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季,怎么报志愿、选专业都是个被热议的话题,今年尤甚。
所有的专业都有存在的意义,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是没用的。(高考志愿)填报专业不能把专业能不能就业,能不能“吃上饭”作为衡量标准。
首先辟个谣,上面这个观点并不是《人民日报》说的,此观点只是一些“热心网友”对于中国教育新闻网相关文章(警惕网红言论误导志愿填报)的归纳总结。
单论这个观点,它有道理而且大部分人也能理解。但为何这个论点却招来广泛的批评呢?因为它把人当作了“手段”。
这类观点的逻辑是,各行业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因此其本身和其对应的专业都有存在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另一个事实却被回避了,各行业给予从业者的就业机会和从业回报不仅不一致,而且差异很大。
回避的原因并不是避重就轻,而是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最重要的。
这类观点认为,和行业因人为冷落而造成发展停滞相比,个人从业方面的损失是可以被接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像中考阶段的“中职分流”,并不是觉得继续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太多,对社会不利,而是认为技工太少对工业发展不利。
正是基于此,相关才会鼓励大家报考、择业时不要以能不能找工作、吃上饭作为标准。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大多数人”,但是为此付出代价的却是“少数人”对应的个体。换句话说,“人”被当作了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手段。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而活,在此之余再考虑为他人、为社会、为自己的国家而活,我们实际都是把自己作为“目的”。
不少家长不辞辛劳的加班送外卖,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学有所成,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获取更幸福的人生么?如果他们的孩子大学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也只能和他们一样送外卖,这些家长中有多少人会觉得甘心呢?
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关系没有背景,选择专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能不能就业,能不能拿到薪。因为除了你的父母,没有人会为你的将来负责。
这也是张雪峰的话,看着好像没有大义、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却被大部分家长和考生追捧的原因之一。
我们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普通人,没有过人的才华和天赋。别说在清华、北大成为耀目之星,想考个一本、甚至是二本都得付出十年的艰辛,而这还不是最残酷的。
更为残酷的是,大学学历很有可能是一生能获取的最高成就,大学毕业在作为人生新起点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人生的终点。
所以通过报考、择业为自己赢取一个转变的机会,对于很多人不说是人生唯一的机会,起码也是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了。这个时候为什么不为自己以后的现实生活考虑?
而张雪峰大火的原因还不是他说出了这个事实,而是他能为一些考生实际抹平几十分的高考差距。不少人用自己的实际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听从张雪峰的报考、择业建议,毕业后能找到当初比自己考得更好的同学更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
张雪峰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是因为他握有信息差。
他长期浸淫这个行业,加之团队的帮助。他对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就业方面)远甚于我们普通人。这就好比有的人去二手市场选车,可能费劲心力挑了几天还是沦为冤大头。而有的人一个电话就能告诉你,最合适的车在哪里。
张雪峰掌握的信息差,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专注教育的媒体其实更清楚。它们为什么不直接出面来为考生报考、择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呢?因为从它们的视角来说,这么做没有意义。
信息差能让人获利的前提是存在“信息差”,如果人人都了解并清楚,再隐蔽的“冷优”院系、专业也会成为报考热门,在抬升报考难度的同时也会拉低它的就业预期。
而且当下社会劳动分配不仅各行业不平均,而且各行业可提供的分配总量还是有限的。某些人拿的多了,其他人必然就拿的少了。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所谓的推荐并没有意义,而且张雪峰他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更多的人知道信息差后,反而会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让一些人的不公平感更重,这也是现在很多媒体抨击张雪峰的主要原因。
说到这里问题的根源想必已经很清晰了。应当改变思路,以“人”为目的。增大就业就会,提高各行各业的从业收入。
绝大部分人其实对工作没什么高低贵贱的偏见看法,不愿意去工厂当普工,并不是送外卖更有面子、更轻松,仅仅是考量收入的结果。如果将公职职位改为无偿为人民服务,想必每年公招也难以再这么火爆了。
学区房把学生小朋友都分成了十几个等级,你现在说钱不重要,房子不要钱买吗?学校为什么不招第十等的小朋友?不就是因为没钱吗?
今年毕业生就业很差,聪明的砖家发明了个新词~~慢就业!~~~就这脑子就比洋人至少多二两,把中国人和洋人都整不会了,不会翻译了,这新词没有对应的外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你如果也给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同等待遇,什么专业能缺人啊?就怕你学校不够,就不用担心没人报考
一个造谣撞骗分子[得瑟],成功就说自己厉害,失败就说你自己学习不努力,正反他都有理[得瑟]
很简单解决方法,中产以上的孩子读不挣钱的专业,中产以下的读赚钱的专业不就行了
为什么不增加“吃不上饭”行业的待遇福利,规范行业,提高透明度,非得让去奉献?
人家曹德旺书都没读,买过水果干过工地 ,是人才掉坑里也发光,是废物选啥专业都是废物,哪怕上了清华都不行
上过大学都知道,只不过张雪峰说出来而已,理想能当饭吃吗?当年无私奉献的下岗工人连站街都有,国资产是怎么变卖的?别说是工人的锅
我还在生存阶段,你告诉我不要去搞钱要有格局要有诗与远方!mD饿死的不是你就行了是吧
国家的考虑,是要能够为一部分人创造机会,更大的一部分人要高兴地成为炮灰,为前面的一部分人去试错,去开路,去处理前面一部分人摒弃的苦累活。能有千分之一的成功率,就可以抹平千分之九九九的炮灰付出。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词语,是现实
张雪峰为自己开办的公司争奇更多的钱财,很多水军都是他公司的员工。
张雪峰从现实提出建议,人民日报从理想层面提出希望。简单说,是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年轻人应该满怀理想,中年人屈服现实,老年人看透现实。
[得瑟][得瑟][得瑟]看看前排评论,明显是水军之争。
流量之争,份量之争。可悲
理想与现实之争,
在上学就业路上,国家目前何尝不是正在引导大家理性上学理性就业?不然何必压缩50%的高中升学率?所以千万不要理直气壮的打自己的脸了!
此文说的在理!
就如中医和西医之争吧...一个望闻听切,对症下药。一个科学拍片各种流程抽血化验检查。反正最后中医一定会被搞掉,因为阻碍人家发财,而且你也没有证书[抠鼻]
都什么年代了还宣扬读书无用论
以后富商巨贾,高官豪绅家庭子女报考冷门,基础研究专业
人民日报和张雪峰都没错,两种理论都对,可以兼蓄并存。可恶的就是小编这样借势断章取义,蛊惑人心的,拍苍蝇也应该拍小强
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先治好穷病,在谈理想,这没错
说句上高度的话,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人民如果每天盯着材米油盐,是没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