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日的上海,笼罩着一层沉重的气氛。解放后的喜悦还未完全褪去,一份份寻找烈士的报道却让这座城市多了几分悲伤。《解放日报》连续报道,在虹桥公墓、闸北宋公园、普善山庄等地,陆续发现了数百具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志士遗体。每一具遗体背后,都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裘慧英看到这些报道时,内心充满矛盾。她既希望能在这些地方找到丈夫的遗体,又害怕真的找到。那种复杂的心情,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她强忍着悲痛,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些地方,仔细辨认每一具遗体。每一次确认不是丈夫,她都会松一口气,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也许他还活着。
这种期望很快就被打破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市蓬莱公安局的一位留用老警察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那是5月7日的傍晚,他亲眼目睹一位穿长袍的囚犯被押上刑车,后来听说此人在浦东杨思地区被处决。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击碎了裘慧英最后的希望。
与此同时,党中央也在牵挂着这位功勋卓著的地下工作者。李克农作为中共中央情报部代理部长,深知李白对党的贡献。早在上海解放前,组织就已经决定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5月30日,李克农给上海市长陈毅发去密电,恳请协助寻找这位用代号"李静安"工作的同志。
陈毅接到密电后高度重视,立即指示公安部门全力搜寻。根据老警察提供的线索,专案组很快在杨思地区展开地毯式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片荒地中,挖掘出了12具烈士遗体。当裘慧英走进停尸房时,尽管丈夫的遗体已经面目全非,但她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那件她亲手缝补过多次的长衫。
这一刻,裘慧英终于崩溃了。她跪在丈夫遗体旁,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想起丈夫生前常说的话,想起他们在地下工作时的点点滴滴,想起他们共同经历的惊心动魄。革命胜利了,可是丈夫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少年报国在湖南浏阳一个偏僻的农家小院里,年仅十三岁的李白因为家贫辍学,被父亲送到十里之外的"乾源裕染坊"当学徒。
1923年的夏天,旧社会的学徒生活异常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活,稍有差错就要挨打受骂。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年幼的李白看清了旧社会的黑暗,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5年,革命的浪潮席卷湖南,十五岁的李白毅然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和农民协会。在组织的培养下,这个农家少年很快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不但积极参加农民运动,还常常为农民们站岗放哨。一年后,李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最年轻的党员之一。
1928年,红军在张坊地区发动武装暴动。年仅十七岁的李白不但自己参加了赤卫队,还发动了许多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组织能力,他被任命为少年先锋队队长。这一役的胜利,让李白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也坚定了他继续革命的决心。
1930年,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李白带领两百多名青年奔赴根据地,正式加入了工农红军。在红四军担任宣传员期间,他随部队转战赣南闽西,亲身经历了革命战争的艰辛。就在这时,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机会来了。
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了一部电台,组织急需培养一批无线电通讯人才。李白凭借着好学刻苦的精神,被选派参加了无线电培训班。在训练班里,他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很快掌握了无线电通讯技术,成为红军中的无线电通讯能手。
1931年底,当红十三军需要一位无线电队政委时,组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李白。在十三军期间,李白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注重对战士们的关心。战士们亲切地称呼这位身高一米八的高个子政委为"老婆婆",因为他总是默默关心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起居。
长征途中,李白带领着无线电队,肩负着随时保持与中央联络的重任。组织专门给他配了一匹马,但他从不骑马,要么用来驮运电台设备,要么让给体弱的战友。
在贵州茅台的一次战斗中,敌机轰炸电台驻地,李白为了保护天线杆,不顾个人安危冲向空地,用身体固定住摇摇欲坠的天线杆。当敌机投下炸弹时,他还能沉着地端起机枪进行还击,成功击落一架敌机。
潜伏上海1938年春天的上海夜晚,微弱的灯光透过厚重的窗帘洒在李白简陋的书房内。就在这一天晚上,他满怀激动地将新组装的收发报机搬上旧旧的写字桌,小心翼翼地接通了电源。
电台的轰鸣声缓缓传出电波,李白屏息凝神等待延安方面的回应。当那熟悉的回声穿越漫长的无线电波传回来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心血结晶——秘密电台,终于搭建成功了。
这台临时拼凑的电台功率并不稳定,每当通报时,伴随着灯光忽明忽暗,电键“咔哒”作响的声音在昏暗的房间中回荡。偶尔,电波的干扰还会引起隔壁邻居家灯泡的闪烁,仿佛无形的波纹在夜空中扩散。
为了减轻这些不良影响,李白的机务员涂作潮细心地将发报机的功率从75瓦降至30瓦。在昏黄的灯光下,两人聚精会神地调试着设备,每一个数值的微调都关系着电台能否成功传送情报。
功率降低后,又出现了新的困境:上海与延安相距遥远,若功率过小,消息可能因干扰而无法送达。李白与涂作潮在狭小的房间里几经推敲,反复试验,他们摸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之间微妙的关系。
凌晨时分,外头万籁俱寂,两人破例开始工作。他们选择在敌人侦察较少、无线电干扰最低的时段,用收音机的天线作掩护,以极小的功率悄无声息地向远方发出呼号。
为了不打草惊敌,李白悄然在夜色中起身,将25瓦的灯泡换成弱光的5瓦灯泡,并将灯泡外裹上黑布遮光;他还用一小片纸塞在电键接触处,静音悄悄地发出电报。这一切小心翼翼的举动,无不透露出他对工作成功的坚定信念和对安全的无限谨慎。
就在那漆黑的夜晚,他听到延安方面传来的微弱回应,心中的喜悦无法言表。上海与延安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空中桥梁”,李白与战友们用电波传递着重要情报,为全国各地的抗日战线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支持。
从此,李白与涂作潮共同守护着这条通信生命线,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寂静的深夜中默默奋斗,直至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