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皇帝,权力比李世民大很多,李世民为何敢逼李渊下台?

雁芙说历史 2023-11-18 22:01:01

玄武门事变其实是李世民的政治前途受到致命威胁时,实施的高风险行动。

而引发这场剧变的,正是李渊强势介入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夺嫡之争导致的。

自从李唐一统天下之后,秦王潜怀夺嫡之心,他与太子李建成之间明争暗斗,数次交锋,李渊这只老狐狸是知道的。

这不是吹牛,只要看过李渊的发迹史就知道,李渊绝不是省油的灯。

但是,看着俩儿子为了太子之位大打出手,李渊也很为难。

太子李建成并不是昏庸之辈,除了领兵打仗的次数较少,其他朝政事务、军队后勤等方面都处理得十分妥当,多年来更没有犯过什么错,所以要李渊废太子是不可能的。

可老二李世民征战天下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大唐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李渊贬黜李世民,他也于心不忍。

因此,李渊在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作为调解者的角色,试图调解俩儿子间的矛盾。

谁知,这哥俩压根儿对调解没兴趣,两人间的斗争反而愈演愈烈。

发展到后面,先后爆发了“杨文干谋反事件”,秦王李世民在幕后操纵了这起事件,用计诱使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杨文干谋反,试图借机把李建成拉下马。

但这事儿被李渊查出了端倪,所以事后并未对李建成有责罚。

此事过后,又发生“秦王中毒事件”。

李建成摆下一桌酒席,搞家庭聚会,邀请李世民参加,谁知李世民酒过三巡时,突然胸中暴痛,吐血不止,后被淮安王李神通背回家。

秦王府由此怀疑李建成试图毒死李世民。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这哥俩就差撕破脸了。

而这一切,都被李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苦思良久之后,李渊终于想通了,他很清楚,这哥俩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权力,也就是太子之位。

归根结底,就是老二有平定天下的大功,更有李渊给予他的至高权势,这赫赫功劳加上至高的权势,对李建成实质上就是构成了威胁。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废长立幼,要么贬了老二,扶老大一把。

很显然,李渊选择了第二个。

他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老二李世民一撸到底,解除李世民身上能够威胁李建成的权力。

只要把李世民一撸到底,他没了权势,也就没了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的资本,以此断了李世民的念想,而对于李建成来说,李世民对他没了威胁,也没必要跟李世民继续争斗。

这样一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可以得到稳固,李世民虽然没了权势,但也可以安心做个秦王,享受荣华富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渊接连采取了两个行动。

其一,解散秦王府的智囊团队。

李渊下令将秦王府的核心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驱逐出秦王府,并严令这二人禁止再接近秦王府。

长期以来,李世民通过秦王府文学馆,组建了秦王府十八学士队伍,而房玄龄和杜如晦是这十八学士中最厉害的两个,他们一走,秦王府的谋士团队基本歇菜。

其二,解除李世民的兵权。

房玄龄、杜如晦被驱逐后不久,正好遇到突厥进犯,按照以往的惯例,一般会由秦王担任统帅,统领军队出征。

然而这一次,李渊破天荒地把李世民晾在了一边,转而任命李元吉为三军统帅,率军出征。

最严重的是,李渊同时下令要求秦王府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猛将以及秦王府精兵全部划入李元吉帐下,随军出征。

这么一来,秦王府的精兵猛将被抽调一空,李世民一直引以为傲的武将团队也遭到肢解。

此时,朝野上下的大臣们也都看清了形势,纷纷与秦王府划清界限,唯恐避之不及。

以至于一时间,秦王府门罗可雀,除了长孙无忌这种属于李世民的亲戚以外,再无其他人,昔日热热闹闹的宅院变得空无一人,秦王府瞬间陷入了绝对的孤立。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李世民也看懂了李渊这些安排背后的逻辑。

在李世民看来,一旦自己没了兵权,没了自己的团队,没了权势,那就是粘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

作为一个统领三军打下李唐半壁江山的统帅,一个打过无数次胜仗的军队首领,李世民不甘心,也不想变成一块粘板上的肉。

经过几番权衡后,李世民决定铤而走险,试图通过一场政变行动来获取他想要的一切。

于是,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的策划和众多心腹武将的支持下,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事变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李世民先去皇宫状告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李渊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提出第二天召见李建成和李元吉,亲自查问、

