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停车场,砸破铁饭碗,财政与就业形势严峻,我们的出路在哪?

蓝白侃楼市 2023-10-11 17:10:08

大家好,我是蓝白。

看到《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报道,他们统计了招标与采购网站上的信息,今年1-5月,接近40个地方政府主体出让停车位经营权。

重点在于,这个数字在2022年前5个月,只有11个。

拍卖的地方,大多来自中西部,贵州、云南、陕西、湖南、甘肃、四川都有。

如果不是因为南宁慧泊停车那个事,还会有更多转让停车场的项目,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先摁着,等风头过去了再拍。

那你说这拍了吗?如拍。

到底拍还是不拍?如拍。

不光是停车场,能拿出来转让的资产有很多。

比如6月份,陕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公布的数字,今年交易领域涉及停车位特许经营权,污水处理、供热、水库经营权、公共服务场馆经营权,范围涉及17个区(县),已完成107亿元的交易量,正在挂牌交易的项目有12亿。

转让各种资产经营权,还有一个名字,叫“盘活存量资产”。

但是,停车位经营权的拍卖,可不是谁想接就能接的,接盘的都是地方国企或者城投平台。

地方政府把停车位收费权转让给城投,能把未来几十年的经营性收入一次性收上来。

获得收费权的城投,再把未来的收费权或者收益权质押给银行,继续融资。

跟厂房土地场馆这些低效资产不一样,停车场现金流非常稳定,投资又小,银行也更青睐。

今年,中西部地方财政的压力肉眼可见。

天风固收孙彬彬的统计,柳州、昆明、贵阳和遵义等几个地市,目前公开市场存续的债券规模都在500亿以上。

还有湘潭、保定、崇左,在今年的预算草案里,都提到了:财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

财政有困难,说破大天,就是“开源节流”这四个字。

如果说盘活优质的存量资产,是开源。

那清理编外人员,就是节流。

前段时间,看到医学界的一篇文章,说医院也开始清理编外人员,有的医生‘铁饭碗’不保了。

医院的编外人员,护理占比最高,其次是行政后勤,甚至很多医院的临床医生也都没编。

以江西省规模最大、人员数量最多的南昌大学一附院为例,截止2022年6月,在岗职工6790人中,只有1993人在编,占比不到30%,编外人员达到4797人,占比达到71%。

在这条鄙视链里,事业编瞧不起合同工,合同工看不上劳务派遣。

哈尔滨的做法很干脆,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

但问题是,临床和护理都没编,行政后勤倒是有编可干活少,把编外清理掉了,谁干活?

有医疗系统的说:很可能,最终清理的目标,会落在行政后勤的编外人员头上,能清就清,清不了就转成外包。

砸人饭碗这种事,确实不太好干。

也有成功的经验,像湖北十堰前段时间发文,正探索编外聘用人员的“十堰模式”。

其中提到:摸清市直编外聘用单位67家主管部门,177家单位,锁定编外3400人。清理之后,比上年同期减少326人,节省财政成本约1500万元。

也就是说,花到一个人身上的钱,快5万了。

文章里还提到,编外人员最多,情况最复杂的三个单位是:城管、林业、卫健系统。

清理之后,十堰还建立了联合监测监管机制,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编外聘用人员数量只减不增。

1,行政机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也就是财政全额供给的单位,原则上不得聘用编外人员。

2,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也就是财政差额供给的单位,编外人员从严控制;

既把得罪人的事干利索了,又堵住了增加冗员的漏洞,确实不简单。

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市直编外仅仅一年就清理掉几百人,省下来1500万,再想想全国,省市县得有多少吃原来吃财政饭的要失业。

要我说,被清理掉的编外属实太亏了。

当初把人家招进去,钱挣的不多,活也没少干,就图个稳定有五险一金退休有着落,临了又变成外包甚至被优化掉,搁谁都难受。

有哲学家说过:众所周知,大家一起忍受不幸,不幸就会减轻。

就业的蓄水池不够了,不光是正在吃财政饭的医生老师心里慌,准备进社会厮杀的学生们也慌。

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口已经超过2亿,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加上过去3年的毕业生生,还有3000万的竞争对手一块卷。

