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候任防长说出开打结果:10艘航母对上中国,20分钟后一艘不剩

大国知史 2024-11-23 10:34:26

美国政坛又迎来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新提名:福克斯新闻台知名主播皮特·海格塞斯被提名为美国国防部长。

这位新闻主播因直言不讳的评论风格而闻名,但军事经验稍显稚嫩、缺少的他竟然要掌管五角大楼?

一时间,各界质疑声四起。然而,比提名本身更具争议的,是海格塞斯的一番“爆炸性”言论。

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他甚至表示,要是中美开打,中国只需要花二十分钟就能轻而易举拿下美国十艘航母。

这一说法震惊了舆论场,有人认为他是危言耸听,有人则担心其言论背后另有深意。

这番话到底可信与否?

“新闻主播”转身防长

2024年11月12日,特朗普新官上任三把火,提名皮特·海格塞斯为美国国防部长。

这位是何许人也?皮特·海格塞斯的名字,虽然在美国家喻户晓,但他的名声并非来自军事领域,而是新闻评论界。

他是福克斯新闻台的当家主播,以直言敢批、充满保守主义立场的发言吸引了大量右翼观众。

在做新闻主播之前也是陆军国民警卫队的老兵,曾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古巴关塔那摩服役。

然而,尽管他曾有过上战场的经历,但已脱离军界多年,一个新闻人竟被提名为国防部长,不禁让人怀疑特朗普的用人逻辑。

国防部长是国防政策和军队指挥的核心人物,不是一个需要“会讲故事”的岗位。那么,特朗普为何选中海格塞斯?

只因,特朗普在2024年再次执掌白宫后,迅速重组内阁,其选人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忠为先”。

对特朗普而言,“好用的人”并非是那些资历丰富的专家,而是能与其“思想同频”的盟友。

从2016年起,海格塞斯便是特朗普政策的坚定捍卫者。

无论是“美国优先”经济战略,还是“对华强硬”的军事政策,他都积极配合舆论造势。

所以,对特朗普而言,提名海格塞斯不仅是一次回馈忠诚的选择,更是对“深层政府”和传统建制派的一次打脸。

特朗普想要告诉美国政坛,他依旧“我行我素”,用最意想不到的提名打破传统权力体系。

除了忠诚外,海格塞斯的媒体背景也是特朗普青睐他的原因之一。

在当今的政治环境中,舆论塑造和政策推进早已密不可分。

特朗普深知,想要推行他的军事政策,就需要借助媒体舆论的力量。

让一位擅长媒体操控的人担任防长,可以在政策宣讲上事半功倍。

无论是对内宣扬美国军力强盛,还是对外渲染“中国威胁论”,海格塞斯都有能力为特朗普政府塑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然而,任命一位完全没有政治背景的新闻主播担任防长,势必带来巨大的风险。

正如美国媒体讽刺的那样,如果主播能当防长,那是不是某个脱口秀主持人也能接管财政部?

海格塞斯缺乏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其决策可能会过于依赖媒体宣传逻辑,而忽视复杂的军事现实。

这不仅可能导致政策偏差,还可能在战时危机中作出错误判断。

海格塞斯的“20分钟论”

2024年11月在接受采访时,海格塞斯称中美军事实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悬殊,中国正在打造针对美国的军队。

更宣称中国军队只需二十分钟,就能击沉美国十艘航母,使其落花流水。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中国的军事战略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打败美国。

这句话引发了舆论轩然大波,支持者称这是“危机警告”,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危言耸听”。

那么,这番“20分钟论”究竟有没有依据?

近年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展显著,特别是在反航母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东风-21D”与“东风-26”导弹被称为“航母杀手”,其高超音速飞行能力和精准打击能力,可以对美军航母构成实质性威胁。

此外,中国还部署了大量潜艇、无人机和水面舰艇,为“饱和式打击”提供了强大支持。

然而,解放军的强大并不意味着“20分钟全灭美军航母”这样的情况会发生。

美国航母战斗群配备有宙斯盾防御系统、近防武器系统等多层防御手段。

更别提海战环境复杂,导弹需要通过多重反制和干扰系统,想要在短短二十分钟之内一举干掉十艘航母,哪是张口就来的事。

尽管海格塞斯的“20分钟论”不太靠谱,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军事实力确实在迅速发展。

中国近年来加快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研发与部署,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目前拥有两艘现役航母,“辽宁号”和“山东号”,还有第三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号”即将服役,标志着中国在航母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另外,中国成功测试了多款高超音速武器,这些武器能突破传统防御系统,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构成潜在威胁。

但与美国“全球干预”的战略不同,中国军力更多集中在区域防御上。

解放军的发展目标是确保在周边地区如南海、台海掌握主动权,而非与美国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而且,中国始终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同时致力于和平发展。

尽管美国媒体常常将中国军力的增长描绘为一种“侵略意图”,但实际上,中国更多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非威胁全球。

海格塞斯抛出“20分钟论”,无疑是一种政治操作的典型手段。

“中国威胁论”的再发酵

海格塞斯的言论,实际上是近年来“美国对华威胁论”舆论的延续。

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政府,再到特朗普的再次执政,“中国军事威胁论”始终是美国政坛的重要议题。

而海格塞斯的表态,无疑是这种舆论逻辑的再一次放大。

他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试图让公众相信中美对抗的紧迫性,进一步为对华强硬路线提供舆论支持。

美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堪称一团乱麻:两党恶斗、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服务日益萎缩……

这些问题让民众不满,但政客们很清楚,解决问题远比找一个替罪羊难得多。

于是,“外部威胁”成了最好的安抚工具。

通过渲染中国的军事力量,政客可以转移国内矛盾,让公众把焦点转向外部。

另外,渲染“中国威胁”,可以帮助美国重新整合盟友关系,特别是在亚太地区集结“反华联盟”。

从政治利益的角度看,海格塞斯的言论还有助于推动国内的国防预算增加。

近年来,美国的国防开支已突破8000亿美元大关,而渲染外部威胁无疑是增加预算的“最佳借口”。

海格塞斯通过夸大“中国威胁”,可以为五角大楼争取更多资源,同时巩固其作为防长候选人的政治地位。

还记得冷战时期的“苏联威胁”吗?

那时,美国媒体每天告诉民众,苏联的核武器可能随时发射,结果在全民的恐惧中,国防预算年年攀升,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

而今天的“中国威胁论”,无疑是换了主角的“冷战续集”。

例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媒体渲染苏联“太空武器计划”,逼迫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星球大战计划”。

事实上,苏联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现在,美国又把焦点转向中国,试图用类似手法对抗中国的崛起。

虽然海格塞斯的言论可能只是为赚取收视率而抛出的“惊人之语”,但“中国威胁论”长期的传播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当两国关系被渲染成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时,理性的外交政策空间将被压缩。

一个小小的误判,比如一次军事演习或误射,可能演变成不可控的危机。

历史上,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这种误判的教训。

长期的“中国威胁论”宣传,不仅在美国国内误导了普通民众,也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普遍偏见。

面对像海格塞斯这样的言论,中国需要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陷入口水战。

通过国际媒体、文化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和平的中国。

海格塞斯的“20分钟论”,看似一场危机警告,实则是一场舆论操作。

他的提名体现了特朗普用人逻辑中的“忠诚优先”,而他大胆的表态则揭示了“美国军事威胁论”在舆论场中的发酵逻辑。

然而,过度夸张的表述和非理性的渲染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导致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

海格塞斯是否能胜任防长一职,仍是未知数,但他的言论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的讨论浪潮。

未来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也许不仅取决于政策,更取决于两国对彼此的真实认知。

1 阅读: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