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美术馆,一起来看“问题如何演绎”

浦东发布 2024-08-26 17:11:08

“科学与艺术,两者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这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名言,也深得物理学家李政道的认同。如今,这句话出现在了位于张江的昊美术馆二楼展厅,让来来往往的观众通过展览作品,品读其中深意。

8月24日,昊美术馆联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共同推出新展“问题如何演绎”。本次展览呈现了由科学家、艺术家、AI与机器人合作完成的18件科技艺术作品,如AI艺术、机器人艺术、机械装置、虚拟现实、数据孪生/可视化、智能感应互动、身体捕捉、新媒体影像等。

仿生蜗牛机器人在推动《时间回旋》;计算机记录着《阳光的情绪》,并用数字编码与移动的光影将其再现;六只机械臂如同开圆桌会议一般围坐一圈,相互举着镜子彼此探照,探讨各自的《镜界》;微纳米机器人运动的实拍影像,呈现为水墨画般的《微纳山水》;三个移动展台未经规划位置与路线,任其在展厅中自由行走游览,和观众相互“观看”,让人扪心自问《谁是我的观看者》?……这是记者在“问题如何演绎”展览现场看到的一系列有趣作品。

从科学家的实验室中走出,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共创,再到科技艺术展厅中呈现,本次展览中的作品都经历了这样的诞生过程。展览联合策展人、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艺术总监沈少民表示,他在工作中探求到了科学与艺术的诸多共通之处:“科学家与艺术家,都是在创造‘没有’的东西。在我们团队中,艺术家还会把科学家实验失败的结果,以感性的力量转换成艺术作品,让人们思考一些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

展览开幕对谈中,嘉宾围绕“对‘问题’的理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技术焦虑”等议题,从各自视角为现场观众带来精彩分享。“人工智能会不会抢了人的‘饭碗’?人又如何同技术共存?时下有着相当多的讨论,但有时片面强调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可能会误导社会认知。”展览联合策展人、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表示,“本次展览就希望跳出这种紧张、焦虑情绪,并让更多人意识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进化出的技术载体,比起如何驾驭技术,人们不如多多思考如何驾驭自己,如何与技术演进和谐共生。”

本次展览还揭开了昊美术馆“AI+数字艺术季”的帷幕,此后半年还计划举办一系列跨学科展项及活动。昊美术馆新任执行馆长王凯梅表示,昊美术馆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核心位置,这里是上海科技研发的前沿,该馆未来在展览方向上将更强调破圈、融合与在地性:“我们希望打通一条从实验室到美术馆的通道,向张江乃至上海各地的广大科技人才发出合作邀约,让他们的科研成果以另一种方式造福世界。”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5日。

文字:曹之光

供图:昊美术馆

编辑:吴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