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随着开学季到来,“爆满”的不止是学校校门,还有各大医院的精神科。
在过去,来精神科就诊的基本都是成年人。但最近几年,在家长们的陪同下来精神科看病的青少年,甚至小孩子,越来越多了。
对于这一现象,有的人感到心疼“:这些孩子年纪轻轻,怎么就出现了精神问题?”
有的人表示不理解,觉得这些孩子说自己有精神问题,无非就是一种逃避上课的手段,跟以前孩子的“装病”行为一个样。
孩子们挤满精神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后悔把女儿送去“名校”
前段时间,著名心理学家贺岭峰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视频,他的言论,引发了无数网友的深思:
“此前把我的女儿送到了全区最好的小学,这是我这辈子犯过的最大错误!”
作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学家,贺岭峰在经济、教育资源上能够给女儿很大的帮助。女儿上完了幼儿园,他便联系到了全区最好的小学,并成功给女儿办了入学手续。
入学后,老师便让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汉字听写的考试。
贺岭峰回忆道,“那天女儿刚刚回到家,便支支吾吾地说了考试的事,我问她考了多少分,她说考了97。”
“当时我的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心想,刚上学就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孩子将来前途无量啊!”
之后,贺岭峰也接到了女儿班里老师的电话,贺岭峰对老师连连表示感谢。
可谁知老师并不理睬,冷冷地说:“除了你女儿,我们班的所有孩子不是满分就是99分!”
这句话对贺岭峰来说,就像一盆冷水,把他刚才的喜悦浇了个透心凉。之后,他对女儿的学习十分上心,家教、补习班,更是样样不落。
那时,贺岭峰的女儿常常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但她并没有什么怨言。可埋头苦读多年,女儿的成绩却没有丝毫起色。
五年后,贺岭峰的女儿以普通的成绩,进入当地的普通中学念初中。一次饭桌上,她才对父亲说了自己小学时期的遭遇。
“在学校里,我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一直遭受着老师和同学的打击、欺侮、霸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过了五年。”
“特别是在四年级那年,我坐校车上学的时候,好几次都想要跳车。”
看着冷静道出这些的女儿,贺岭峰既心疼又害怕。
直到现在,他都为当初的决定后悔不已。
“孩子学习好不好,其实真的无所谓了。要是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才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可能有人会觉得女儿在危言耸听,但事实上,我国当前的儿童精神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在2020年的一次调查中,我国青少年的抑郁风险人数已经占到了25%。由于存在误报、瞒报等现象,这一数字,还只能算是保守估计。
不仅人数庞大,青少年们患精神疾病、抑郁疾病的年龄也在提前:在2023年,甚至已经出现了年龄低至3岁的抑郁症患者。
青少年们的心理健康面临如此危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青少年们,为什么不开心
2021年,由著名记者陈瑜撰写的采访体书籍《少年发声》出版了。这本书的内容,是陈瑜对多名心理出现问题的中小学生进行的采访。
这本书中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上海念重点中学的女孩,名叫小黎。
小黎的家长,都是在上海工作的社会精英。从她小学时期开始,父母便给她安排了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提供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除此之外,父母还给小黎安排了许多补习班、兴趣班,她从小学开始就没有周末,只有不断上课、学习的生活。
小黎过得如此繁忙,可无论是她,还是她的父母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因为小黎的其他同学,过的也是这样的生活。
小黎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从名牌小学升上了名牌高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小黎的父母十分欣慰,觉得女儿的前途一片光明。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小黎的内心,正在一天天崩溃。
一边是繁重的课业压力,另一边是少女对自由的向往。面对这种激烈的内心矛盾,小黎却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将自己深埋书海,刻苦学习。
初二那年,小黎的心理终于崩溃了,她在课堂上痛哭不止,不得不被送回家。
经诊断,小黎已经患上了十分严重的抑郁症,并且属于重度焦虑人群。难以继续学业,小黎只得休学一年,进行治疗。
在接受采访时,小黎仍然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当被记者问道,“你还留恋这个世界吗?”的时候,小黎也斩钉截铁地回答:“一点儿也不留恋。”
小黎说,“父母经常跟我说要早日康复,可他们的话并不是祝福,而是想让我好起来之后,能尽快回学校学习。”
小黎的这种情况,在我国并不少见,甚至是大多数抑郁青少年共同的遭遇。
在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群体中,有70%以上都是就读于各大重点小学、中学的“精英学生”。导致他们早早抑郁的“罪魁祸首”,正是在学校里面临的巨大学习压力。
繁重的学业,几乎剥夺了他们热爱生活、追逐自由的能力;父母的期盼,也让他们心头背上巨石,把自己变成“学习机器”。
但人毕竟是人,不是机器。这样“反人性”的行为,也注定会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不仅如此,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家庭里的不断施压,也都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焦虑。
正因如此,随着教育的不断“内卷”,低龄的孩子们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的概率也就越来越高。
一边是学习“内卷”的压力,另一边是心理健康的风险。相比之下,究竟哪一边更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结语
8月28号,四川一位年仅16岁的“学霸”女生突然离家出走。几天后,她的遗体在附近冰冷的河道中被人发现,并送到了殡仪馆。
这起事件中,有一个尤为可悲的点:在孩子失踪期间,家长提供的各种寻人资料中,仅有一张孩子的生活照,其他都是孩子的奖状、成绩单。
家长们重视的,究竟是孩子,还是作为“学霸”的孩子?
这位女生的选择虽然极端,但并非个例。几乎每年,我们都能看到因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的“学霸”学生。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他们好好学习、有出息。但却在无意之间,剥夺了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
学习、成才,这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孩子的健康无价,孩子的生命无价。
在健康面前,优秀与否,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