雅朴素,接近建筑材料和城市环境本色。主题色围绕金色系,呼应线路整体风格,符合分段主题。

1

华宁路

华宁路站位于闵行区东川路与华宁路交叉口。车站周边以工业用地为主。地铁出入口及安全出口、风井组、无障碍电梯分别构成的相同形式的城市屋顶,形成一个大的组团,将出地面设施充分利用起来,为市民提供一个惬意舒适的城市空间。

以折纸概念作为方案屋顶形式的出发点,通过模数化单元组合,创造出高低起伏的视觉体验。单元间屋檐的落差带来引入自然光线的可能性,丰富建筑空间的光影效果。车站平面图中将5号线支线段画成高线公园,可通过路边的螺旋楼梯上下。

2

东川路站

东川路采用了一个灯塔加一系列灯笼的设计意向。“灯塔”布置在沪闵路与东川路交叉口,其余设施则被玻璃砖包裹,形成一连串灯笼,分散在街边,为市民提供一些光亮与指引。

3

沪金高速站

沪金高速站总建筑面积25872平方米,位于闵行南部的科技创新核心区,处于紫竹科技金融中心与零号湾创新孵化中心的中间地带,西侧为于紫竹产业社区,南侧为产业研发和工业地块,北侧毗吡邻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故站点所在地块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聚集、创新产业汇聚,是科研基地和高校的门户景观节点。

该站点设计以翻卷的书页为设计原型,形成“智慧书卷”的意向概念,以尊重地区的人文历史底蕴,彰显本土文化自信。且在形体关系上,运用简洁现代的方式,存在交叠但不繁琐,彰显了时代特质和风貌。

在风井、冷却塔、安全出口等附属设施的设计上,也延续了卷曲书页的造型,建立了空间景观的关联,加深了整体的氛围感和故事感。同时,延伸站体体量自然围合出半开放灰空间,分别设置了一个便民书吧和一个文化驿站作为本站的美好生活盒子。且美好生活盒子和景观休闲广场结合站体一体设计,提供了文化氛围浓厚的休闲场所。

4

紫龙路站

紫龙路站设计利用简洁的几何形体,通过在矩形体量上做半圆形体的切割,形成富有标识性与趣味性的出入口空间。切割产生的片墙既是结构支撑,又成为不同方向人流的分隔引导。

5

吴泾北站

吴泾北站所在区域为闵行南部潜在发力点、吴泾转型发展特色片区,周边为战略留白区。吴泾北站近期服务现状工业,远期服务预留区发展片区,并与北侧俞塘生态空间相呼应。

该站点以建筑形体的削切、景观布置模拟光通过钻石的折射现象,寓意着吴泾转型发展区是一颗具有深厚工业基础的宝石,正蓄势待发,闪耀在黄浦江畔。站点在各个面向展现出丰富的建筑表情,随着人们的走动步移景异。立面渐变穿孔的材质运用既呼应了光芒闪耀的设计概念,又提升了城市环境的精致感。雕塑感的、与环境协调的站点形象,不管近期还是远期,都将成为区域的亮点。

6

墨江路站

墨江路站位于闵行区龙吴路与墨江路交叉口,出地面设施总面积990平方米,车站共四个出入口及两组附属设施。周边为吴泾战略留白区,在中部宜居生活区与南部科技创新核心区交界位置,近期主要服务现状工业,远期服务预留区发展片区。

该站点以飞伞为设计母题,规则而富有变化的排布使建筑的形态语言简洁,具有雕塑感。选取金属、网板等工业建筑材料,辅以纯净的玻璃及灯带,强调建筑的线条感,形似一只只飞伞,落于浦江之岸。建筑满足城市轨交空间支撑的同时,作为江岸开放空间的延伸,“飞伞”为江岸提供遮蔽之处,建筑景观化的处理使公共空间可用、可观、可感。设计将出入口、消防出口、风亭组等设备统筹考虑,挖掘统一建筑母题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充分与周围景观整合,创造尺度宜人、可休闲停留的城市绿地空间,彰显滨江生态的同时保留了工遗存的风貌特征;发挥基本功能的同时为公共活动提供支持。

墨江路站地处吴泾片区,建筑在材料的使用上保留了该区域工业遗存的风貌特征,为该区域从工业区到战略留白区、再到未来大型综合性场馆选址建设区域的转型提升美感。

7

澄江路站

澄江路站位于闵行区龙吴路与澄江路叉口,澄江路车辆基地上盖的位置。车站共三组出入口及附属设施。站点设计以平行速流为概念,选取具有速度感的平行四边形为母题,利用线条的流动勾勒出设施形态和空间边界,塑造与周边建筑匹配的流动感与形态语言,从而表达本站作为创新转型段先行启动点的发展优势,并契合车辆基地与未来文体设施的功能特质。

设计通过对设施组群进行形体观感整合和空间精细化处理,形成开放友好、多层次、可游憩的城市景观。

8

景联路站

景联路站出地面设施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位于徐汇南部以转型发展、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群为目标的徐汇滨江生命蓝湾产业板块,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群,从而形成徐汇南部新活力增长点。车站服务于华泾社区及周边创新功能集聚区。

该站点设计以西岸生命蓝湾这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作为设计理念切入点,以“平衡”作为设计主题,用空间平衡诠释健康平衡、生命平衡、生活平衡。

总体聚焦交通空间的社区公共性,通过美好生活盒子、疏散口广场景观、漫步道等公共空间的融合,给周边社区与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地铁出行享受,同时也以新型的交通公共空间作为社区生活的催化剂,为社区交往提供更丰富的场所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