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该文重点讨论鹿邑是不是老子出生地,老子出生地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有哪些具体的铁证,那些文献证明,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才能证明是老子的出生地,否则都是假话。
关键词:鹿邑、谷阳、苦县、真源县、卫真县
作者简介:赵凯 安徽涡阳人,涡阳肉联厂下岗职工,先后在省市县和国家级报刊担任过记者、编辑、主编、总编,从事老子研究40余年,出版过《老子出生地大揭秘》等。
多年来鹿邑一直被误认为是老子的出生地,因为鹿邑有个太清宫。有太清宫就能证明鹿邑是老子出生地吗?显然不能,因为在全国范围内,与太清宫和相类似的道观有140余处,若都说有太清宫,就是老子的出生地,将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可见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人说,鹿邑常年在中央电视台气象栏目做广告宣传,应该是国家有关部门承认鹿邑就是老子出生地了。这是一个谬论,宣传广告不等于被国家有关部门承认,那么其他地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说老子出生在他那里,就能说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承认了吗?显然也是不行的。那么,既然说老子出生在鹿邑,鹿邑应该有相关的证据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老子是不是出生在鹿邑。
一、 论证老子出生地,必须具备几个要件
大家都知道,对一个历史名人是否出生在某地,需要进行极为复杂的论证过程,首先是要有准确的文献记载,其次要有遗址、遗迹、遗物等文物的验证,其三是考古发掘的物证,其四要有真实、严肃、严密、科学的论证,其五要有各种文物的属性验证,以及文物和文献的比照互证,才能最终确定。也就是说理论探讨,与属性不能做到相互衔接,互相证明,其结论就要大打折扣。同时理论证明的东西,还要与考古发掘等历史遗存、遗迹、遗址等文物相互印证,才能最终确定。
考古发掘的目的,一是为了验证文献记载。对文献有记载的,可起到验证的目的,对文献没有记载的东西,可起到补证的作用;二是要查看文物的属性。对通过考古发掘的文物,如鼎、壶、盘、竹简、帛书、文字、碑刻、图画、砖瓦等,要首先确定其属性,其次根据其属性,作进一步的鉴别和鉴定,来确定其所属年代。如果年代过于久远,还要通过碳十四进行测定。
关于老子出生地的问题,无论是出生在鹿邑、涡阳、永城,还是古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这四个地方都可以进行讨论,但要确定某一地是老子的出生地,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没有真凭实据,就是空谈。空谈是没有意义的,是误导他人,也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没有通过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没有经过科学的考证,没有通过考古发掘得以验证的实物,没有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就擅自做主,自我认定,不但是极不严谨的学术作风,是要不得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历史的不负责,对老子的不负责,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更是对天下人的欺骗。
无论怎样说,怎样讲都行,探讨可以畅所欲言,具体事要具体对待,只要说是老子的出生地,就必须严肃认真,而且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要有涡水;涡水,又称涡河,是老子诞生的重要水系。
老子出生在涡水边的记载有很多。东汉陈相边韶在《老子铭》中说:“涡水处其阳”。①
长沙王阜在《李母冢碑》上说:“老子生于曲涡间。”②
宋真宗赵恒在《御制朝谒太上老君赞并序》中说:“太清宫者,介谯都之列壤,滨涡水之鸿渊。”③
魏文帝曹丕在《临涡赋》:“荫高树兮临曲涡,威风起兮水增波。④魏文帝在《魏修老子庙诏》中说:“苦县涡水北有老子庙”⑤
2、 要有谷水;老子出生地,必须在涡水和谷水交汇处的北岸;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涡水又东南屈,经苦县故城南……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⑥
——————————————————————————————
①《道家金石略•老子铭》陈桓 文物出版社 1988年版p5
②《涡阳县老子故里文集》
③《大宋诏令集》 (宋) 司义祖 中华书局 2008年版
④《曹丕集校注》夏传才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3年第一版 p64
⑤《隶辨》(清)顾蔼吉编撰 1986年第一版 中华书局 p299
⑥《水经注•卷二十三》(北魏)郦道元 陈桥驿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p806
3、 要有九龙井; 是老子出生时的状况。
《犹龙传》载“万鹤翔空,九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①
李泰在《括地志》中说:‘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②
唐段成式在《酉阳杂殂》:“老君生于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树下。”③
《水经注疏》:“北侧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④
《初学记》:“老子庙中有九井,汲一井,余井皆动。”⑤
4、 —要有流星园;是老子的母亲,休息和游玩的地方。
《大明一统志》:流星园“在亳县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⑥
《江南通志•卷三十六》:“流星园在亳州东天静宫南,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诞生。”⑦
《亳州志》(清乾隆):“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相传老子之母曾居于此,有星突流于园,遂孕老子。”⑧
