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正见,紫砂壶的十大认知误区

紫砂壶全手 2024-11-27 08:12:40

纠偏正见:紫砂壶的十大认知误区

在紫砂文化的长河中,诸多误解如影随形,遮蔽了人们对紫砂壶真实面目的认知。今日,且让我们揭开这些迷障,还原紫砂壶的本真。

误区一:价高即真。许多人笃信价格高昂的紫砂壶必定为真品且品质上乘。实则不然,价格受泥料、工艺、作者名气等诸多因素左右。一些不良商家借机炒作,哄抬价格,某些所谓“大师壶”价格虚高,却可能徒有其名,而部分平价壶反倒可能是泥料纯正、工艺尚可的佳作。

误区二:颜色艳丽为佳。市场上不乏色泽鲜艳的紫砂壶,有人便认为此类壶美观且优质。事实上,正宗紫砂壶颜色多古朴自然。那些过于艳丽的壶,极有可能是添加了化工颜料调色,长期使用可能危害健康。原矿紫砂经高温烧制,颜色通常不会过于夺目。

误区三:壶盖紧密不转即好。有人觉得壶盖与壶身紧密到难以转动的紫砂壶气密性最佳。但真正好的紫砂壶,壶盖与壶口只要在正常使用范围内贴合紧密,保证茶水不外溢即可。过度追求壶盖不转,可能导致使用不便,且有些壶型本身就并非追求极致的气密性。

误区四:声音清脆就是好泥料。轻敲紫砂壶,有人以声音清脆与否判断泥料好坏。其实,声音清脆可能是壶的烧制温度较高,而不能单纯以此论断泥料优劣。不同泥料、不同壶型、不同烧制温度都会使声音有所差异,判断泥料需综合多方面考量。

误区五:有证书就是正品。如今,紫砂壶证书泛滥,不少人误信有证书的壶即为正品且有收藏价值。然而,证书的颁发机构鱼龙混杂,一些毫无权威性的证书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噱头,壶的品质仍需从泥料、工艺等实质方面鉴定。

误区六:手工壶一定比模具壶好。很多人盲目追捧手工壶,认为其远胜模具壶。实则,手工壶虽饱含匠人精神与独特韵味,但模具壶在效率与标准化生产上有优势。若模具壶泥料优良、做工精细,同样具有实用与观赏价值,不能一概而论地贬低。

误区七:新壶即可用来泡茶。新壶到手,有人迫不及待泡茶品饮。但未经处理的新壶可能有残留杂质与火气,直接使用会影响茶汤口感。新壶应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浇淋壶内外,放置一段时间,待壶退火后再使用为佳。

误区八:壶内茶山有益无害。有些茶友常年泡茶不洗壶内,形成所谓“茶山”,并认为其可提升茶香。殊不知,茶山易滋生细菌与霉菌,长期积累会污染壶内环境,影响健康,正确的做法是勤洗壶,保持壶内清洁。

误区九:职称高的作者壶都值得收藏。部分收藏者唯作者职称是瞻,认为职称高的作者所制之壶皆具收藏潜力。可职称评定存在局限性,一些作者虽有名头,但其作品可能千篇一律、缺乏创意与灵魂,收藏价值大打折扣,应以作品品质为核心考量。

误区十:所有紫砂壶都能升值。许多人购买紫砂壶时幻想其日后大幅升值。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工艺精湛、艺术价值高、稀缺性强且在紫砂艺术史上有独特地位的紫砂壶才有较大升值空间,普通实用壶主要功能为品茗,升值期望往往难以实现。

紫砂壶文化源远流长,只有摒弃这些错误认知,方能在紫砂的世界里,以正确的视角去欣赏、选购、使用与收藏紫砂壶,真正领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