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毁三代,高层住宅没有未来?几十年后,或变成高危“贫民窟”

科普启示录 2024-08-27 14:23:25

在繁华的都市中心,钢筋水泥画出了现代城市的轮廓,哪个城市的高楼建筑越多,这个城市就会给人越先进的印象。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墙上的裂缝、老化的管道、掉落的瓷砖,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岁月不饶人,连高楼大厦也不例外。可对于那些生活在高楼中的普通住户来说心里不免开始打鼓:

这些楼还能撑多久?要是有一天真成了“定时炸弹”,又该怎么办?会不会在我还没还完房贷的时候,这房子就不能要了?

岂能不惧?

楼下的王叔回想起当年搬进这座大楼的时候,和家人怀着无限的憧憬,觉得这就是未来几十年的“温馨小窝”。站在窗前看着城市的霓虹灯海,心里那个美啊,所有的未来都在这高高的楼层上招手。

可谁能想到,时间过去了这么些年,这个“标志性建筑”也开始显出它的老态龙钟。刚开始,还没太在意,只觉得楼下的花坛里多了几块掉落的瓷砖,这么多年风吹雨打,掉点儿砖也正常吧。

可是后来,墙面上开始出现裂缝,管道时不时地堵塞,甚至有一天,看到有人正好路过楼下的时候,差点被掉下来的墙砖砸中。这下可把人吓得不轻,脑子里立马蹦出了“定时炸弹”这个词。

更让人心慌的是,这些隐患可不只是视觉上的不适。

每天从新闻里看到老旧建筑坍塌的消息,心就不由自主地提到嗓子眼儿,想想要是有一天真砸在自身头上,那可就麻烦大了。

该怎么办?如今王叔也想通了,与其说天天担心着哪天房子会不会塌。还不如和邻里组建个重建委员会或者拿出大把银子把房子修一修来的踏实。

拆还是不拆?

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面对那些“摇摇欲坠”的老楼时,往往第一反应就是把它们炸了——用爆破的方式把老楼炸得四分五裂,一举清空腾出土地,然后在上面盖起崭新的高楼大厦。

对于开发商和城市规划者来说,这可真是再理想不过的方案了。一边消除了那些可能随时塌下来吓人一跳的安全隐患,一边还能让城市焕然一新,增加新的房地产项目,创造经济效益。怎么看,这都像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但你以为直接拆了就万事大吉?别忘了,拆楼可不是随便推倒个积木那么简单。先不说那动辄上亿的拆迁成本,就算有钱拆了,也得面对一系列麻烦事。

这么一炸,尘土飞扬,空气污染还不说,那些废弃的建筑材料该怎么处理?扔掉吧,污染环境。再利用吧,又没啥太大的价值。

不拆还能怎么办呢?还一种选择就是修缮和加固。这种方式试图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加固来延长它们的“寿命”。更重要的是,修缮的成本通常比拆除重建要低,听起来是不是很划算?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修缮可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老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修缮的频率和成本也会不断增加。

再说,修缮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对于那些已经严重老化的建筑来说,这就像在破布上打补丁,补丁打得再好,也掩盖不了它本质上的老旧和脆弱。

能不能借鉴外国经验?

去国外旅行的时候,尤其是走在那些历史悠久的欧洲城市里,就会发现,那里的老旧建筑随处可见。有些老房子看起来都好几百岁了,怎么还“活”得这么滋润?

咱先说英国吧。英国家庭可对这些老房子下了不少功夫。在2017年发生了格伦费尔塔火灾之后,英国的建筑安全管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于是乎,英国政府在2019年拍板定下了一部法律——《2019年英国建筑安全法》。这条法律规定,所有高于18米的住宅建筑每隔5年必须接受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

要是住在这栋楼里,不管房子是古董还是新货,只要检查出一点问题,政府立马要求修,实在修不好的,直接说“拆”。

不过,欧美国家对待拆除老建筑可不是“一拆了之”那么简单。根据欧洲建筑回收协会的数据,在欧盟国家,建筑废料的回收利用率平均达到了70%以上,其中德国的建筑废料回收率甚至高达90%。

有些国家还规定,拆除时必须保留建筑的某些历史元素,再在新建筑里用上。

不一定全部适合

不过,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看到,欧美国家的这些做法,不一定全都适合我们中国。欧美的城市空间比较宽敞,建筑密度相对较低,很多城市都有足够的地方去腾挪新旧建筑。

而咱们中国,你知道北京市中心的土地每平方米的价格是多少吗?高达约50,000元人民币!在这么贵的地皮上推倒一座旧楼,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动一块砖头,可能就要掂量掂量好几个“零”了。

另外,欧美的许多历史建筑都是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双重保障。它们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政府和业主当然愿意花大力气去修缮维护。

而在中国,许多老旧建筑虽然有一定的感情价值,但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却未必能和欧美的那些老建筑相提并论。

这就使得在很多情况下,拆除旧楼反而成了一种更为经济实际的选择。毕竟,对于开发商来说,推倒旧楼建新房,经济回报看得见摸得着,动心不动心?当然动心了。而修缮呢,花钱不说,还不见得有多少经济效益,这买卖怎么算都显得有点亏。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涉及居民3800多万户、约1亿人,更新改造管线近30万公里,加装电梯10.8万部。

权宜之计?

其中一部分是通过 “微改造”的方式来改的。在不破坏建筑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局部修缮和加固,让这些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力。到2022年,上海已经对约8500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总建筑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

举个例子,在上海虹口区,有一些历史悠久的里弄建筑,经过微改造后,原本那些斑驳的墙壁、摇摇欲坠的窗户,在保留石库门传统特色的同时,变得焕然一新。住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居民,从“每天担心掉块砖”到“每天开窗心情爽”,生活质量能一样吗?

在北京,“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加快老旧小区的改造。咱们来算笔账,北京老旧小区改造的平均成本大概是每平方米2000元人民币。要是光靠政府,财政压力大得很。

而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结合政府补贴,住户的实际负担大大降低,大家心里都高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象征着繁荣与现代化的建筑,也会逐渐进入“退休”阶段。对于这些老旧建筑,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既不放弃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灵魂”,也不让我们的现代生活舒适度因此打折扣。

1 阅读:42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