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不过三天了",这句话像一把刀狠狠插在冀兰俊夫妇的心上。谁能想到,一个月前还在课堂上朗朗读书的女儿,如今却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连呼吸都需要机器来维持。
这是2008年11月的一个早晨,河南省安阳市医院的病房里,医生看着检查报告,表情凝重。15岁的冀小燕,一个曾经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的花季少女,此刻正与死神赛跑。
"从不知道救命钱这么难凑。"40多天的治疗,将近9万的医疗费,已经让这个本不富裕的乡村教师家庭陷入绝境。更让人绝望的是,小燕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她的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心脏已经移位,肺部感染严重得几乎丧失呼吸功能。医生说她得的是格林巴利综合征,这个拗口的名字,成了压在全家人心头的一座山。
医院的楼梯间里,冀兰俊和妻子杨云花抱头痛哭。"要不。。。带她回家吧,最起码让孩子在熟悉的地方。。。"这个决定让他们心如刀绞,可他们别无选择。
但回家谈何容易?没有呼吸机,小燕可能连回家的路都走不完。就在这时,医生提出了一个建议:租一个手动呼吸皮球。
只要每分钟按压20次,24小时不间断,或许还能为小燕争取一点时间。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呼吸皮球,成了维系小燕生命的最后希望。救护车上,父母轮流按压着呼吸皮球,生怕错过一次按压,就会让女儿永远离开。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拼到底。"冀兰俊一边按压着呼吸皮球,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这一刻,没人知道等待他们的是奇迹,还是更大的考验。
三天,医生给出的最后期限。
这样的开场,既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又埋下了悬念,让读者想要继续往下看。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刻画,让整个故事更有感染力。
"妞妞回来了!"消息像长了翅膀,转眼传遍整个冀庄村。
谁也没想到,一个人工呼吸皮球,能让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这哪是按个皮球?这分明是在和死神掰手腕。
你见过七旬老人按着呼吸皮球,硬是把满是老茧的手磨出水泡,还咬牙坚持的样子吗?
"才按了十分钟,手就疼得不行,这橡胶太硬了。
村长二话没说,立马组织起了"生命值班表"。村里人按时间段排班,像接力棒一样交接呼吸皮球的按压任务。
但24小时不间断按压,这话说起来容易。村民们的手指都磨破了,连拿筷子都费劲。别说吃饭,就是上厕所都得"见缝插针"。
一个不留神,小燕的呼吸就可能会停止。
村医安旺福也坐不住了。虽说自己是个"赤脚医生",但他硬是泡在网上,跟专家们讨教病情。"大医院治不好,不代表咱就得认输。
"每天上门输液、换药,安医生都不带喘口气的。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只能这样硬扛下去的时候,村民孟文海突然来了句:"要不。。。咱自己造个呼吸机?"
"你疯了吧?就咱们这些大老粗,能造出那么精密的仪器?"小燕妈妈都快急哭了。
但孟文海已经钻进了他的"工作间"。
全村人都看傻了:一个连字都认不全的庄稼汉,居然真要造呼吸机?
