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地产组织架构,为何直接缩减为两级管控模式?

波哥看楼市 2024-02-24 00:09:43

作者 |罗乾波出品 |波哥看楼市

春节过后,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为应对新的形势和提振2024年的业绩,中交地产也开启了自己的组织架构的调整,重新布局了新的架构。

据业内平台“地产人言”报道,中交地产本次的调整主要有两个有要点:

一是,两级管控:撤销原7个区域公司,由集团总部直管城市公司;

二是,资源聚焦:16个城市公司重组为9个。

据悉,在调整前,中交地产有7个区域公司:华中区域、华东区域、西南区域、西北区域、华南区域、华北区域以及津雄区域。

以上,除了撤销大区类区域公司外,这次中交地产还将16个城市公司,按项目地理区位采用就近原则重组为9个:北京、武汉、成渝、苏杭、广州、上海、雄安、厦门、长沙。

简析:

这个也必将涉及到一些人员的调整,只是目前中交地产尚未披露,故而,此略。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以上两大要点,相比起近期的万科、绿城、华润、招商等,中交地产的上述变化,大有快刀斩乱麻的感觉。

比如,其兄弟公司绿城中国的调整动作更多,又是换人、又是合并区域、又是被代建体系整合等,在集团管控体系上,没有中交地产这么单纯和直白。

再如,万科、招商和华润,都在大区和城市层面也有很多动作,但是,基本像绿城一样,还有很重的总部—大区—城市三级管控痕迹,其中,华润虽然弱化了“大区”这一级别的功能和价值,然其大区的权限和人员只是相应减少了,可并没有完全取缔。

同时万科、招商等仍然是三级模式,仅仅做了一些局部的优化合并而已。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明显的差异和变化?

很多业内朋友,只着重于观察和报道了每家公司的一些变化,也在行业层面做了一些共性方面的思考,这些就不多讲了,很多的观点,波哥也比较认同,毕竟产业和趋势都是共同的,大势所趋、殊途同归。

但是,在波哥看楼市看来,作为央企之一的中交地产,实际上有许多的特殊性和个案性,并非业内朋友那些大而泛之之类说辞所讲的那样。

在普遍性之外,有一些特殊性,这就是波哥今天要阐述的一个重要主题。

据波哥梳理,好像是从中交收购绿城后,多年以来,中交地产基本每年都在变化和调整,过往的事实就不一一罗列了,俯拾皆是,也非本文的观察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的调整,也不同于中交地产以前模式——过去侧重于人和事的层面,今年这个组织变化,似乎跳出了昔日内部争夺的痕迹,快速回归到了客观的趋势、市场和具体经营的角度,其中一个特别显著的动作是——在一众央企里面,2024年,中交地产绝对是第一个提出要把中间级的“大区”干掉的第一人。

有别于保利、华润、万科等那样,要么继续延续过往三级模式,要么把大区变成了自己不痛不痒的类似于“锦衣卫”般的监察者,实际上还是3级或叫2.5级模式,还是喝着过去的奶,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变化。

在次,波哥插一句——前天华润那篇文章得到了许多业内同行的大力支持,引来了很多朋友与我们探讨和深度交流,其实,在波哥内心里面,华润的“两级半”管控模式,让第二级“大区”似乎成为了鸡肋和处于很尴尬的境地,虽然在大区和城市之间有所制衡,但是,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大区和地区公司,到底谁听谁的?

对同一个事件,大区和地区公司所占位置的不同,达到集团的说法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看,并没有实现程序简化和效率提高的目标,反而会造成更多的内耗,而对于身处其中的各位华润大佬而言,这样的问题不可能预见不到,2024年想达到公告中的理想境地,实际上是不同群体或部门表面上的妥协,下面的暗流依然在急速涌动中。

譬如,尤其是,华润说地区公司直接向总部回报,因而,一个可见的问题是——大区中的这些人员,他们心里会舒服吗?不会去搞事吗?