———————————————————————————————
①《犹龙传》(宋)贾善翔 北方文艺出版社
②《括地志》(唐)李泰 中华书局1980年2月版 P136-137
③《酉阳杂殂•玉格篇》(唐)段成式 中华书局 2017年4月第一版 P82
④《水经注疏》(清)杨守敬 熊会贞 中华书局 2015年版 p
⑤《初学记》(唐)徐坚 中华书局 2004年2月第2版,2016年9月第7次印刷 P
⑥《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⑦《江南通志》(清)尹继善等编修 凤凰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⑧《亳州志》(清乾隆)
5、 要有确凿的出生地文献记载;文献记载要与地望、地形、地貌、水文相一致;文献记载的太清宫占地面积和规模等;
《御制朝谒太清宫赞并序》:“太清宫者,介谯都之列壤,滨涡水之鸿渊。……择元辰于摄提,志殊庭于谯左。”①
《天静宫兴造碑》:“天静宫,老君所生之地也。……宫在城父之福宁镇东南,去亳郡四舍,南距涡水二里,下临雉水。”②
《装修道祖老君圣象碑记》:“道祖李老君……因诞无忧园李树下,遂以为姓……谯左义门镇东北三十里小河之北岸,天静宫旧有老子殿”③
《老子铭》:“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④
《亳州志•辨讹》:“太清宫有二,其一在州之西,属鹿邑境内,宫墙东即亳土也,是为西太清宫。其一在州境东一百二十里,临天静宫南。天静宫者,李母庙也,有宋盛度撰碑。相传李母居此吞星孕圣地也,是为东太清宫。”⑤
6、要有相对应的文物;
7、要有相县、苦县、谷阳县、真源县、卫真县这些古县和遗址;
——————————————————————————————
①《道家金石略》徐桓主编 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②《老子天地》涡阳县老子研究会主编
③《老子天地》涡阳县老子研究会主编
④《道家金石略》徐桓主编 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⑤《亳州志•辨讹》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婴度淮北……遂降彭城,臝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而攻苦、谯”①
《老子铭》:“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②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③
《战国策•秦四》:“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相、砀、萧,故宋必尽。”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⑤
《隶辨》:“苦县涡水北有老子庙。”⑥
《汉书•地理志•卷三十六》:“淮阳国,高帝十一年设置。……县九:陈。苦,莽曰赖陵。阳夏。宁平。扶沟……固始。圉。新平。柘。”⑦
《后汉书•地理志》卷三十六:“谷阳,谯刺史治。”⑧
《宋书•志》•卷三十六:“谷阳令,本苦县,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⑨
《隋书•地理志》卷三十:“谷阳,后齐省,开皇六年复。”⑩
《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亁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⑪
《新唐书•地理志》:“真源,望。本谷阳,亁封元年更名。载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宵宫,先天太后祠也。”⑫
《宋史•地理志》:“卫真,望。唐真源县,大中祥符七年改。”⑬
《金史•地理志》:“卫真,有洵水、沙水。镇一谷阳。”⑭
8、 要有汉代至明清时期古遗址、遗迹、遗物;
9、 特殊的方言、称谓,也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辅助条件;
10、契合的民间传说故事;
—————————————————————————————————————
①《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西汉)司马迁 中华书局 1959年9月第一版P2651
①《道家金石略•老子铭》陈桓 文物出版社 1988年版
③《史记•陈涉世家》(西汉)司马迁 中华书局 1959年9月第一版P1949
④《战国策•秦四》(西汉)刘向辑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二版
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西汉)司马迁 中华书局 1959年9月第一版 P2139
⑥《隶辨》(清)顾蔼吉编撰 1986年第一版 中华书局P299
⑦《二十四史•汉书•地理志》卷三十六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P697
⑧《二十四史•后汉书•地理志》卷三十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P793
⑨《二十四史•宋书•州郡志》卷三十六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P883
⑩《二十四史•隋书•地理志》卷三十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P741
⑪《二十四史•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P1172
⑫《二十四史•新唐书•地理志》卷二十八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P784
⑬《二十四史•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八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P1752
⑭《二十四史•金史•地理志》卷二十五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P439
以上这些诸多方面的证据,就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基本条件,只有符合这些条件,才能是老子的出生地。下面我们就来作具体的分析和论证。
二、 如何才能证明老子的出生地呢?
