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朋友圈又双叒叕被各种花式庆生的照片刷屏了,寿桃蛋糕、鲜花红包,十分热闹,不得不说,当代年轻人,真是越来越会整活了。
但是之前好像有一些老人说过,生日可不能乱过,尤其是那三个年龄段,过了不吉利!
于是人们纷纷疑惑,原来给老人过生日还有这样的讲究,那到底是哪3个年龄呢?
“花甲”之前不轻言寿
其实想要真正理解老一辈对“过寿”的谨慎,还得从古代的纪年法说起。
古人不用阿拉伯数字,他们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组合,形成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在他们眼里,这六十甲子可不只是简单的计时单位,它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刻度,代表着一个人完整的生命周期。
六十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甲之年”,这个“花甲”可不是随便叫的,它意味着一个人走完了一整个甲子,人生经历了一个轮回,到达了圆满的阶段。
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六十岁以下过寿,就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
如果一个人在未满一个甲子,也就是还没有走完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之前,就大张旗鼓地庆祝生日,那仿佛是在提前预支福寿,甚至有“折寿”的忌讳。
虽然这种想法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迷信,但它反映出古人对生命循环的敬畏,以及对“圆满”的追求。
在他们眼中,生命只有一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不可随意僭越,然而除了“折寿”的顾虑,六十岁之前过寿还可能触及另一个敏感点——孝道。
古人将孝道视为立身之本,父母是子女的根源,给予子女生命和养育之恩,子女的一切都来自于父母。
因此在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女大肆庆祝自己的生日,会被视为一种僭越和不孝的行为,毕竟在父母面前子女永远是孩子,不应该抢了父母的风头,更不应该在孝道上有所亏欠。
于是为了平衡祝寿的心意和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老人们想出了灵活变通的方法,“做九头”和“做十一头”。
“做九头”,就是在生日前一年庆祝,比如五十岁生日,可以提前到四十九岁时庆祝,取“九”与“久”的谐音,寓意健康长寿。
而“做十一头”则是在生日后一年庆祝,同样是为了避开整十的禁忌,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这些变通之法,既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也反映出人们在面对人生重要节点时,对圆满和顺遂的期盼。
“坎儿年”的谨慎与化解
那么过了六十岁,是否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庆祝生日了呢?毕竟已经“功德圆满”地度过了一整个甲子。
大家先别急,寿宴的讲究还有一些规定,在有些年份,即使已经过了六十岁,也需要谨慎对待。
而这其中的“高危年份”,首当其冲的就是66、73和84岁,说起来,这三个年份之所以被视为“坎儿年”,还和中国历史上两位重量级人物有关——孔子和孟子。
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这两位先贤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无需赘述,他们的思想和言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寿终正寝被后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于是民间开始流传,说孔子和孟子之所以在这两个年龄去世,是因为他们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它反映出人们对这两位圣贤的敬仰和惋惜,也无形中为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人们开始将这两个年龄视为人生的“大坎儿”,认为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更容易遭遇意外和变故,需要格外小心谨慎,才能平安度过。
如果在这两个年龄大张旗鼓地庆祝生日,就好像是在挑战命运的安排,甚至有“自讨苦吃”的嫌疑。
除了73岁和84岁,66岁也被列入了“坎儿年”的名单,这背后的原因,要追溯到中国的干支纪年法,因为66岁对应的干支纪年是“壬寅”年。
翻开历史书你会发现,“壬寅”年在中国历史上可不是什么太平年份,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是在“壬寅”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也是在“壬寅”年。
这些历史事件,无一不是伴随着战争、动荡和变革,久而久之“壬寅”年在人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年份。
但面对这三个“坎儿年”,老人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因此他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化解方法——“过人日”。
“人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七,传说中女娲造人的日子,在这一天过生日就好像获得了女娲娘娘的庇佑,可以化解“坎儿年”带来的不利影响,祈求平安顺遂。
而“过人日”的习俗,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反映出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命运时,渴望寻求庇护和希望的心理。
九十岁高龄
走过了“坎儿年”,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尽情庆祝了呢?对于那些年过九旬的老人来说,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步入九十高龄,已经是人瑞的年纪了,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看遍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老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不再像年轻人那样追求轰轰烈烈,也不再执着于名利和物质享受,他们更渴望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家人朋友的陪伴,以及平平淡淡的生活。
因此对于这些“阅尽千帆”的老人来说,大操大办的寿宴,不仅意味着繁琐的仪式和应酬,更像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他们更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保持低调和谦卑,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给自己徒增烦恼。
因为他们深知,人生苦短,与其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虚无的仪式上,不如珍惜当下,享受与家人朋友相处的宝贵时光。
当然低调不等于不庆祝,对于九十高寿的老人来说,寿宴依然是表达祝福和感恩的重要仪式,只不过他们更倾向于用一种简单而温馨的方式来庆祝。
一碗长寿面,寓意着长命百岁;几个象征吉祥如意的寿桃,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欢声笑语中与家人朋友分享美食,共话家常,就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
然而这种返璞归真的庆祝方式,不仅体现了老人们对物质的淡泊,更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诠释着“大道至简”的人生哲学。
笔者认为
老人们对“过寿”的谨慎,并非迷信,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陪伴,永远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