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严党的胡宗宪,为什么一直和严党唱反调?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9-04 02:26:53

胡宗宪身上的标签是严党,严阁老的人,可他在浙江却顶住压力,不执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小阁老严世蕃觉得胡宗宪,是要背叛严党,去投靠清流。

清流觉得胡宗宪可以争取,并派了胡宗宪的旧相识谭纶,去浙江搅乱局面。

严嵩对自己得意门生是了解的,他收到胡宗宪的信,也明白学生这么做是为了大局。

但是小阁老一意孤行,之后浙江的事情就不受控制了,胡宗宪的行为也被严党认为是唱反调。

那么胡宗宪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自保,为了自己的名声

嘉靖四十年年初,胡宗宪收到了朝廷改稻为桑国策的文件,看完文件,作为浙江军政和行政一把手的胡宗宪,脑子里反映出的第一个问题,改桑百姓的粮食问题如何解决?

老百姓只认一个道理,穿衣吃饭。

改稻为桑后,没有粮食,万一官府压低田价,难道让他们贱卖土地?

任何一个农民在没有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是不肯改稻为桑的。

胡宗宪自然要问朝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严党和清流这一次居然很一致,不给浙江粮食。

严党的主要执行人严世蕃,要的是强迫百姓改稻为桑又不拨付粮食,等到百姓没粮快饿死了就只能把改好的田贱价卖给“丝绸大户”。

反正小阁老在朝廷,改稻为桑的风险,全部都得浙江担着,出了事有胡宗宪担着。

清流的愿望是让浙江乱起来,于是派来谭纶来胡宗宪身边当“参军”。

谭纶一方面是清流派来争取胡宗宪的,另一方面是嘉靖派来监督严党的。

嘉靖的目的是要搞钱,因此默许严党在“改稻为桑”中压榨百姓,但这事不能够过火,所以让清流核心之一的谭纶来看着。

胡宗宪看清了这些问题,自然要为自己的脑袋考虑。

胡宗宪的对策

虽然胡宗宪是浙江一把手,但是下面的官员郑必昌、何茂才并不是他的亲信。

改稻为桑胡宗宪的态度不明朗,改稻为桑由郑泌昌、何茂才统一调度,九个县马宁远派兵全部进行了踏苗。

但是淳安百姓不服,杭州知府马宁远,将反民带回总督府。

胡宗宪感到事情越来越大,于是给朝廷上书,让严阁老支持,将改稻为桑延长至三年。

首辅严嵩是一个干了二十多年实际工作的人,怎么会不了解国策匆匆上马,会出现问题,他赞同胡宗宪的想法,也了解他的担心,将浙江逼反了,对严党是没有好处的。

但整个严党的利益裹挟,让他进宫问了嘉靖的意见。

还是要执行,于是严嵩让严世蕃另想办法。

严阁老做梦也想不到儿子胆大包天,绕过胡宗宪,直接下令淹了九个县。

端午汛期前,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沈一石商量决定让马宁远去做具体执行人,毁堤押淹田。

一切胡宗宪都被蒙在鼓里,直到事发,他和谭纶赶到坝上分洪,淹了1.5个县。

出了这些事,胡宗宪气愤,用霹雳手段将四个责任人直接杀了,然后给皇帝上奏。

摆脱改稻为桑

嘉靖将浙江三方利益人叫去问话,胡宗宪呈上的理由不是马宁远毁堤淹田的供状,而是河道失修。

他既没有投靠清流,也保全了严党的面子,只是他被严世蕃严令辞职,嘉靖顺势将改稻为桑的事情交给严党的郑必 昌、何茂才去做。

胡宗宪专心军事,不再管改稻为桑。

胡宗宪也并非唱反调,这时小阁老的做法,是要将所有责任,都丢给他这个地方大员。

地方出了事,小阁老不会管,胡宗宪心中还考虑百姓的生存,以及浙江的稳定。毕竟打仗败了他的脑袋就危险了。

他起码保证浙江暂时不出反民,让他把仗打赢了。

严世蕃为了自己的私心,小团体利益,要牺牲胡宗宪,自然胡宗宪不愿意,要保住自己的 命。

保证浙江不乱,也是胡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至于严党、清流的利益之争他也管不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