证明老子的出生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但要有理论方面的论证,还需要文物等方面的证明和实地考证。总之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历史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负责的精神,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1、文献记载
老子是历史名人,是中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文献必有记载,无论记载的零碎也罢,记载不详也罢,记载错乱也罢,总之是有记载的。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战争和朝代的更迭,从而造成地名沿革上的变化和错乱。如有的地名被重复使用;有的是新建的和新取的地名;有的地名已经消失了,又重新启用;有的地名被弃而不用,又重新取的新地名;有的是将早已取消的地名,冠在其它城市的头上;有的地方有多个地名;有的地名相互重复;还有张冠李戴,将老地名冠在新地名之上;有的是将新地名冠在老地名的头上 (司马迁说老子出生在楚国苦县。这个苦县,是秦汉时期的苦县,春秋时期的楚、宋、陈皆无苦县,只有相县);皇帝随时更名,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有一个嗜好,那就是每当收到喜人的战报时,便敕令更改他们所在地方的地名,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和纪念;王莽新政时,更是大量的更改地名,造成公文发送的混乱,过度、过滥地更改地名,也是造成王莽新政快速倒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名的错乱,在历史上是经常发生,就是同一时代同一时期的同一城市,地名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改过来改过去。比如亳州,在唐代就发生多次改名,一会叫谯,一会叫小黄,一会叫亳州,再叫谯,再叫亳州。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并不感到麻烦,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就不那么轻松了。即便如此,文献还是有记载的。有记载,就能在一定条件,得到初步的证明,没有记载的,自然不是老子的出生地了。
2、实物印证
实物,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物体。它包括建筑物、建筑材料、建筑工具、用具、地形、地貌、地望、山川、河流、井、亭廊、碑、遗址、遗物、遗迹、树木、花草等实际存在的物体,这些都是用来证明是不是老子出生地的重要内容。除此而外,还有方言、称谓等非实物类,也是作为进一步证明的辅助依据。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方言和称谓都是不一样的,这与当地的风俗和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正是这种特殊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一个地区的人文性格。由于方言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也可作为互证的辅助条件。
老子出生地的各种建筑,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自然灾害,加之战争、城市扩张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造成了许多古建筑不同程度的毁坏,或灭失。即便如此,若不是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造成不可弥补的损毁和灭失,就会有一定的文物,那些可见的遗迹、遗址和遗物,就会显现出其存在的价值。这些文物和遗迹,或许暴露于天下,或许深埋于地下。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要存在大型古建筑的地方,没有经过人为的极度破坏和开发,其遗迹、遗址必然会继续存在,绝不会自然消亡,或完全灭失的。凡大型遗址一带,也会发现一些与此建筑相对应的遗物,如砖、瓦、瓦当等,没有遗址、遗迹和遗物的存在,便不可能有大型的建筑物存在。
3、考古发掘
有了文献的证明,又有了遗物的发现,就可以进行科学考古。考古是对古代遗址、遗迹,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文献记载,进行实物的互相证明、也是属性证明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只有理论证明,没有实物和遗迹、遗址的相互印证,理论证明的东西,就显得空洞无力,没有说服力。说明理论证明的结果存在误差或错误,只有经过理论证明的东西,并且能经得起考古发掘结论的验证,才能说明理论研究,获得的证明是正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
1)、考古
考古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证明文献记载的正确性、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是对理论进行再证明,并给予补充和验证。二是为了发掘做前期的准备。先期考察、考古,就是根据文献记载的依据和研究成果的再证明,对可能存在大型建筑遗址的区域,进行考察,以便发现相对应的遗物,为进一步的考古和发掘工作做准备。
通过初步的考古,发现了相应的遗物,就可以对出土文物所在的区域,划定重点发掘范围,以便确定相应的,可能存在大型建筑遗址的大致区域,缩小考古发掘的范围,为进一步的考古和发掘做提供保证。
凡在考古过程中,没有发现相对应的文物,便没有大型建筑遗址存在的可能。
2)、发掘
发掘是考古的延续,是对考古结果的进一步验证。没有前期的考察、考古,便没有发掘的必要。发掘,也是对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可靠性作进一步证明,使文献和遗址、遗物、遗迹等,形成相互印证的统一体。
凡没有通过考古发掘,就不能证明文献的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和统一性,就不能证明其地就是老子的出生地。或虽通过考古发掘,但没有发现与此大型建筑物相一致的文物,也不能证明其地就是老子的出生地。如亳州谯城区的考古发掘就是这样的结果,考古发掘已经过去几年了,考古结论却出不来,没有遗址、遗迹,出结论也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通过考古发掘的全部程序,并通过发掘,发现了大型建筑物的遗址、遗迹和相关的遗物,而且必须确定其属性与老子有高度的关联,才能确定老子的出生地。否则,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都将付之东流,成了毫无意义的工作。一旦出现无用功,不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老子的不负责任,而且更是对天下人不负责任。
三、 鹿邑是不是老子的出生地呢?
