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耸,字世龙,是三国时期虞翻的第六子。他清新虚无,无欲无求,行为举止遵循礼仪。在吴国时期,他历任太守清廉,秉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深得百姓爱戴。虞耸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继承了父亲虞翻的正直品质。他生活简朴,注重内在修养,不追求物质享受。在担任太守期间,他深入了解民间疾苦,积极向朝廷提出治国安民的建议。
治理河间东吴灭亡后,虞耸选择了归附晋朝。晋朝朝廷对他的品德和才能十分认可,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相。河间王司马洪对虞耸的大名早有耳闻,深知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臣,因此对他十分敬重。虞耸到任后,迅速稳定了河间的局势,他秉持公正,体恤民情,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得河间地区很快恢复了生机。虞耸在河间的治理成果,得到了司马洪的充分肯定。他多次赏赐虞耸,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
培养人才虞耸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更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喜欢发掘人才,尤其注重那些隐逸孤寂的人,那些不为人知的有才华却被埋没的人。当时,王岐对虞耸的做法有些看法,他认为高洁的士人所达到的境界,必定是出类拔萃的,而不需要通过发掘和选拔。然而,虞耸却不这样认为。他在写给族子虞察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无奈。
评点制度虞耸说:“国家选拔人才,竟然不招募未被重视的士人,搜寻那些有才华却被埋没的人,赞誉都是基于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诋毁都是基于他们已经遭遇的失败,这就是我叹息的原因。”虞耸的这番话,既表达了他对当时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满,也表达了他对那些隐逸孤寂的有才华人才的关注和期待。虞耸的信中,充满了对那些未被发掘的人才的深深惋惜和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深深反思。他认为,真正的英才并不总是显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而是需要去发掘、去寻找、去培养。他的这种观点,对于后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身作则虞耸对于当时国家过度的丧葬祭祀却持有厌恶的态度。他认为这些形式主义的仪式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当他的弟弟虞昺去世时,虞耸并没有按照当时习惯的礼仪使用过多的牲畜和财物作为祭品,而是只用了少量必要的牲畜,简单地举行了葬礼。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他的族人和亲友都感到非常惊讶。
尽管当时的人们习惯和传统都非常重视丧葬祭祀,但是虞耸的行为却得到了一些人的尊重和认同。他的这种简洁、节俭的葬礼方式,也成为了后来一些人的模仿对象,对当时国家的一些过度的丧葬祭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久后,虞耸去世,要求丧葬一切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