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没有自我的母亲,养育不出快乐的孩子

不执小世界 2024-12-27 15:34:41

我一直相信,父母自己没有的东西,即使他再努力,也无法提供给孩子。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的母亲,在婚姻里没有自我的她,也就无法养育出有自我的孩子。

不能保护孩子的母亲

在蛤蟆的记忆里,母亲有两副面孔。

一副面孔是父亲不在的时候,她会像一个平常人家的母亲一样,温柔地陪蛤蟆玩。

另一副面孔是父亲在的时候,她会收起她的温柔,像父亲一样对蛤蟆严厉,并且总是试图说服蛤蟆理解父亲的严厉。

所以,在小蛤蟆心里,即使是母亲温柔地陪着它,它依然会感到不安。

“我永远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事才导致她对我突然态度大变。”

蛤蟆母亲在婚姻中的懦弱,给蛤蟆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它并不知道,母亲对它态度的突然转变,不是因为它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母亲在婚姻里丢了了自我。

蛤蟆的母亲出身其实并不差,蛤蟆的外祖父是剑桥大学的学院董事,后来又当上了附近教区的牧师,是一位在当地很有声望的人。

而蛤蟆的祖父是当地著名企业家,所以蛤蟆父母的结合,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并不存在谁高攀谁。

可即使是这样,蛤蟆的母亲在婚姻中依然对丈夫言听计从,即使是在养育自己的儿子这件事情上,它也不敢发表自己一丁点的意见,更别说在蛤蟆的父亲面前保护蛤蟆了。

父母所缺失的,孩子也会跟着缺失

对于蛤蟆的母亲为什么会在婚姻里那么懦弱这个问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到。

但从蛤蟆的回忆里可以看到,它其实是爱蛤蟆的,它会趁蛤蟆父亲不在家的时候陪蛤蟆玩耍、给蛤蟆讲故事。

明明爱孩子,为什么却无法为孩子提供持续的,有力量的爱呢?

这不仅是蛤蟆母亲的困惑,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的困惑。

比如:

明明想要孩子自信大方,可孩子偏偏内向害羞;

明明想要孩子温暖有爱,可孩子偏偏胆怯自私;

明明想要孩子坚强勇敢,可孩子遇事只会哭鼻子......

这是因为:

我们渴望的,往往是我们所缺失的,而我们所缺失的,根本提供不了给孩子。

一个自卑、消极的妈妈,无论她怎么跟孩子说要自信乐观,她的孩子也不可能真的就变成自信乐观。

父母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从来不是口头教育,而是身体力行。

父母是怎么样的人,孩子就大概率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爱自己,是一切变好的前提

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曾说过:

“最重要的育儿之道,是学会爱自己,这样,您才能更好地爱您的孩子。”

对此,深以为然。

蛤蟆虽然是在父亲去世、母亲搬去和外地住才抑郁的,但是在和心理咨询师苍鹭探讨的过程中,它慢慢发现自己的抑郁,与自己童年时期形成的经历和形成的防御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童年时期长期被忽略和严格对待,让蛤蟆养成了压抑自己真实感受、讨好他人的性格。

比如它从来不会对任何人发怒,即使错的明明是别人,但最先道歉的人一定是它。

但愤怒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它不会因为我们压抑着不发泄就会消失,而是会转变成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像怄气、郁闷和厌烦。

更严重的,还会把愤怒变成自我批评,遇事先自我审判和谴责,自己先把自己打入牢笼。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注定是生活得非常痛苦的。

但是,爱自己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值得每个人真正去践行的事情。

如果你发现爱自己很难,希望你可以读一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看见自己的经典书籍,几乎每个看过的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好评。

很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都能在蛤蟆的经历里找到答案,可以说看懂蛤蟆的抑郁是如何变好的,也就看懂了如何走出很多困扰我们的心理困境。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