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就损失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椰子说国际 2023-08-08 15:34:51

前言

在公元207年的湖北襄樊隆中,一幕重要的历史场景上演了——三位身材高大的男子走在茅庐前的小路上,他们身上散发着不可掩盖的军营气息,毫无疑问,这是千年前著名的三顾茅庐之一幕。

在经历了刘备对诸葛亮百折不挠的惜才之心后,第三次的尝试终于使茅庐之门打开,诸葛亮决定下山,加入刘备的事业。

经过一夜的长谈,刘备的诚心和对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野心打动了诸葛亮,他决定帮助刘备一臂之力。诸葛亮被誉为“先生”,他的智慧和才华无愧于时人的赞誉。凭借着一柄羽扇和几次巧妙的谋划,他帮助刘备在三国之间获得了独占一席之地。

然而,尽管刘备深信不疑,将心愿寄托给诸葛亮,但时运再次不济。建兴六年,诸葛亮首次北伐逐鹿中原,却以牺牲了11位大将的代价遭遇了惨败。

蜀国之兴复汉室的己任,不知能否完成?

白帝城托孤,遗愿寄望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公元222年。经过15年浴血奋战,刘备终于完成了夺取益州的战略布局。然而命运弄人,就在他触手可及之际,大业却又崩塌在眼前。两年前,蜀国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刘备亲率大军想夺回荆州却遭吴国大败,不仅荆州彻底丧失,自己也在战后积劳成疾。

卧榻之上,刘备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与遗憾。一生的理想和抱负,终将化为乌有。此时此刻,他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精通军事、治国有方的诸葛亮身上。

春日和煦,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病榻上。刘备虚弱地招来诸葛亮,一字一句地说:“我死后,全靠你辅佐我儿刘禅,你要勤勉为政,少有错误。若刘禅不能承担大任,你就须代为执掌朝政。”

诸葛亮听后,暗暗握紧了拳头。刘备对他的信任和托付,让他倍感荣幸的同时,也强烈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必须竭尽全力,兴复汉室,完成刘备的遗愿。

当年六月,刘备在成都驾崩。诸葛亮与众臣商议朝政大事时,刘禅推让监国之位,表示自己才疏学浅,希望诸葛亮全权负责。诸葛亮虽然为人谦逊,但他明白责任在肩,必须挺身而出,便接过了摄政的重任。

刘备终其一生,视复兴汉室为己任。然而在他壮年之时就不幸离世,此时他唯一的念头就是托孤诸葛亮,希望他能继续自己的遗愿。

临终前,他深情地凝视着诸葛亮,用尽最后一丝气力讲述着自己的志向。他说起当年在长阪坡上立下的血誓,誓要复兴汉室国仇家恨;说起自己虽然一生波澜壮阔,但终究是事与愿违;说起对人民的牵挂,对大业的眷恋......

诸葛亮默默听着,心中千头万绪。他知道,刘备对自己的信任和托付,更是一个英雄对理想的绝对忠诚。此时此刻,他必须挺身而出,承担起这个沉甸甸的责任。

刘备说完后,定定地看着诸葛亮。在得到他郑重的答应后,刘备长出了一口气,脸上终于出现了释然的笑容。不久后他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以一个英雄的姿态迎接了生命的终结。

白驹过隙,到了公元228年,诸葛亮终于等来了北伐的大好时机——魏国新帝曹叡刚刚继位,政局动荡;人心思变,百姓苦不堪言;重要谋臣司马懿也被曹叡所疏远。

诸葛亮认为,此时正是北伐的绝佳良机。一旦攻占长安,就可从根本上削弱魏国的国力。于是他上表《出师表》,誓师北伐,志在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自刘备去世以来,诸葛亮时刻不忘他的嘱托。他夙夜匪懈,努力恢复蜀国的国力,并与东吴修好,积蓄实力。

六年过去了,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终于到来——魏国国内政局动荡,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机会。他决定出兵长安,直接捣毁魏国的心脏,为刘备报仇雪恨。

深夜,诸葛亮独自在书房中沉思。他忆起多年前,刘备托孤于自己,那凝重的眼神与沉痛的叹息。六年来,他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明早,他就要率军北上,完成先帝的遗愿。

窗外密林灿烂,一轮明月高悬天空。这天地间的宁静,与他内心的澎湃形成了强烈对比。他知道,一旦开战,就意味着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杀。但为了理想,他已豁出生命。