也即,对华润的管控模式的调整,综合数十年房地产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华润这个套路必将成为一个短期的行径,想在中间灰色地带去游弋,和想去有效左右逢源,已然违背人性和规律等,其结局很难经得起推敲。

为何要多说了几句华润的情况,实际上,波哥看楼市只想表明一点:

在时代或趋势性众多压力下,华润的这个调整似是而非,说白了就是“又想又装”,那有那么好的事,毕竟当下的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变化,都要快速回到客观的层面了;华润这样的自以为是,必将被自己人所打脸,因为中间层的大区防火墙太单薄了,云山雾罩的,城市公司等稍有变动或纷争,可能就会成为全国性新闻。

OK,再回到中交地产这个话题。

据波哥看楼市独家观察,今年春节前后,各大房企特别是央国企类平台的急剧变化,事实上已经说明,在民企类房企遍体鳞伤之外,其寒气已经深度侵袭了众多的央国企。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延绵不断的时代风雪大压力之下,保利、华润和中交等央企,其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而一步步要经受时代冰刀霜剑的考验,不可能再去看别人故事而无动于衷了。

也就是说,综合比较来看,中交地产年后的组织变化,已然与内部和外部其他同行的拖泥带水拉开了较大的距离,而逐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管控模式上做了自己的断舍离,而不再去抄别人的作业了,真正搞懂了自己的真实境遇,不再无脑去COPY他人或不甚清白去抄别人的作业等,因为,这些动作皆如小马拉大车和邯郸学步,令人耻笑。

据波哥分析,从2015年左右收购绿城后,中交地产每年都在变化,虽有央企的加持,可是,依然未达到千亿规模和进入百强房企的核心阵营,这是为什么?

除不同是其新人员的不断变化外,在波哥看来,就是基本都没有用心去观察外边世界的巨大嬗变,而流于内部的争夺和相互倾轧之中,进而迷失于对企业、产业和商业的真正的本质的深度和系统的思考,9年多来,而沦为在600多余亿左右腾挪而不得上升的一个奇怪的央企,也是国内众房企发展中的一个奇葩类案例。

而令人唏嘘不少。

万科“染红”之后,日上日高;金科等民企,一直想把自己“染红”而不得。

而中交地产,上述公司要伸长手去抓拿的资源,早就是中交地产天生的资源。但是,这么多年来看,中交地产的众多人员的急速更迭中,并未把这些资源当回事,流于平庸或被人打脸,也怪不得别人。

各有私心,不可能清楚看到外部世界的急剧变化。

在百强之中,沦为下乘,跟出身无关。

央二代或富二代等,新趋势和历史,不一定会给你好脸色。

或许是,中交地产之核心人员,已经有效复盘了自己的过往和当下的制约条件等,节后,就提出了自己的向管理和向市场要效益的新的打法,而有效跳出了自己以前的众多局限。

毕竟,大雪封山之时,百舸争流更加明显,并不为因为你是央企,就有所厚待和宽容,中交地产的人或许慢慢想清楚了其中的本质,而逐步将视野放到外争外强这一大角度上来。

故而,形成了与其他央企等不同的组织性外科类手术,以强吞弱、和区域公司的合并整合,这在组织架构中太正常不过来了,是一个基本性动作,某些朋友将此做得煞有介事,实乃搞笑。

你都干不下去了,老板还会养着你吗?

这不搞笑吗?

