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安全返航!返航时外部被烧得黑不溜秋,为何发射时不会

小铭有点楠 2024-11-05 16:56:46

黑暗无垠的宇宙,一颗火球划破天际,拖曳着长长的尾焰,向着地球急速坠落,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特效场景,而是载人飞船返回地球时的真实写照。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的攻关,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默默坚守,神舟十八号的平安归来,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辉煌成就。

但随后一个问题便被注意到,为何神舟十八号返回的时候,飞船的外壳被烧的“焦黑”,但是在其发射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神舟十八号:平安归来背后的科技挑战

此次神舟十八号采用的是“快速返回方案”,即绕地飞行五圈后返回地球,全程耗时约7.5小时,相比以往动辄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返回方案,快速返回方案大大缩短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停留时间,减少了他们在失重环境下受到的生理影响,也降低了任务的整体风险。

但速度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快速返回意味着飞船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包括脱离空间站、制动变轨、再入大气层、减速着陆等。

这不仅对飞船的制导系统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也对返回舱的性能和热防护措施提出了更严苛的考验。

神舟十八号采用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能够精准地与空间站对接和分离,在返回过程中,飞船的制导系统需要实时计算最佳的返回轨迹,并控制飞船姿态,确保其能够准确地进入大气层。

此外快速返回也意味着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的速度更快,产生的摩擦热量更大,因此返回舱的热防护系统必须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保护航天员的安全。

神舟十八号的返回时间正值11月初,东风着陆场的气温已降至1.5摄氏度左右,且夜间几乎没有月光,暗夜低温的环境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漆黑的夜空中,搜救人员需要凭借有限的可见光和雷达信号,快速锁定返回舱的位置。低温环境下,各种设备的性能都会受到影响,搜救人员也需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确保自身的安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东风着陆场做足了准备。他们配备了多种类型的照明设备,确保搜救现场“亮如白昼”。

同时他们也为航天员准备了睡袋、盖毯等保暖物资,并在医监医保车上配备了相应的保暖设施,确保航天员在出舱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温暖和照顾。

此外搜救团队还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预案,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生活了半年之久,航天员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等,返回地球后,他们需要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为了帮助航天员尽快恢复,航天员中心制定了科学的恢复计划,分为隔离恢复、疗养恢复和恢复观察三个阶段。

在隔离恢复阶段,医护人员会对航天员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恢复方案。

在疗养恢复阶段,航天员将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以增强体质,恢复身体机能,在恢复观察阶段,航天员将逐渐恢复正常的训练,为执行新的航天任务做好准备。

整个恢复过程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这体现了航天医学对航天员健康的重视和关怀。

幕后英雄:保障航天员安全归来的多支队伍:默默奉献,铸就航天辉煌

载人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多团队的协同配合,除了航天员之外还有无数幕后英雄默默奉献,为航天员的安全归来保驾护航。

开舱手是第一个迎接航天员返回地球的人,他们需要在第一时间打开返回舱舱门,帮助航天员出舱。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开舱手需要熟练掌握开舱流程,并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紧张的氛围下保持冷静,确保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地面分队调度员负责协调地面搜救队伍的行动,他们需要根据返回舱的预报落点,指挥各小组迅速展开搜索,并及时将搜救信息传递给指挥中心。

调度员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应变能力,他们需要能够快速判断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确保搜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返回舱吊车操作手负责将返回舱吊装到运输车辆上,这项工作需要极高的操作精度和稳定性,因为返回舱内搭载了大量的精密仪器和科研设备,任何一点晃动或碰撞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吊车操作手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充气式防热罩:未来飞船技术的革新方向

目前载人飞船返回舱普遍采用烧蚀材料和隔热材料来抵御再入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散发热量,保护返回舱内部的航天员和设备免受高温损伤。

但这些传统的防热技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烧蚀材料和隔热材料的重量较大,占据了飞船相当一部分的有效载荷。

据统计现有载人飞船接近45%的重量都用于隔热措施,这无疑增加了发射成本,并限制了飞船的运载能力。

其次这些材料的制造成本较高,且烧蚀材料是一次性的,无法重复使用,进一步增加了任务的经济负担。

并且为了适应现有的防热技术,返回舱的外形设计通常采用对称的钟型,这种设计虽然有利于气动稳定性,但也限制了飞船尺寸的灵活和多样。

为了克服现有防热技术的不足,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防热方案,其中充气式防热罩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

充气式防热罩的工作原理是在飞船返回大气层前,将折叠收纳的防热罩充气展开,形成一个巨大的气囊,包裹住返回舱。

这样一来充气式防热罩的重量比传统的烧蚀材料和隔热材料轻得多,可以显著降低飞船的整体重量,从而提高运载能力或降低发射成本。

其次充气式防热罩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尺寸和形状,适应不同类型的飞船和任务需求,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钟型设计,这为未来开发更大尺寸、更复杂功能的飞船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此外充气式防热罩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且理论上可以重复使用,进一步降低了任务的经济成本。

最重要的是充气式防热罩巨大的迎风面积能够产生更大的空气阻力,从而更有效地降低飞船的下降速度,减少摩擦生热,提高着陆的安全和平稳。

尽管充气式防热罩拥有诸多优势,但其技术成熟度仍有待提高,目前该技术面临着一些关键性的挑战。

在飞船高速返回大气层时,防热罩需要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和气动加热,并保持稳定的形状,以确保其有效工作。

其次防热罩材料需要具备优异的高温耐受性,再入大气层时,防热罩表面温度可高达数千摄氏度,因此需要研制出能够承受这种极端高温的特殊材料。

此外由于充气式防热罩质量轻、体积大,充气式防热罩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发生翻滚或侧翻,从而危及飞船的安全,这些技术挑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攻关,才能最终实现充气式防热罩的实用化。

中国和美国都在积极开展充气式防热罩技术的研发工作,2020年中国发射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验证了充气式再入和下降技术。

虽然此次试验未能完全成功,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美国也在进行类似的试验,两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大致相当。

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快速返回方案、暗夜低温搜救、航天员恢复保障等一系列技术的成功应用,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综合实力。

而对未来充气式防热罩技术的探索,则预示着载人航天技术将朝着更加安全、高效、经济的方向发展。

充气式防热罩技术的突破,将有可能彻底改变未来飞船的设计理念和任务模式,更轻的防热罩意味着更大的有效载荷,可以携带更多的实验设备和物资,开展更复杂的科学研究。

更灵活的尺寸和外形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任务需求,例如深空探测、行星登陆等,更低的成本和可重复使用的特性,将降低航天活动的经济门槛,推动航天技术的商业化发展。

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持续进步,从最初的单人飞行到如今的多人长期驻留,从近地轨道到月球乃至更远的深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将为人类的航天梦想插上新的翅膀,带领我们飞向更加遥远的星辰大海。

参考信源:

神舟十八号乘组凌晨重返地球:着陆现场亮如白昼,航天员需用半年时间恢复——鲁中晨报2024-11-04

涨知识|长五B搭载的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究竟是什么?——澎湃新闻 2020.05.12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