而这一天的缓冲期给了李世民在玄武门部署武装力量的时间。

此后,秦王府的文臣武将、亲兵倾巢而出,甚至征发了天牢里的囚犯,一共凑出了800人,埋伏于玄武门,因为这里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的必经之路。

而玄武门守将常何是瓦岗军出身,也是李世民昔日的旧部,自然给李世民行了方便。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哥俩入宫经过玄武门时,察觉有问题,掉头就跑,但李世民果断率军追杀出来,一举将这哥俩送去了黄泉路。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李世民随即派出尉迟恭迅速率军控制了皇宫,同时也控制了李渊。

李渊在尉迟恭等人的武力威慑下,被迫将一切兵权全部交给了李世民。

至此,基本可以宣布玄武门事变获得了成功。

其实,李渊的权力比李世民大很多,这一点都不假。

最关键的是,玄武门事变是一场高风险行动,李世民甚至要靠征发囚犯才能凑出800人的队伍,而李建成手里有2000人规模的太子府私人武装,太子府也有自己的谍报人员,万一听到什么风声,行动就有可能失败。

更何况京城禁军也不归李世民管,万一被禁军围剿,失败的风险是很高的。

但是,李世民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常年征战天下,打过的胜仗无数,再高风险的事情跟战场搏命比起来差远了。

他有充足的魄力去冒这个险,而且这场行动虽然风险极高,但收益也极大,一旦成功,那这大唐帝国的天下就是他的了,算下来是很划算的事情。

玄武门事变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李世民权力太大,而是因为它的突然性、隐蔽性。

由于绝对的保密,李渊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武装政变,李建成虽然收到一定风声,但没有做好防范,从李建成、李元吉进入玄武门,再到被李世民杀掉,整个过程不超过20分钟。

后续李建成的太子府军队赶来进攻玄武门,也迅速被李世民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给吓得当场解散。

整个事变的过程极短,其他人跟本没有反应的时间,李建成的卫队赶来时,李建成已经被干掉,李渊就算收到消息,想派兵控制局面也来不及。

从后续的情况看,李渊出现时的疑点也比较大。

尉迟恭找到李渊时,他正和两个心腹大臣在皇宫内湖泛舟,按照常理,此时的李渊应该和几个大臣在皇宫的大殿里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前来问话才对,而不是去皇宫内湖泛舟娱乐。

那李渊他怎么就突然坐上船,跑到内湖上了?

很明显,玄武门事变爆发后,李渊也来不及控制局面,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能力控制住局面,为了自己的安全,只能和两个心腹大臣跑路,躲到了湖面上。

李世民连玄武门守将常何都给策反了,皇宫里其他的禁军恐怕也有不少追随秦王的。

此时的李渊,只怕是已经指挥不动皇宫里的军队了,至少有一部分是他指挥不动的,所以只能躲到皇宫内湖上。

而李世民也并没有给李渊喘息和控制局面的机会,尉迟恭全副武装神速般出现在李渊面前,实际上是以武力控制了李渊。

所谓擒贼先擒王,李渊权力再大,一旦他本人被控制,再有权力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安全,后来在尉迟恭与李渊的对话中,他发现尉迟恭并没有想对自己动手的意思,李渊才放下心来。

但不对李渊下手,不代表什么事都不做。

尉迟恭随即“请求”李渊将京城里的一切兵权全部交给李世民,此时的李渊无异于被软禁,面对尉迟恭的武力逼迫,只能亲自下旨将京城的兵权悉数交给李世民。

李世民拿到诏书后,相当于合法地掌握了兵权,那么京城的一切武装力量都得服从李世民的指挥。

拿到兵权后,李世民才算给玄武门事变做了善后工作。

这件事情本来就不是李渊权力比李世民大多少的问题,而是玄武门事变的突发性和迅速性以及隐蔽性,让各方都来不及反应,李世民更没有给他们反应的时间,可谓是一击致命。

在政变爆发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就控制了李渊,只要控制了李渊,所有的事情都不再是问题。

而李世民之所以敢策划这种高风险的行动并付诸实施,大概那就是他常年在战场上练出来的魄力和眼光吧。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