一边是地方财政压力前所未有,又是转让资产,又是清理编外,饭碗是越来越少了,另一边又遇到史无前例几千万年轻人搁一块卷的就业形势。

干活的、找工作的不好过,管钱的、收钱的也不好过啊。

地方财政,太依赖我们脚下的土地,举债建城市靠土地抵押,发工资靠卖地收入,房地产不行了就很麻烦。

拍卖停车场,清理编外,省下来的钱,比起原来卖地的一锤子买卖,相当于仨瓜俩枣。

家长们呢,过于坚信一场考试必然会给孩子带来物质上的巨大提升,正像他们那一辈所经历的一样。

长衫要不要脱是以后的事,如果连穿都穿不起来,怕连茴香豆都没有。

前几天我看评论区有人说,搞装修的师傅告诉孩子,以后好好学习,读大学出来别像老爸一样,开挖机的师傅也这么说,饭馆的厨师也这么说。

结果就是,曾经奇货可居的大学生满了,反而是手握各种技艺肯下力气的蓝领们在衰老,越来越稀缺。

地方财政的出路在哪?普通人找工作的出路在哪?

或许,这两个问题本来是一个问题,都是剧烈变化的环境下,过于依赖旧模式产生的迷茫和不知所措。

先聊聊财政。

地方财政两本大账,税收和卖地,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顾不了卖地这头,就得顾税收这一头。

比如,严查高收入群体明星网红的个税漏洞,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增加“富人税”,像资本利得税、遗产税,还有明确房地产税落地的时间节点。

房地产税如果一时半会推不出来,那就先把契税,现行的商用房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维护建设税,能合并的就合并,为房地产税的落地打好基础。

财政专家罗志恒还说了几个方向:

1,改革消费税,将消费税征税范围从烟、酒、汽车为主,拓展到高端服务业比如高端会所和酒店。

征税环节从生产环节后移至消费环节,并逐步下划给地方,充实地方税源。

2,个税从分类走向综合征收,把财产转让、偶然所得都纳入到综合所得里。

不再提高免征额,确保一定规模的纳税人群。

降低最高边际税率45%的税率,提高税收遵从度,以后就是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

3,提高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税率,研究数据税。

举个例子,现在的资源税主要面向矿产,水、森林、草原、滩涂都不算。

还是从量定额计征,过去几年煤炭有色涨上了天,挖矿的企业个人利润极高,富的流油,税负却很低,这实际上拿着全民的资源挣钱,税率自然应该高一点。

还有,互联网平台们,依靠“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埋单”的收入模式赚到了超额利润,数据已经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生产要素,收税也是早晚的事。

不管出什么招,盘活存量资产也好,整合旧税种、开辟新税种也罢,都需要时间,如果房地产以后起不来,绝大部分城市的财政,很难恢复到前几年的豪横程度。

财政吃紧的另一面,是现在的就业市场。

刚才说3年时间,积攒了几千万的毕业生,同一时间,岗位消失的更多。

上一期视频里跟大家聊过,地产上下游减少了600万个岗位,影响全产业链1500万人-2000万人的就业。

过去一年,脉脉平台招聘岗位总量同比减少21.6%,尤其是纯互联网职位量同比减少50.4%。

财政和就业的趋势,短时间很难逆转,抱怨归抱怨,生活还得继续,所以最后聊聊个人的抉择。

有朋友跟我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精神文明奖,公积金,车补,公积金都停了,还好有基本工资和社保。

不是说不发,之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压几个月再发,这次拖的时间有点久。

外人看起来单位里上班人五人六的,可平时逛商场买个几百块的衣服心里就发怵。

原来他哭穷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假的,言必称月薪2000多,实际上各种加起来一年十几万,公积金都能把房贷的坑填了,中午在单位吃饭约等于不要钱。

现在他哭穷,大家都知道是真的。

当然了,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任何时候,不管外界风云变化,体制的工作都代表了当地最稳定的那一批人,总归是有口饭吃的。