多年来,鹿邑人都说鹿邑是老子的出生地,这一命题是否正确呢?我们先假设鹿邑就是老子的出生地,那么它必须具备上面所列出的一些条件,上面的条件都是文献记载的,不是凭空杜撰的。若具备这些条件,鹿邑就是老子的出生地,反之就不是。
1、涡阳和鹿邑的地名变化
在鹿邑的历史上,鹿邑的地名没有大的变化,而涡阳的地名变化很大。
1)、鹿邑的地名变迁
鹿邑在春秋战国时期叫鸣鹿,东汉时改称武平,在魏晋时还是称武平,到隋时改称鹿邑,一直沿用至今。
2)、涡阳涡阳的地名变迁
涡阳在历史上地名变化很频繁,因此在涡阳县境内有很多地名。如西周时涡阳县分属于相县、袲县、铚县、夷(春秋战国时称夷,后改称城父县),秦时期属苦县。
汉初时,分属于谷阳县、铚县、城父县、扶阳县、山桑县、郸县(今涡阳县丹城镇)和汝南郡的汝阳县。东汉时期涡阳曾是豫州谯郡刺史治。汉魏时,涡阳分属于城父、相、铚、山桑四县。
南北朝时,置涡阳县、涡阳郡、涡州、涡阳县,又置丹城、解城(今涡阳县龙山北)、蒙郡、蒙县、勇山县(今涡阳县龙山镇),西徐州等。
隋时,废龙山、丹城,改涡阳为淝水县,又改为山桑县,涡阳分属于城父县、山桑县、临涣县、汝阴郡的汝阴县。
唐时分属于城父县、蒙城县、真源县、临涣县和汝阴县。
宋时分属于汝阴县、城父县、卫真县、蒙城县及临涣县。
元时分属于宿州、亳州、蒙城。
明时分属于亳州、宿州、颍州、寿州。
清时期,清政府为镇压捻军起义,于1864年希阜阳、蒙城、亳州、宿县部分乡镇,成立新县,为避免文字狱,在曾国藩等人建议,用北魏时期的县名——涡阳县,涡阳县就此诞生。
2、文献记载的依据
要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首先要有文献依据,文献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先决条件。其次是文献依据必须与老子相关联,并且必须是充分证明和确凿证据,没有确凿的铁证,就随便杜撰,怎能说老子出生在鹿邑?
1)、文献记载
首先要有文献依据。要证明老子是否出生在鹿邑,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有些文献说老子出生于鹿邑。文献证明是先决条件,但是不是唯一。因时代和人的因素,文献也会出现错乱。比如汉朝人黑秦始皇,唐朝人黑隋炀帝,李世民黑其兄,李世民更改起居录等等,无形之中使真实的历史,变得无关紧要,虚假的历史变成主流。
老子研究本身是一项高尚的工作,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也会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气,甚至会出现出卖灵魂的状况,出现这种现象,自然让人见怪不怪。正如我们当代的公知,对社会制度不满,叫嚣着取消公有制,全面实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还有一些人高喊要取消中医,似乎中医与他们有深仇大恨。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术研究者手中掌握的材料,研究的方向,攻克的重点不同,导致在研究的过程出现偏差,但是这些人都是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不是弄虚作假的人。比如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的注释“老子者,楚苦县人”①中就说是河南鹿邑人。在《后汉书•桓帝本纪》②、《后汉书•祭祀》③中有老子出生于陈国苦县的字样;陆德明和孔颖达、皇甫谧等人在《高士传》④、《礼记•曾子问疏》⑤、《经典释文•序录》⑥等文中说老子出生在陈国,除此之
——————————————————————————————
①《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 商务印书馆 1959年2月第一版
②《二十四史•后汉书》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
③《二十四史•后汉书》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
④《高士传》
⑤《礼记•曾子问疏》
⑥《经典释文•序录》(唐)陆德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12月第一版 P1
外,还有《晋•太康地记》①、《元丰九域志》②、《水经注疏》③等文献,都被说成是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的重要依据。仅从这些文献依据来看,老子出生在鹿邑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里面有两个问题要弄清楚。
(1)、春秋时,鹿邑是陈国的辖地,但是陈国无苦(ku)县。汉初时陈国被改成了淮阳国和淮阳郡,淮阳国中之苦县,不读苦(ku),而是读怙(hu),怙县属于淮阳国,鹿邑属于淮阳国。汉景帝时,降淮阳国为淮阳郡,老子出生于陈国这一提法是否正确,显然是将春秋时代的陈国之陈县和汉代时的淮阳国之怙县混为一谈了;虽然字相同,但读音不同,自然就不是一地。在《二十四史》中,鹿邑的词条下,地名的变迁中,鹿邑没有苦(ku)和怙(hu)县这两个地名。
(2)、除了官方的文献——《后汉书》④、《晋•太康地记》、《元丰九域志》等之外,其它的多属于个人作品,不是官方的史书,其证据也要大打折扣。
其实还有更多的史料和研究成果,证明老子出生在楚国和宋国,并非陈国。比如鹿邑人说相县在鹿邑,相县是宋国的国都,是怎么跑到陈国的鹿邑去的呢?再说鹿邑县的变迁中,没有相县这个地名。为了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就拉郎配,硬说是鹿邑,这不就是耍赖吗?
