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写了不少回忆文章。
有朋友说,老詹哪,好像你总爱写人民日报如何如何,
没看见你说经济日报如何如何哦!
我说错!人民日报,我是写了不少,
经济日报,也写得挺多的呀!
比如,写通读辞海,写背诵大通讯,
写小机斗大机,写开封何能开封……
不都是写的经济日报吗?
又如,写老范对我恩重如山,写提前评高级职称,
写到中央党校学习,写到保定挂职一年多……
不也是写的经济日报吗?
不过,冷静想想,
之所以有人以为我对经济日报有些冷落,
可能是我没有写过到经济日报的全过程,
只是零零星星写一些那里发生的故事吧?
那么,今天,我就再来写写,
我与经济日报是如何结缘的,
如何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结缘
与经济日报结缘,在43年前。
1981年冬,复旦毕业,即将分配。
因与杨乔两地分居数年,所以,第一志愿就是回四川。
川报或者川大,当记者或者去教书,离家近些,调动快些。
当此时也,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王浩天到复旦招生。
名额已定,次日返京。
这天下午,老同学张四维教授请王总到家中吃饭。
师母做菜,比较精细,王总到了,尚未开饭。
于是,坐在客厅,随手翻看毕业论文。
翻到一篇,文字精练,立意高远,很对王总胃口。
于是便问,这是谁呀,可不可以分到我们报社?
张教授说,此人姓詹名国枢,确实比较优秀。
可惜你来晚了,他已决定回四川。
王总说,请转告小詹同学,经济日报打算要他,愿不愿意?
接到电话,我提了一个条件,希望尽快将爱人调到北京。
王总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了七个字:干得好,就调得快!
我说行呀,我去!
就这么着,1982年春,我到了北京。
此事曾写成一稿,取名
师母炒菜的快慢,改变了老詹的命运。
关怀
到了报社以后,每天兢兢业业,干活很是卖力,
确也取得一些成绩,似乎是棵好苗。
然而,毕竟,已是成家之人,爱人孩子,远在四川。
老这么两地分居,终究不是个事呀。
事业要,家庭更要!这是我的观点。
于是,找到分管人事的副社长时原,一个胖胖的老太太。
将自己情况,详细汇报,并且表示,如果不大好办,打算调回四川。
说到动情处,泪已湿眼眶。
时原说,小詹你别急呀,千万不要有回四川的念头!
放心,你的事情,组织会考虑的!
我说好吧,我相信组织,安心工作,先不想别的!
真没料到,刚翻过年,1983年底,杨乔和孩子,一起调到了北京!
这在当时,成了老家会东县城一大新闻!
有的职工,夫妻两地分居,一方就在成都,
已经十几年了,一直没能解决。
没想到小詹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竟然把老婆孩子调到北京!
后来我才晓得,就为这事,时原老太太没少跑人事部!
来来回回,反复做工作。
终于,将我的问题“提前解决”!
记得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时原副社长特地请我到她家做客,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高干公寓,
时老太太那么诚恳地劝解我,安慰我,
像一位慈祥的老人,
给我留下难忘印象!
器重
经济日报是新办报纸,原大公报转型而来。
老记者老编辑们,已经五十多快六十的人了,
中间缺了一档,显得青黄不接!
正因此,进报社才三年多,我们这拨年轻人,有的已被任命为部门负责人。
按当时级别,短短几年间,已经成了副处甚至正处级!
现在想来,确实打破常规,有些不可思议!
更值得庆幸的是,老范(范敬宜)从文化部调来担任总编辑,
对年轻人更加器重,放开手脚,让他们挑重担子!
老范曾经问我,小詹,你是啥职称?
我说我是主任记者,刚评上第三年。
老范说,主任记者?为啥不评高级记者呢?
我说,年头不够,需要五年。
老范说,没关系的,我来办!
于是吩咐人事处,将我的高级职称申报表,单独报了上去。
为过英语关,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他,特地为我出了一张卷子,
由我带回家去,答好后第二天交给他。
就这么着,我破格当了高级记者!
温暖
此后不久,我被任命为工交部主任,
并于当年到中央党校进修。
一起进修的,还有总编辑老范。
他在省部班,我念的是地厅班。
有天晚上,到礼堂看电影,散场后回七号楼宿舍,
只见微微寒风中,楼前站着一个人,
仔细一看,是老范!
老范你怎么在这里呀?这么晚了!
老范说,今天班上有同学请客,进城下馆子,
我看有几个小吃,味道不错,打包回来,让你尝尝!
从手提袋里取出餐盒,打开,包子,春卷,还有炸糕。
取出一枚,尚有余温,送进嘴里,不知说啥好……
老范说,回去睡吧,明天热热再吃!
锻炼
那些年,老范带领着我们,上下齐心协力,报纸办得有声有色!
正继续大展身手之际,老范把我和记者部副主任庹震叫到办公室,
老范说,目前正是用人之际,但是,既要用好人,也要培养人,
编委会决定,你们二人,到下面挂职锻炼,
小詹到保定挂职副市长,小庹到涿州挂职副市长,
去了以后,好好锻炼,虚心学习,不要辜负组织培养。
数天后,副总编辑杨尚德亲自送我们到新岗位,交待叮嘱,握手告别。
挂职一年多,应该回来了。市长曾问我,愿不愿意留下来?
我说不愿意,因为,我的性格,不适合政府工作,还是当记者好。
也曾有京城某报老总,动员我到那里,协助他当二把手,以后接班。
我婉言谢绝!
老范可能得知此事,曾专门到保定,与我促膝谈心,
我向老范表示,经济日报是我成长的地方,我会一辈子在这里工作的!
回京没有多久,我和小庹,先后进了班子,
数年后,都担任了报社副总编辑。
离别
2006年秋,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接到通知,回报社开会。
走进礼堂,挂有横幅:经济日报推荐一位领导干部考察会。
中组部工作人员讲话后,大家开始投票,
投票结束,分别找部门领导和部分群众谈话。
未过多久,上级宣布,任命我为人民日报编委兼海外版总编辑。
中组部领导找我谈话说,国枢同志,你已经五十七岁半,
像你这样的情况,全国并不多,你要珍惜。
就要到人民日报上班了,离开经济日报前,依依不舍,
从1982年到2006年,
从33岁到57岁,
整整24年!
在经济日报,我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经济日报,你给了我很多很多,
而我的贡献,却很少很少,
人说,大恩不言谢。
我说,大恩必言谢。
经济日报,大恩难忘。
经济日报,我永远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