万一县里的土地又卖的风生水起,依然是亲戚朋友眼里最艳羡的职业,开个迈腾380后备箱里放着米面油,过年吃饭还是表叔给夹菜敬酒坐C位。

只是,对普通人来说,相比前些年,进体制、混体制的空间会变小。

不管是高考报志愿的考生,还是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我还是觉得,趁年轻,能去大城市就去大城市,能去新的行业就去新的行业。

当然,这里面也得分人:

家里的独苗,父母在县城里把结婚房子车子工作安排的稳稳当当,自己也是不愿意去卷的性子,回老家还能照顾爹妈,是非常务实的选择。

或者给别人写稿的,拍VLOG的,已经有稳定的收入,有根网线就能干的工作,我强烈建议去小城市,云游全国迁徙找便宜地方轮着住。

但是,家里没底,没背景,没有父母亲戚帮衬,十年寒窗出来,刚毕业就回小城市实在有点不划算。

有人说大城市买不起房,能买得起的有几个呢?大城市混到30岁一事无成没脸回家?关键是怎么定义这个“一事无成”呢?

大城市的下限很低,最低工资,宜居幸福指数,都比小城市差远了。

可他能提供的是上限,是成千上万个想法碰撞,一旦火花溅到你身上就能打开新眼界的上限。

区别无非在于,在老家是跟各种二代竞争,在大城市是跟全国的学霸竞争。

退一万步说,谁还没个迷茫的时候,哪怕去北上广找个15平米的标间天天点外卖玩游戏不结婚,至少旁边没有嘴碎的人叨叨你不上进吧。

还有就是去新的行业,论资排辈没有那么严重。

10年前,能留在北上广的人,不一定学历有多高,干的事有多光明正大。干小贷的,投机倒把的,吃回扣的,一切就是搞钱。

现在呢,曾经暴利的行业红利被吃尽,该规范的早规范了,学历门槛也上去了,开始穿西装打领带装模作样了,去大街上发传单拉人开户找人买房也得要本科了。

《人才迁徙报告2023》显示,根据人才需求量/人才投递量这个指标,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紧缺指数最高0.83,其次是电⼦芯片和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了0.8和0.69。

有人说这些行业对学历要求太高,跟我一个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的没啥关系。

其实,一个行业从无到有,从微小到庞大,都会衍生出适合普通人的机会。

PC时代暴利的电脑城和网吧,房地产时代做工程的土豪大哥和土木狗,4G时代的互联网平台,也养活了整活的、科普的、正经或不正经的UP主。

前几天我看央视报道,干新能源汽修的缺口达到80%,油车技工早都饱和了,但纯电插混这玩意买的人太多,会修人的太少,就算进不了新能源公司,一个新兴的行业衍生出来的空间,肯定比旧行业更大。

另外,我觉得要远离那些“年轻人多吃苦”、“刚找工作不要只看钱”的论调。

我提供劳动,你给我开工资天经地义,远离家乡跑到大城市图的啥?工作是好是坏,忍一时还是忍一世,能不能熬出头,大伙都不傻,老板画饼可以,要注意次数。

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适合自己的道路也不一样。

选择考公,向往稳定,就要耐得住备战的寂寞,独木桥会越来越窄。

去大城市打拼,就得跟烧烤啤酒通勤10分钟说再见,就不能在意亲戚朋友的看法。

选择创业,就做好九死一生打水漂的准备,做好心理建设。

选择打工,就想方设法掌握一技之长,至少有口饭吃。

哪怕去送外卖,也要比谁更熟悉地图,更熟悉写字楼上下班时间,电梯挤不挤,哪个小区保安好说话,高峰期应该接多少单才最合理。

宏观环境决定了,历史经验无法复制到当下,所有人都要接受现实:

再也回不到以前高速飞奔的经济,再也回不到以前以经商为荣的、到处爆金币的“创业热”,再也回不到一块地轻松卖十几个亿单位满是奖金福利的年代。

我想起一句话:

俗世洪流,站的住脚已经是千辛万苦,想出人头地,恐怕比登天还难。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