第二天清晨,诸葛亮在朝堂上正式宣布出征的消息。在场所有人都被他的气势和决心所折服,纷纷表示支持。出征前,诸葛亮亲自去刘备墓前告别,再次向英灵起誓,必定完成他的遗愿。

街亭失守,十一员猛将殒命

大军由汉中出发,一路西行,很快占领了陇西三郡,进展十分顺利。此时,诸葛亮本想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安。但就在此时,他接到街亭告急的捷报,大为震惊。

原来,此次北伐,街亭是运输军粮的要地。诸葛亮特意派心腹马谡率军驻守,以确保军粮运输通畅。不料马谡贪功冒进,擅离街亭,最后不战而退,任由敌军占领了街亭。

马谡的冒进失策,直接导致了这场本可告捷的北伐宣告失败。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以正军法。然而已经牺牲的十一位猛将却再也无法挽回。这无疑给刚刚恢复元气的蜀国军力以沉重一击。

此时的诸葛亮,内心无比懊悔和自责。他知道,马谡的失误断了自己北伐的生路,也断送了十一员大将的性命。若是当初听从魏延进取的建议,剑指长安,或许大业已成。

诸葛亮深知兵家大忌背水一战。眼下的情况对蜀军极为不利,必须尽快撤退。但退路已被敌军封锁,想要全身而退难上加难。此时此刻,他必须舍命一搏,化险为夷。

在随后的撤军中,蜀军不断遭遇魏军的阻截和攻击。马玉、丁立等猛将一一壮烈牺牲,护卫大军退却。最终,就在即将脱险之时,老将赵云也在一次血战中中箭身亡。

诸葛亮心如刀绞,他亲手推荐和提拔起这批将领,视如己出。现在他们一个个壮烈牺牲,全因马谡的莽撞造成。诸葛亮沉痛至极,誓要为死去的将士报仇雪恨。

首次北伐以失败收场,诸葛亮心中无限惆怅。他没有完成先帝嘱托的大业,只能带着满腔遗憾退回成都。兴复汉室的梦想,还得继续坚持下去。

这一次北伐失败的结局,对诸葛亮打击极大。他反复思量,试图找出失败的原因。终于,他意识到自己过于小心谨慎,未能抓住机遇,才导致大好局势被对方逆转。

诸葛亮自责不已。当初魏延建议偷渡子午道袭击长安,自己却因为担忧冒险而驳回。现在想来,那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当时采纳,说不定大业就可一举成功。

而街亭的失守,更是导致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诸葛亮对马谡过于信任,没有设想到他会违令离开街亭。这一失误使蜀军陷入被动局面,只能仓皇撤退。

一夜之间,十一员猛将殒命沙场,蜀国实力受创严重。诸葛亮自责之余,也在心中默默记下牺牲的将士名字。他们的牺牲,将激励自己再接再厉,终成大业。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整合失散的军队,重新储备粮草军资,培养新一代年轻将领。他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屯田政策,发展农业,巩固国家经济实力,为下一场北伐做足准备。

与此同时,他派出使者四处联络,争取更多援助,孤立魏国。诸葛亮远见卓识,深谙攻心为上之道。他明白北伐大业绝非一蹴可及,必须步步为营,积蓄力量。

在随后的岁月里,诸葛亮又四次率军北伐,均告失败而归。尽管大业终究未成,但他“忠诚报国”的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激励着历代儿女。北伐虽败,大义永在。

结语

诸葛亮一生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他视恢复汉室为己任,历经五次北伐,终因劳瘁而逝。虽然大业未竟,但他忠心报国的精神已经融入历史的长河,激励着千古来的中华儿女。桃园三结义,延续千秋;忠烈犹在,大义长存。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少年时期从迂夏游学归来,结识诸葛瑾,领悟治国之道。三顾茅庐,扶正刘备大业。入川复汉,奠定三国鼎立之势。五次北伐,虽败犹荣。

他一生都在实践自己“尽忠报国”的理想,努力完成先主托付的大业。尽管终未达成最高目标,但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大无畏的精神,已经跨越时间的阻隔,引领着千古流芳。

如今北方依旧吹拂寒风,千里草木皆零。而诸葛亮的身影则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那飘动的征袍,那坚毅的身姿,警示着我们不能忘记为正义而战的使命。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弃信念。

0 阅读:424
评论列表
  • 2023-08-08 21:45

    诸葛那么神,其实独自一人北大岂不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