其次要有正史的记载。在历史文献中,最主要的证据就是正史,因为正史相比较而言还是较为公正、客观、真实的。如《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以及相关的地理志等。当我们打开《二十四史》和《二十五史》时,在鹿邑的词条下,
———————————————————————————————
①《晋太康地记》(民)王云五主编 书林书局 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②《元丰九域志》 (宋) 王存 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水经注疏》(清)杨守敬 熊会贞 中华书局 2015年版 p
④《二十四史•后汉书》 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 2012年版
并没有老子生地和老子庙的字样,而在苦县和谷阳下有,由此可见,从文献的角度来看,鹿邑不是老子的出生地。
2)、鹿邑太清宫的占地面积小和规模更小
据《鹿邑县志》①、《归德府志》②记载,鹿邑太清宫的占地面积,只有720平方米,鹿邑太清宫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金代太清宫庙产碑,记载了太清宫的庙产只有500亩。如此小的占地面积,与老子的出生地之太清宫相比较,差距较大,从庙产碑来看,鹿邑太清宫很可能是在金代修建的。涡阳太清宫记载的面积是3000亩。与《大明一统志》③、《大清一统志》④、《中都志》⑤等文献记载的三千亩相符,与鹿邑却不相符,显然不符合老子出生地的条件。
鹿邑人称有八位皇帝,到鹿邑太清宫祭拜过老子,既然是皇帝要祭拜老子,连庙产加在一起才500亩,皇帝和宫娥才女,文武大臣的休息在何处?车辆、马屁的存放在什么地方?连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能说是老子的出生地吗?
据《大清一统志》、《中都志》等文献记载,地处涡阳的天静宫,占地面积达三千亩,从业者达数千人。另据清光绪年间的《亳州志》⑥记载,建在涡阳的天静宫,规模宏大,有一百多座宫殿。如此规模的建筑群,在全国所有的道观中,也是独一无二,盛况空前的。
①《鹿邑县志》影印本
②《归德府志》(清乾隆)陈锡䀩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62年版
③《大明一统志》(明) 李贤等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大清一统志》(清) 穆彰阿 潘锡恩等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
⑤《中都志》(明)柳瑛 上海书店 1990年版
⑥《亳州志》
涡阳的天静宫,虽然有如此规模的建筑,却因遭受洪水、战火、政治运动,及人为的破坏,而损毁殆尽,老君殿、圣母殿、问礼堂等一百余座宫殿,全部毁坏,仅剩下一座天齐庙被保存下来。
元代初年,佛道论辩,道教败北,道教精英被迫落发为僧,道教侵占佛教的庙产被返还,老子出生地的卫真县,被划归鹿邑管辖,所以鹿邑太清宫,才有元朝皇帝颁发的证书。卫真县之所以被划归鹿邑管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卫真县的人在抗击蒙古军时,过于卖力而死伤惨重,因人口锐减,及蒙古人对卫真人的仇视,所以将卫真县划归鹿邑管辖。卫真县虽然被划归鹿邑管辖,由于路途遥远,相距两百余里,中间还夸个亳州,不但管理不便,输税更是不便,每次缴送公粮和库银,都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鉴于诸多的困难,加之朝中大臣和道教人士的极力反对,不久卫真县从鹿邑划出,并入新成立的城父县,卫真县从此消失了。
正因为卫真县和天静宫遭此劫难,而鹿邑又被朝廷颁发了证书,并保存至今,所以才有老子出生在鹿邑之说。
卫真县之所以被划归鹿邑管辖, 一方面河南是佛教大省,借此来压制道教,让道教的教主,去接受晚辈和佛教的管辖,防止道教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另一方面,是警告卫真人和道教人士,我蒙古人可以让道教兴旺,如果不听话,同样也能毁掉道教。
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比较,可以很清楚的发现,鹿邑太清宫因规模太小,与文献记载不符,不是老子的出生地。
3)、八位皇帝到鹿邑朝拜,显属无据
鹿邑人说有八位皇帝,到鹿邑朝拜老子,有这么回事吗?它们分别是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大周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梁太祖朱温、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若真是有这八位皇帝到鹿邑朝谒老子,自然会给世人一个感觉——鹿邑就是老子的出生地。可事实真的像鹿邑人说的那样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翻阅了许多资料,得出的结论是鹿邑人在说谎,在欺瞒天下。
汉桓帝若真的到鹿邑朝谒老子,还用大动干戈,拆皇宫的大殿,重建朝谒老子的庙堂,还要举办盛大的朝谒盛典吗?魏文帝曹丕到鹿邑朝拜过老子吗?有文献记载吗?
据有关文献记载,曹丕曾颁布过重修老子庙的诏书,却没有记载曹丕朝谒老子的事,而且诏书明白地写着老子庙的具体位置——涡水的北岸,与今涡阳的地貌相符,却与鹿邑的地貌不符。他的《临涡赋》①讲的很清楚。别说曹丕没有去朝谒过老子,就是朝谒老子也不会在鹿邑。鹿邑的庙产碑为何不记载呢?
