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言官门户之争

云端任我行 2025-01-09 15:44:12

嘉靖皇帝追封自己亲爹,差点把大明朝廷掀了个底朝天。

明朝的官场,从来就不是安分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嘉靖一朝。皇帝朱厚熜,原本只是个地方藩王,靠着“捡漏”才坐上皇位。可刚一上台,他就搞了个大动作:非要追封自己的亲爹朱祐杬为皇帝,把自己亲妈的牌位搬进太庙。这事在宗法礼制上有点离谱,因为按照规矩,他得认上一任皇帝明孝宗为父,自己的亲爹只能叫“伯父”。可嘉靖偏不认这个“干爹”,结果朝堂上炸了锅,纷纷站队厮杀。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嘉靖要权,杨廷和不让。

嘉靖刚登基时,根本没啥权力。大权全被内阁首辅杨廷和掌控。杨廷和是明朝官场的老狐狸,手里捏着一票忠心耿耿的言官,上来就用礼法压人——皇帝该认孝宗为父,别搞什么幺蛾子。可嘉靖是个倔脾气,他偏偏要强调自己是“亲亲为大”,还把杨廷和的反对看成是对皇权的挑衅。为了立威,嘉靖找到了一个落魄的举人张璁,直接把他捧上台。张璁这个人呢,嘴皮子溜得很,他帮嘉靖写了篇奏章,意思很简单:皇帝想干啥就干啥,追封亲爹,天经地义。这下好了,朝廷直接分成两派,一边是杨廷和带头的“礼法派”,另一边是张璁领衔的“亲亲派”,吵得不可开交。嘉靖借着这事,不仅搞定了追封,还顺带把杨廷和挤下了台。

2. 言官们成了工具人,站队比讲道理重要。

明朝的言官,原本是监督百官的清流,可到了嘉靖朝,他们全成了政治斗争的棋子。站在杨廷和这边的言官,天天上奏弹劾张璁,说他坏了规矩;站在张璁这一边的,又群起而攻之,说杨廷和才是真正的老顽固。朝堂上,每天都能看到大臣们互相揭短、辩论礼法,甚至有人直接跪在大殿里哭喊“皇上三思”。这些言官表面上是在为礼法和传统争个高低,可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争权夺利,谁赢了,谁就能分上一杯羹。这场“大礼议”看似是皇帝和内阁的较量,背后却是言官们的第一场大规模站队表演。

3. 皇帝的自尊心,内阁的利益心,谁都不想退一步。

嘉靖皇帝坚持追封亲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内阁的傀儡。他看得很清楚,杨廷和这一派人根本没把他当回事,自己如果让步,往后就别想有啥实权。而杨廷和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知道,皇帝追封亲爹这事一旦成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威信就会崩盘。所以,两边都死咬着不放,谁也不肯退让一步。更要命的是,这场争斗把朝堂上的矛盾彻底激化了——本来只是内阁和皇帝的较量,可经过言官们的添油加醋,变成了所有官员的站队游戏。一时间,满朝文武都被卷了进去,连皇帝上朝都觉得头疼。

“大礼议”表面上是礼法和亲情的冲突,实质上却是权力斗争的缩影。嘉靖借着这场争斗,不仅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还开启了明朝中后期言官门户之争的序幕。从此,朝堂上再也没有纯粹的清流,只有站队的工具人。而明朝的政治,也开始从斗智斗勇,变成了互相倾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