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市游记

张济很聪明 2024-10-21 19:46:36

2020年10月26日,从嘉峪关市乘火车到敦煌市游览。

敦煌夜市。

敦煌夜市,也称为沙州夜市,是敦煌最大的夜市,这里是丝路美食和和丝路工艺品的聚集地,因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被誉为敦煌“夜景图”和“风情画”。

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民俗风情游”项目之一,在2012年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

莫高窟。

九层楼,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之俗称。唐代称北大像。俗称大佛殿。代表窟之一。敦煌石窟之第一大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3米)的弥勒佛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则为全国之冠。现存大佛双手,为敦煌研究院于1986年重修。

三层楼,一名吴僧统窟,晚唐称吴和尚窟。代表窟之一。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851—867)之间。窟主吴和尚即晚唐河西都僧统洪䛒。覆斗顶中心佛坛型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北段底层。其上为第365窟(七佛堂),顶层为第366窟,三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此上下三层洞窟似为吴和尚独力开凿的系列窟。主室为莫高窟面积最大之洞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

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馆内设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张大千展室以及敦煌研究院创始人常书鸿先生故居,以实物、历史照片、专家手稿、出版物、绘画复制品等展现了敦煌研究院60多年几代人无私奉献、艰辛创业的历程,以及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所研究陈列中心。

制造佛像。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于1992年2月开工,1994年3月落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友好的象征。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该中心陈列部分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第一展区是八个原大复制洞窟。它们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419和276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均属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第二展区“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创建过程和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比值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

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博物馆。

敦煌市博物馆,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鸣山北路1390号,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藏文物1335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38件(套),二级文物387件(套),三级文物1387件(套)。

敦煌雷音寺。

法显(公元334年—420年),山西人,东晋高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陆路前往天竺,又从海路返回中国求法的大师,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传法显去印度取经,路过敦煌,在雷音寺挂锡。

雷音寺大光明殿主尊供奉毗卢遮那佛(又称法身佛),经典记载此佛出世,千佛围绕,所以有“千佛绕毗卢”的境界。

雷音寺位于敦煌市至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公路的左侧,距市区约4公里。传说古时在月牙泉附近有雷音寺,后被风沙所埋。1989年,由国内外佛教团体和敦煌市佛教协会捐赠,重建了雷音寺。1991年6月落成开光,并对游人开放。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交通的枢纽,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处。从汉到宋代,是西域大德弘扬佛法驻锡云游之处,更是中原高僧从陆路西行求法的必经之地。安世高、支篓迦谶、竺法护、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大德都在这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法缘踪迹。敦煌市雷音寺,据莫高窟洞窟题记及敦煌遗书考证,其前身为西晋之“仙岩寺”,隋、唐时名“崇教寺”,五代、宋时名为“大圣仙岩寺”,元代名“皇庆寺”,清代名“雷音寺”,寺名迭替,故址在莫高窟。1987年莫高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政府有关部门将文物保护区与宗教活动区分离。1989年政府在月牙泉镇划拨土地,1990年7月谛承老和尚与曹玉春居士等人仅用人民币一千七百元作为启动资金发起了异地重建雷音寺的宏大志向,1990年底雷音寺于现址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并于1991年6月落成开光。

敦煌月牙泉小镇。

千年敦煌这里就是牙泉小镇,月牙泉小镇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作为鸣沙山景区的旅游接待点,步行至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只需5分钟,它可以提供餐饮、购物、住宿和交通换乘等多种服务,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敦煌民俗文化印象体验地。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景区里面可以骑骆驼。

月牙泉。

月牙泉外围地区总的地形特点是南高北低,南部为鸣沙山,北部属低缓平坦的冲积、湖积平原,东西部分布有西水沟与党河洪流所形成的冲洪积扇,月牙泉正处于东西两个洪积扇之间的扇间洼地中。月牙泉的南岸分布有50~70米宽,长约300米的湖岸阶地,阶面高出湖水面约11米。月牙泉是环抱在鸣沙山中的一湾清泉,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月牙泉是在具备松散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的条件下形成的,而构造运动、流水及风力地质作用是月牙泉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条件。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成就了“沙漠第一泉”这一世界奇观。截至2022年11月,月牙泉水域面积是8200平方米,东西长242米,南北最宽处可达50米,平均水深在1.5米左右,最深处可达2.2米。

鸣沙山。

鸣沙山以东是三危山,以南是黑石峰山,以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拦,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鸣沙山。在风力作用下,鸣沙山“经宿风吹,辙复如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不变的形态。千百年来鸣沙山依旧巍然屹立,鸣沙之声仍然不绝于耳。鸣沙山是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的响声。因此,决定鸣沙山发出翁鸣声除了人为活动外,主要因素是受风的影响。从上面看,山形环弯,错落有致,山脊挺括,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从下面看,山体则象古埃及的一座座金字塔,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鸣沙山沙动成响这一奇景在《敦煌县志》中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敦煌古称沙州也是得名于此。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Mingsha Mountain Crescent Spring)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界定为12.79平方千米。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敦煌市一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