可是,中交地产,直接取消大区和把集团管控模式,第一个简化为总部到地区公司的模式,有较强的典型意义,也即完全取消了“大区”这一中间环节,2024年,至少在同类央企或部分百强房企中,是独一份。

有很多不甚一样的参考价值。

应时而变、慧剑断过往、有其独特的内功心法等,至此,波哥觉得,中交地产才真正长大和成熟了。

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左擎苍+右牵黄的自以为是的央二代了,有了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可喜可贺。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中交地产,在大趋势之下,不可能不去改变。

但,是否会如上面那个平台所说的那样,波哥尚持一定的保留态度。因为,它说的,也只是它说的,并非公开的可经得起推敲的新闻和事实。

今天,波哥还特意在中交地产的官网查证了一下,其网站中“组织架构”这一栏,目前 还是空白一片,无任何片言只语(参见下图)。

因此,波哥对上述朋友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视其为小道消息。

但其,来风必有空穴之影响,上述的业内的平台,不可能不负责任去瞎说,肯定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在里面,才敢去行文和推送。

可是,全面和相对深度来思考,无论上述的消息是否为真,时至今日,中交地产已经没有什么有效的腾挪空间了,要么继续在利益和政治层面互相背刺,只会越来越差;要么在客观的事业层面来有效跳出过往的一切纷争,而获得新生,其未来的道路已是米中见糠、再直白不过了,如果某些人还是以政治等利益为首选,都将成为国内房地产历程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过客。

原来万科的王石和郁亮等,其晚节都很难保得住,更何况是百强房企阵营中偏处中下层的所谓的央企的中交地产呢?

央企身份,近10年来,并未让中交地产,赢得属于自己的可弹冠相庆的高光及其相关故事,在业内也是独一份了。

谁敢说,中交地产目前已经完全足够清醒了吗?

按其血统、资源和咖位等,如果真正做到以事实为基础、以共同繁荣为核心等,也不可能深陷当下的困局了。

最后,提一下:

中交能否真正从主观走向客观,在一众央企中形成自己的两级管控模式,和跳脱出自我简单的视野,将严重考验着中交地产及其集团的未来发展。

牵一发必动全身,中交地产这么多年的变化,和被其他同行的不断打脸,一两个组织架构的改变,能够让中交地产焕发出更多更大的活力吗?

OK ,其他的就不多扯了。

懂的人,自然会懂。

相对而言,波哥看楼市,对每业内事件的观察和分析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绝对不会去拾人牙慧,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求证和相关分析。

这些特质,其实在我们以前的众多文章,都可以看出我们的坚守。

保持独立的第三方的客观观察,是我们核心团队一直以来的核心宗旨。

理念、层次、及其认知频率等,未达到一定的范畴,众说纷纭将为当下的现实。

可是,在真正的有识之士或智者的眼中,某些所谓的专业媒体或平台等,事实上,已经基本处于两个极端——为了客观而客观+离客观和事实背后的深度思考越来越远了,在历史性和全局性思考上,有一定瑕疵。

古今中外、自古以来,概莫能外,中交地产,一直以来,似乎都处于身魂的撕裂中,也是国内央企中的的一个典型奇葩。

也就是说,上述中交地产的说法,不管未来如何,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选择的空间了,ABC三个路径一目了然,如果仍然是闭幕塞听或自以为是,其未来境况,必将更加艰难。

大浪淘沙,一个所谓的中交地产,又能激起什么行业和时代的浪花?

高估自己,或者是漠视或不敏感于时代的变化,万科和万达等,都在深度反思和改变自己,尚未达到800亿元的中交地产,如果还不能清醒过来,或许快速会成为业内另一个角度的典型案例。

趋势和环境是共同的,个体的不同选择,会形成不同的结果。

即使有央企的金身护体,也不能保你百世太平。

前述的中交地产的两个变化,在波哥看来,已经挤出了许多水分,而慢慢契合自自己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如果最后真正能够从环境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思考自己为了的发展策略,在看三步之中能走好当下的第一步,对中交地产有i很多的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波哥觉得上述的两大要点,如果中交地产能够做到,则恰如其分,会有许多的正向价值,毕竟,中交地产的规模和市场版图,没有万科、华润、绿城那么复杂,所谓的大区管理等,颇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此为,我们对中交地产的一些思考,以供大家参考和斧正。

尔后,再来聊一聊绿城的相关话题,敬请关注。

而借助绿城的视角,来解读一下另一个不同的样本。

元宵节后,再来一起唠嗑。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