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第一经济强省,而且在这个位置上稳坐了近四十年。
广东创造的经济贡献,毋庸置疑。但是,广东的高等教育,好像并没有像经济发展那样,一直长虹。
在高等教育方面,广东最大的短板,不在数量方面,而在质量上。
作为第一经济强省,广东缺的不是更多的大学数量,而是缺几所能排进全国前十的顶尖大学。
目前,广东本土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以前的顶级985,本来很有条件成为全国前十的顶尖高校的。
然而,近年来两校规模在不断扩大,校区也在增多,可是在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上,都无法挤进全国前十了。
中山大学最多只能到前十守门员的位置,而华南理工已经接近末流985水平了。广东高校的门面,现在要靠其他学校来撑了。
相比华五、武二、哈工大、西交这些头部名校,广东本土的双子星这些年好像黯然失色了许多。
曾几何时,中山大学就是广东人心目中的清北,那些不愿出省的广东学子,够清北的分数,却为了离家近而宁肯选择去中大就读。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十分罕见了。最近几年,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内的分数线,经常维持在中下游985的水平。
2024年,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内的物理类投档线为624分,不仅不如“外来户”哈工深等校,竟然只与第一年招生的深圳理工大学持平。
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省内的,分数线就更低迷了,已经成为末流985级别了,比很多强势211甚至双非院校还低。
中大和华工,近几年在省内的分数线,说明其认可度已经不如从前了。不是广东学子不爱留在省内,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高分广东考生,挤破头去上哈工深、港中大、南科大、深理工这些后起之秀了。
两校现在各方面,的确没有以前那样的性价比了,所以很多广东高分考生,不得不做出更优选择。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为何没有成为全国前十的顶尖高校?中大和华工,处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不缺政策支持,不缺人才资源,不缺办学经费,而且两校基础和底子都很强,中大还曾长期位居全国前十。
然而,到现在为止,为何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别说和华东五校的上交、复旦、浙大、中科大、南大相比,就是与武汉的武大和华科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天时地利人和,中大和华工可以说都不缺,为何却没有发展成稳居全国前十的顶尖名校呢?
作为一个广东土著,以下从我的视角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中大和华工忙于扩大规模,对办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忽视
中大和华工,相比以前,办学规模、校区数量、专业设置等方面,都比以前扩充了很多。
现在两校走的是“大而全”的路线,而不是“专、精、高、深”的路线。
规模扩大后,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现象。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样样俱全,样样都不精。
以中大为例,近些年相继开办了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很多中大校友调侃说:中大越来越像房地产开发商了,到处圈地建校区。
中大深圳校区
规模是扩大了,但是中大的异地校区,并没有哈工大在威海和深圳做的成功,问题出在哪里?是准备不足,师资配备不够,还是专业设置问题?
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出在重规模,而忽视质量方面。哈工大虽然有多个异地校区,但是哈工大一直保持本部校区的强势根基。
哈工大异地校区的专业设置因地制宜,走的是“专、精、高、深”路线。哈工大的异地校区,规模不大,但是专业质量都很高,所以很受学生和社会认可。
哈工大深圳校区
第二,招生计划盲目扩大,生源质量降低
2024年,中山大学招生人数为7409人;华南理工大学招生人数为7000人。
两校经过持续扩招,近几年招生规模已经趋于稳定。在广东省内招生比例超过50%,留住了一部分高分考生。
然而,近些年对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倾斜,也让两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很难和全国前十的顶尖高校比肩了。
这几年,每次高考季中大和华工,在很多中西部地区都需要志愿征集,很多专业还有招不满的情况。甚至有500多分或400多分,捡漏上中大和华工的。
这让那些高分考上的学子如何想?所以,这些年很多广东高分考生,觉得这两校的性价比大不如前了。
“物以稀为贵”,越容易得到,越不会被珍惜。中大和华工,不应该把自己变成捡漏性985,这不该是中大和华工的定位!
在确保生源质量方面,中大和华工,可以多借鉴浙江大学和西安交大的经验。
浙大和西交,也在本省投放了很大比例,对省外热门专业走普通类招生,偏冷门的专业走专项计划招生或综合评价。
而且,浙大和西交严格控制在省内的招录人数,既留住了本地优质生源,又吸纳了外省尖子生,还兼顾了对偏远地方的教育普惠,可以说招生定位精准,覆盖面也顾及到了。
第三,中大和华工的大类招生和专业分组,让考生志愿填报感到方向模糊
最近几年,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重视程度远超以前。
名校情结在淡化!只要是大家认为的冷门专业,即便是中大和华工这样有区位优势的名校,一样会遇冷。
今年高考提前批,中大和华工的国家专项计划,就在多地需要征集志愿。比如在河南,中大和华工的缺额,都位居前列。
中大和华工的分数线下降,始于前几年的大类招生和专业分组。在招生的时候,按照大类招生,把冷门专业夹在一个包装过的专业大类里。
考生报考时,一头雾水,不知道以后究竟会读哪个专业,甚至校区在哪都不清楚。明明想去广州读中大本部,结果去了珠海校区。
中大和华工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希望每个专业都被重视,然后根据学生特点,去分专业培养。
然而,这种事不能一厢情愿,也要照顾考生和社会需要,强扭的瓜是不甜的!
久而久之,中大和华工就给广大学子,一个不透明的印象。稳妥起见,为了追求确定性,中大和华工在招生时就让很多高分考生不感冒了,他们担心自己辛辛苦苦考高分,结果上了个冷门专业。
第四,中大和华工专业设置“全而不精”,热门学科和前沿专业号召力不强
中大和华工,现在都是体量庞大的综合型大学。然而,现在的高校评价体系是以学科评估为主。
中大和华工的传统优势学科,这些年基本在吃老本,突破性发展越来越少了。
就拿今年公布的国家三大奖来说,中大表现尚可,而华工则表现一般,已经不如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了。
这表明,中大和华工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方面,确实要更专心才行了。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热门的微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等热门专业,中大和华工与顶尖名校尚有差距。特别是与广东的发展要求,有明显差距,急需补齐短板。
结语高校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重要的人才宝库,是创新之源。广东作为第一经济强省,不仅需要更多的大学,更需要顶尖的大学。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广东的双子星高校,需要承担起这份期望。
华南理工大学优势学科
两校要跻身全国前十,成为广泛认可的顶尖高校,需要有所改进了:
1.不要盲目扩大规模,更应关注质量提升;
2.汇聚更多优质生源,合理配置各省市招生计划;
3.开放办学,招揽全球顶尖学者教授,走“专、精、高、深”路线,切不可盲目求规模,而让自己平庸化!
4.坚守原有优势学科,聚焦新兴前沿学科的培育,更加契合社会需要,锻造一批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群。
作为广东的双子星高校,只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发展起来了,成为顶尖高校,广东才能算是高等教育强省。
(全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