唐高宗携武则天朝谒老子,是在鹿邑吗?《新唐书》②、《旧唐书》③何处记载了唐高宗到过鹿邑了呢?从《新唐书》、《唐大召令集》④、《全唐文》⑤等文献的记载和出行路线来看,唐高宗没有经过鹿邑,而是来到了涡阳。鹿邑的说法显然不实,与文献记载的事实不符。
———————————————————————————————
①《曹丕集校注•临涡赋》(三国魏)曹丕 夏传才主编 唐绍忠校注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3年6月第一版P64
《临涡赋》建安十八年(213年) 建安十八年至谯,余兄弟从上拜坟墓,遂乘马游观。经东园,遵涡水,
相佯乎高树之下,驻马书鞭,作《临涡》之赋,曰: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顽兮鸟逶迤,
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茎柯,春水繁兮发丹华。
②《二十四史•新唐书》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
③《二十四史•旧唐书》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
④《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 中华书局 2008年版
⑤《唐全文》(清) 董浩等编 中华书局 1990年版
武则天篡权后,建立了大周,自称是佛祖转世,极力压制李唐倡导的道教,又何时去鹿邑拜祭老子的呢?武则天随唐高宗拜祭老子时,只是个皇后,并不是皇帝,后来当了皇帝,就能将皇帝之名冠在之前的皇后身上吗?显属不当,与文献记载不符;唐明皇李隆基到过鹿邑吗?唐明皇朝谒老子的事都发生在洛阳,何时到过鹿邑?哪部史料有记载?
朱温篡夺唐政权后,当上了大梁的皇帝,他到过鹿邑吗?他随起义军出砀山后,只是个小头目,只能随军出征,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当时他既不是刺史,也不是皇帝,他何时出兵途径鹿邑的呢?据《梁书•太祖本纪》⑪显示,朱温根本没有到过鹿邑,他经过今涡阳和亳州。又怎能无中生有,将之后的皇帝之名前移呢?
宋真宗和宋徽宗到过鹿邑吗?为何《宋史》②连鹿邑这一地名都没有提及,又何谈记载呢?
鹿邑太清宫建于宋金时代,由于规模很小,又在路旁,只能发生在金时期。连太清宫都没有建起来,就能说有八位皇帝到鹿邑朝谒老子,不是笑话吗?
在历史上,只有汉桓帝、唐高宗、宋真宗和宋徽宗四位皇帝到过太清宫,却不是鹿邑太清宫,而是今涡阳的太清宫。关于皇帝的行走的路线和朝谒的过程,均在皇帝本纪和祭祀篇中有明确的记载。在所有的记载中,皇帝出行的路线,并没有鹿邑这一地名出现在文献中,说明这四位皇帝并没有到过鹿邑。
①《二十四史•梁书•太祖本纪》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
②《二十四史•宋史》许嘉璐主编 同心出版社
2、重要的物证
1)、九龙井和流星园
是不是老子的出生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物,就是九龙井和流星园。九龙井和流星园,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重要依据。只要有九龙井和流星园,就说明老子出生在此,没有九龙井和流星园,就说明老子并非出生在其地。在鹿邑却找不到九龙井和流星园,怎能说鹿邑是老子的出生地呢?
我在鹿邑太清宫考察时,鹿邑人为了说明有九龙井,就一口井的井栏上用毛笔写上九龙井,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口古井,当我仔细端详之后,发现这口井的井圈有问题,虽像清代的花纹,但是新东西做旧的,又似乎井圈不是该井的原物,是从别处移来的。暂且不论其真伪,且当就是九龙井。九龙井是由九口井组成的,一口井又怎能认定是九龙井呢?与文献记载严重不符。
为了使九龙井更赋予内涵,就在附近挖了个水池,在水池边安上九个青石龙头,龙从口中喷水,美其名曰“灵溪”,就能说明老子出生在鹿邑吗?显然不能,这只能是现代人造的景点。据文献记载,九龙井必须出现在九个地方,而不是一个地方。难道在鹿邑,九条龙都生活在一个窝里吗?据传说,龙王有九个儿子,每个儿子不但性格不同,而且都有不同的法力。那么不同法力和品行的龙子,能生活在一起吗?
鹿邑没有九龙井,是否会有流星园呢?无论是文献,还是现实,找不到鹿邑有流星园的记载和实物的影子。既然鹿邑没有九龙井和流星园,说明鹿邑不是老子的出生地。
2)、鹿邑有谷水吗?
谷水,是证明几座古县城——相县、苦县、谷阳、真源、仙源、卫真县存在的重要依据。没有谷水,便没有这几座古县城。关于这个问题,我已在《破解老子出生地的密码》和《武家河就是谷水》两篇文章中,作了详细的说明。鹿邑人说,这几座古县城都在鹿邑,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有理论依据,还是有考古依据呢?
要证明这几座古县城在什么地方,首先是要看有没有谷水这一水系。只有有谷水,才能有谷阳这座古县城,没有谷水便无从谈起谷阳县城。其次是唐高宗时,将谷阳和苦县(在春秋战国之前,这里没有地名,到秦时才有苦县这个地名,苦县就在天静宫附近)合并,成立真源县(真源县设立在义门),所以苦县、谷阳县、真源县都是在一个区域。仙源县是武则天登基后改真源县的结果(唐中宗李显继位后,又将仙源县改为真源县),卫真县是宋真宗来老子家乡拜祭老子时,改真源县的结果,也是在一个地方。至于相县,则是宋国的国都,因国都相城邑(今淮北相城乡)失火,造成的迁都,来到了涡阳。在涡阳县闸北镇(今尹喜墓)附近建立新国都——宋相。相是宋国的国都,无论怎么迁都,也只能在宋国的辖地范围内,绝不可能迁都到陈国去的。这几座古县城,鹿邑连一座都没有,这一点从《二十四史》鹿邑的词条注释中得到证明,在鸣鹿、武平还是鹿邑,没有一处注释有老子生地,以及有苦(ku)县、谷阳、真源和卫真的注释,而在近涡阳的词条后面,有老子生地,谷阳、苦县和真源的注释,又怎能说这几座古县城都是在鹿邑呢?
