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遇冷,苏州:盐城不要我们要,太湖洞庭随便挑

良哲观看世界 2024-10-20 18:26: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案丨纵横世界史

编辑丨纵横世界史

中国外交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曾在联合国大会上放声大笑,那一幕成为历史经典;他参与了新中国多项重大外交事件,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他是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继承了周恩来、陈毅、姬鹏飞的衣钵。

然而,这位外交巨匠的归葬之路却曲折坎坷,充满戏剧性。他就是乔冠华,一个让人敬佩又心生怜惜的名字。

乔冠华的一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少年时代的他,就展现出了不甘平庸、敢于抗争的性格。在盐城淮美中学和亭湖中学求学期间,他两度组织反对校长的运动,两度被开除学籍。

这段经历不仅没有打垮他,反而让他的革命信念愈发坚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个平凡少年的革命之路就此启程。

抗战烽火中,乔冠华以"乔木"为笔名,在《时事晚报》、《世界知识》等刊物上挥毫泼墨,撰写国际述评。他的文字犀利如刀,深刻如海,与胡乔木并称"南北二乔"。这对"二乔",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共同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着智慧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参与了板门店谈判、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恢复联合国地位等多项重大外交事件。

1971年11月,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那标志性的放声大笑,不仅成为历史经典,更是新中国外交自信的生动写照。这一刻,乔冠华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了中国外交史上。

然而,人生的舞台上,欢笑与悲伤往往交织。1970年9月,乔冠华的人生遭遇重创。他的前妻龚澎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6岁。龚澎曾任新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是周总理的得力助手。失去挚爱的痛苦,让乔冠华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1983年9月22日,命运再次对乔冠华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这位为国家呕心沥血的外交家,在北京医院因癌症病逝,享年70岁。临终前,乔冠华留下遗嘱,希望能安葬回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这个愿望,看似简单,却成了一个难解的心结。

乔冠华的骨灰盒在八宝山公墓存放三天后,被夫人章含之带走,放在卧室中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章含之的心中恐怕充满了纠结和无奈。她既要尊重丈夫的遗愿,又要面对现实的困难。

1984年12月,章含之终于下定决心,带着乔冠华的骨灰盒来到江苏盐城建湖县。她满怀希望,想要完成丈夫的遗愿。

然而,迎接她的却是一盆冷水。当地主要领导未出席欢迎宴会,只有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出席。章含之敏锐地察觉到当地的冷淡态度,心中不免失望。几天后,她默默地带着骨灰盒回到了上海。

这一幕,不禁让人唏嘘。一代外交巨匠,竟在故乡遭遇如此冷遇。或许是当时的政治氛围所致,或许是人事已非,昔日的荣光在故乡已经黯淡。无论如何,这种冷遇都让人感到心痛。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1985年初,章含之来到苏州吴县(现吴中区和相城区),寻求安葬地点。通过好友李颢教授,她联系上了吴县县委书记管正。

管正的一句话,如同黑暗中的一缕阳光,温暖了章含之的心。"乔部长可以安葬在太湖之滨、洞庭山上,随便挑。"这份豁达和善意,让章含之感动不已。

最终,章含之在洞庭东山南坡选择了地点,安葬了乔冠华的骨灰。太湖的波光,洞庭的翠绿,成了乔冠华长眠的伴侣。虽然不是故乡的土地,但这里的山水之美,或许也能抚慰乔冠华的在天之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03年,建湖县县委提出希望将乔冠华墓地迁回建湖县。这个提议遭到了家人的反对。经过协商,最终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在建湖县乔冠华故居旁修建"衣冠冢",安放乔冠华生前用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乔冠华的子女提议将父母合葬,章含之同意了。于是,在上海又形成了第三处墓地。紧接着,上海福寿园提议为乔冠华建立铜像和墓碑,章含之再次同意,这就成了第四处墓地。

一人四墓,这种奇特的现象,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它既反映了各方对乔冠华的敬重和纪念,也折射出了乔冠华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各方的不同诉求。

后来,盐城政府提出了迎接乔冠华回归的计划,包括命名"冠华大街"和建立红色旅游纪念地。在江苏省政协的协调下,各方达成了共识:同意将乔冠华墓迁回盐城,同时保留苏州墓地,立碑说明乔冠华曾安葬于此。

回首乔冠华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外交家,一个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的游子,一个即便身后也难得安宁的灵魂。他的归葬之路,折射出了特定时期的政治氛围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乔冠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善待身边的人。同时,它也让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缅怀先贤。

或许,对于乔冠华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葬在哪里,而是被人们记住。记住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记住他的智慧和勇气,记住他那标志性的笑声。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他就永远与我们同在。

最后,让我们以乔冠华生前的豁达和幽默来看待这一切吧。或许他会笑着说:"一人四墓,我可真是太受欢迎了!"这种幽默,不正是乔冠华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乔冠华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性的光明与阴暗,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峰回路转。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最后安息于何处,而在于活着的时候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乔冠华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外交智慧,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外交巨匠,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无论他的遗体最终安息何处,他的灵魂必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活在中国外交的丰碑上。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