但在这个小山村里,质疑声很快被希望取代。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与其等死,不如拼一把。这哪是在造呼吸机?这是在为小燕再造一次生命的机会。
看着村民们轮流按压的双手,看着孟文海埋头琢磨的背影,你就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些奇迹,总是发生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因为那里,有最朴实的爱,和最倔强的希望。
说起冀小燕,得从1994年说起。
那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冀庄村,一个女娃的降生,让乡村教师冀兰俊和妻子杨云花乐开了花。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在小燕身上一点都不违和。要说为啥,你去他们家看看就知道了。一面墙,满满当当贴着的全是奖状,那是小燕用功读书换来的。
你知道小燕为啥学习好吗?因为她爸有个绝活:每天放学后,冀兰俊都要把女儿的课本重新学一遍。这位乡村教师说:"我不仅要当好爸爸,还得当好老师。
"每次小燕拿着奖状回家,他的嘴角都要咧到耳朵根。
而妈妈杨云花呢,她有自己的执着。"城里娃想吃啥水果都行,我家闺女凭啥不能?"于是,她琢磨着在地里种水果,就为了让女儿能跟城里孩子一样,想吃啥有啥。
90年代的农村,能上到初中的孩子已经不多了。大部分孩子读完小学就回家干农活,或者进城打工。但在村里人眼中,小燕可是要当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料。
可谁能想到,这个光明的未来会遇上这样的拦路虎?更让人心酸的是,后来经过专家诊断,小燕的病可能和她爸爸曾经患过的小儿麻痹有关。
"都怪我。。。"冀兰俊红着眼睛说。这位父亲第一次觉得,自己给不了女儿最好的礼物。
但你知道吗?在那些日日夜夜轮流按压呼吸皮球的时候,村里人都在说:就是因为平时冀家把闺女教得这么好,才让大伙儿都这么拼命想救她。
这大概就是命运吧,看似无情,却又处处有情。
"给我三天,不,七天!我就能搞出个呼吸机来。"
这话出自孟文海之口。在村里人眼里,他就是个"怪人",整天琢磨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可这回,他的"异想天开",却成了小燕生命的转机。
你见过用自行车零件救命的吗?孟文海干了!他二话不说,把自家的自行车拆得七零八落。链条能传动、支架能固定,这些在别人眼里的废铁,在他手里都成了救命的宝贝。
"洗衣机马达转速稳定,电机动力够。。。"孟文海嘴里念叨着,直接把家里洗衣机的电机给拆了下来。
"要啥洗衣机?救人要紧!"孟文海头也不抬地忙活着。
刚开始,村里人都不信:就这些零零碎碎的破铜烂铁,能救活人命?但看着孟文海熬红的双眼,和那双沾满机油却依然稳定的手,大家的质疑声渐渐小了。
七天,整整七天。孟文海带着几个村民,用最原始的材料,凭着缝纫机上下运动的原理,硬是研究出了一台能自动按压呼吸皮球的简易呼吸机。
你猜怎么着?这台看起来粗糙的"救命机器",真的转起来了!而且频率稳定,一刻不停。
更让人激动的是,用上这台自制呼吸机后,小燕原本瘫痪的手指,居然有了微弱的活动!
"这不是啥稀奇的事。"孟文海憨厚地笑着说,"咱农民要是认准一件事,那就跟老黄牛似的,一定要把它拱出个结果来。
这话说得朴实,却道出了真理。在这个小山村里,一个农民工程师,用自行车零件和洗衣机电机,硬生生造出了一台"救命机器"。
这哪是在造呼吸机?这分明是在用大家伙儿的智慧和倔强,给小燕重新"造"了一次生命。
"不可思议!"
当郑州人民医院的院长亲自带着一台价值16万的医用呼吸机来到小燕家时,说出了这句话。
谁能想到,一个被判"活不过三天"的女孩,不仅挺过来了,还在全村人的接力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更戏剧性的是,经过专家重新诊断,小燕根本不是什么格林巴利综合征,而是急性脊髓脊神经根炎。这个诊断结果,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咱们做个测试。"医生小心翼翼地暂停了呼吸机。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
原来,她早就可以自主呼吸了,只是对呼吸机产生了依赖。这个发现,让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两个月后的一天,村里人看到了让人激动的一幕:小燕扶着墙,正在慢慢地走路!那一刻,老天爷仿佛在告诉所有人:只要不放弃,希望就在身边。
有人说,这是个奇迹。但在我看来,这哪是什么奇迹?这分明就是大家用爱拼出来的结果。
是父母的不离不弃,是乡亲们的轮流值守,是村医的坚持钻研,是孟文海的匠心独运。。。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汇成了改变命运的暖流。
记住这个故事吧。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奇迹,有的只是每个人的全力以赴。
而这,就是生命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