要证明这几座古县城的存在,必须以谷水作为依据,《鹿邑光绪县志》①已
①《光绪鹿邑县志》影印本
作了自我否定,既然鹿邑没有谷水,便没有这几座古县城存在的依据。没有古县城,说明鹿邑不是老子的出生地。
《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①
《肇域志•南直隶凤阳府》“亳州,废苦县,在州东十里。废武平在州西”②
《老子铭》:“老子者,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③
《隶释》:“魏修老子庙诏……苦县涡水北有老子庙,水经曰庙前南门外,有汉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在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谯所勒。此碑磨灭者太半盖是诏豫部。”④
3)、文物和遗址、遗迹
鹿邑人说,鹿邑自汉代起,便有老子庙了,而且唐宋时期均有大型建筑。这一说法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不能说有就有吧,是要拿出证据的。证据在哪里呢?无论《二十四史》,还是《二十五史》,没有一个地方记载鹿邑在汉代、唐代、宋代有老子庙,又怎能说鹿邑的老子庙始建于汉代呢?没有依据的说法就是耍无赖。从鹿邑发掘的金代庙产碑,就足以说明问题。说明鹿邑的老子庙,就是建在金代。
既然鹿邑人说,鹿邑的老子庙建于汉代,那么汉代的遗物、遗迹和遗址在哪里呢?鹿邑人为了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在涡阳考古发掘之后,也随之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的结果,既没有找到相对应的文物,也没有找到汉代、唐代、宋代的遗迹和遗址。连遗迹、遗址,以及相对应的文物都没有,怎能说老子庙建于汉
①《括地志辑校》(唐) 李泰 中华书局 1980年第一版
②《肇域志•南直隶凤阳府》(清)顾炎武 谭其骧等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③《道家金石略•老子铭》陈桓 文物出版社 1988年版
④《隶释》(宋)洪适 中华书局 1986年第一版
代呢?更何谈老子出生在鹿邑呢?
鹿邑的太清宫,最大的可能是建在宋金时期,因为鹿邑出土的金代太清宫庙产碑明确地记载了鹿邑太清宫的面积为500亩,而鹿邑县志上记载的庙产为720亩,说明鹿邑太清宫就是建在金代。由于占地面积很小,与涡阳的文献记载3000亩的面积相比较,差距较大,记载的天静宫的人数是“食者数千人”相比较,已经不是差距的问题,而是层级的问题。
据有关文献显示,在北宋时,有记载的道观,就有一万多处。这与宋真宗、宋徽宗的倡导、鼓励有很大的关系。鹿邑太清宫在金代初建时,规模是很小的,从金代庙产碑和《鹿邑县志》就能看得非常清楚。
4)、文献记载要与实际的地理、地貌、水文方位相一致
根据文献的记载,老子的出生地,必须在涡谷二水交汇处的北岸。这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地貌,就像定海神针一样,划定了老子庙的精确地理位置。在涡阳的涡河北岸,北有龙山,南有涡谷二水,是枕山济水之貌,且周围是绿树成荫。
鹿邑的老子庙,不但在涡河南岸,且没有谷水,没有涡谷二水交汇的水文之状,便没有枕山济水的水文、地貌。可见鹿邑的太清宫,无论文献记载,还是现实的实际状态,都与老子出生地的地貌和水文、方位相左,还用谈老子出生在鹿邑吗?
