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火了1000多年,其二却少有人知

解忧诗词 2024-09-28 17:42:42

01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秋意渐浓,山明水净,夜晚寒露凝霜,更添几分清冷;

树林里,泛黄的树叶,夹杂着几抹红色,格外醒目。

登上高楼,一股清凉的秋意迎面扑来。

比起繁华浓艳,撩人轻狂的春色来说,秋天的景致,更加清新宁静,令人心旷神怡。

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

彼时的刘禹锡年仅34岁,正值壮年,遭此沉重打击,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对着萧瑟的秋景高歌“我言秋日胜春朝”,气势雄浑,乐观豪迈,鼓舞世人1000多年。

而这首《秋词二首·其二》,前两句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将秋日的景致刻画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秋日的深沉,宁静,高远。

虽不如第一首那般慷慨激昂,却同样饱蘸深情,充满了对秋日的赞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02

六(hé)翮飘飖(yáo)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二》

自那日离开繁华的京洛,转眼便过了十多年。

辗转江湖,漂泊天涯,纵有满腹才华,却无法施展,只能自怜自伤。

今日我们在此相逢,本应把酒言欢。

然而却因穷困,连买酒的钱都拿不出来,真是无奈极了。

高适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困,曾漫游四方,流浪天涯。

这首诗写于公元747年,彼时的他抑郁不得志,穷困潦倒。

与好友董大相逢后又别离,便写下了这组诗。

很多人只听过第一首,“天下谁人不识君”,何等豪情,何等豁达。

却不知当时的高适有多窘迫,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读了第二首,也许我们才更能体会诗人的豁达胸襟。

即使身处困顿,依然鼓励友人,将临别赠言写得如此豪迈,令人叹服。

03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

春回大地,南雁北归,空中有一对大雁,因恋恋不舍,差点脱离了队伍。

想来是因为此时的北方地区,依然风雪交加,它们才会如此眷恋江南的温暖。

《春江晚景》本是北宋名僧惠崇的画,苏轼为其题诗。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蜚声诗坛的题画诗,入选教科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通过描写稀疏的竹林、初放的桃花、江面的水鸭、河滩上的蒌蒿和芦苇,还有逆流而回的河豚,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图。

其二相对而言,就显得默默无闻。

比起其一,其二的意象略显单调,只有“两两归鸿”。

从写景方面来说,显然不如第一首,但在抒情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

诗人赋予了“归鸿”以人的情感,通过描写归鸿的依依不舍,侧面反映了江南春色的美好,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04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春日里,江水悠悠,碧波荡漾,一群鸟儿飞过江面,羽翼在江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洁白;

山峦叠翠,青葱欲滴,花儿在青山的怀抱中竞相怒放,鲜艳夺目,仿佛要燃烧起来。

又一个春天即将悄然逝去,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留痕迹。他不禁自问,何时才能踏上归途,重归那魂牵梦绕的故乡?

公元759年,杜甫在好友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立草堂,此后开启了一段宁静悠闲的生活。

这两首《绝句》便是写于闲居草堂期间。

比起其一的纯写景,其二显然融入了诗人更多的情感。

虽然此处,春色宜人,生活安定,但他仍然牵挂着远方的故乡。

附:

-END-

图片作者:解忧诗词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