3、其它的附证
1)、方言和称谓
在中国,受区域和文化的熏陶,各地方言很多,方言多达四万多种,所以就有了“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说法。单说一个“苦”(ku)字,苦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五种读音,作为地名时,只有苦(ku)和苦(怙hu)这两种读音。苦(ku)字在涡阳这一带,几千年来,一直读作苦(ku),而在鹿邑,这个苦字,被读做苦(怙hu),由于读音的不同,说明这是两个地方,而不是一个地方。在鹿邑人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的许多研究文献中,都是将苦读作怙(hu),这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也说明鹿邑不是老子的出生地。
2)、传说故事
老子生平的传说故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说。传说故事也是有区别的,不同的传说,也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一个参考条件。
老子出生地的传说故事,必然与其它地方的传说故事不同,因为它所构成的元素不同,它可以有真实的内容,也可以有杜撰的神话内容,若不是老子的出生地,其传说故事,必然缺乏相应的元素,而显得苍白。
有一种水果,叫李子,在全国各地都是这一叫法,而唯独在涡阳及周边地区不叫李子,而是叫辉子。这是因避讳老子姓李而改之。
有一种蔬菜,学名叫黄花菜,在全国各地或者称黄花菜,或者称金针菜等,唯独在涡阳被称为无忧草。这是因为老子的母亲生病了,老子用采摘的无忧草做药引,给母亲煎药吃,在老子的精心照料下,母亲得以康复。之后这里的人们,便将黄花菜称作无忧草。几千年来,只有涡阳县的人,才称黄花菜为无忧草。
据记载,在老子出生地,有老子的母亲种植的李园,李园种植了许多李子,所以才有李母食李而孕、李树下生老子、老子指李为姓等故事。
而在鹿邑,则是李母洗衣时,见涡河中有一颗又红有大的李子,食之而孕,这样的传说,显然不合逻辑。一是鹿邑的李家没有种植李树吗?如果鹿邑的李家种植了李树,何须从涡河里捡食李子呢?二是鹿邑的李母也太好吃了,什么地方的东西都可以捡食吗?从这个传说来看,说明鹿邑的李母家境是贫寒的。按照遗传学的观点,家庭过于贫寒的,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很难孕育出大智慧的人。
两者相比较,涡阳的传说故事显得很真切,而鹿邑的传说故事,就显得很苍白,与记载的文理不符,鹿邑有涡阳这样的传说故事吗?没有,怎能说是老子的出生地呢?
从传说故事来看,老子出生在鹿邑的说法,同样受到质疑。
四、 鹿邑太清宫的坐落位置与记载不符
据《老子铭》:“老子者,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涡水处其阳”①《大明一统志》:“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奉之。元至顺三年重建,张启严撰碑。”②《大清一统志》:“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里福宁镇。汉延禧七年建。相传老子生于此。宋天禧二年,盛度撰天静宫碑文。”③等许多文献记载,老子出生地的太清宫,坐落在涡谷二水交汇处的北岸,而且是枕山济水之貌。几乎所有描述老子出生地的文献记载,都说老子出生地的老子庙,坐落在涡谷二水交汇处的北岸,或者说太清宫在涡谷二水交汇处的北岸,或者说老子庙在涡水的北岸。
鹿邑人说,老子出生在鹿邑,可鹿邑的太清宫却坐落涡河南岸的公路旁,与
———————————————————————————————
①《道家金石略•老子铭》陈桓 文物出版社 1988年版
②《大明一统志》(明)李贤等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大清一统志》(清)穆彰阿 潘锡恩等撰修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
文献记载严重不符。文献在记述老子庙时,都已明确地指出,必须在涡水和谷水交汇处的北岸。光绪《鹿邑县志》早已否认鹿邑有谷水,没有谷水,何来涡谷二水交汇呢?建在涡河南岸的太清宫,无论如何,它都不会有涡谷二水交汇之阳水文条件,也不会有枕山济水之地理地貌。这样的建筑,不但违背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而且违背了在僻静之地建筑道观的原则。怎能说老子出生在鹿邑呢?
然而涡阳的天静宫,与鹿邑太清宫完全不同,不前但建在涡水的北岸,而且是涡谷二水交汇处的北岸,又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应该是老子的出生地。
五、 先天太后墓与碑刻能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吗?
我们这样分析,鹿邑人可能不太高兴,他们会搬出先天太后墓、唐明皇的《御制道德经注碑》、宋真宗的《先天太后赞碑》来作一说明。仅靠这几块碑和一个大墓,就能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吗?
1、先天太后墓能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吗?
鹿邑有个先天太后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如何认定是老子的母亲墓呢?有文献记载吗?通过考古发掘吗?如果没有通过理论研究和科学考古发掘来证实,随便堆砌一个大墓,就说是老子母亲的墓吗?关于先天太后墓的问题,有专门的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2、《御制道德经注碑》能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吗?
唐明皇李隆基的《御制道德经注碑》,在唐代十分普遍,全国各地道观都有, 并非是鹿邑太清宫的专属。唐明皇和宋徽宗是历史上两位两次注释《道德经》的皇帝,也多次诏令勒碑,所以此碑在全国各地的道观都有,仅靠这一块碑刻,是无法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的。因为此碑,是唐明皇对《道德经》的注解,不是标注老子出生地的碑刻。
3、《先天太后赞碑》能够证明老子出生在鹿邑吗?
宋真宗的《先天太后赞碑》,是宋真宗当时写的两篇文章中的一篇,还有一篇是《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为何只有《先天太后赞》碑呢?而且,在这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老子的出生地。尤其是文中提到了“谯左”、“清都”等字样,“谯左”说明老子的出生地在亳州东,而不是亳州西。鹿邑在亳州西,涡阳在亳州东,显然与宋真宗皇帝所点明的老子出生地不符。
再说涡阳有众多的道家人物在此活动,因此有老子的弟子尹喜墓,有老子的再传弟子范蠡墓,有三国吴国太子孙登墓,有晋国中散大夫嵇康墓等,因为他们都向往老子的道学,所以才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由以上分析可知,鹿邑不是老子的出生地。
2014年6月18日草
2024年9月5日修改
备注:由作者授权发布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