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张治中忍不住问毛主席:老帅们都被打倒了,您该怎么办呢?

文史旺旺 2024-11-18 18:38:46

1967年,毛主席私下接见了一位原国民党将领,他就是张治中。

当其他人都斟酌再斟酌自己说出口的每一个字时,张治中却是直言进谏:“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呐?”

忠言逆耳,毛主席却并未发怒,因为他十分了解张治中的为人,对这位“和平将军”也不好发作。

“流浪”求学

张治中出生于1890年,安徽人,是清末众多贫寒学子中的一员。

他勤奋好学,5岁进私塾学戏,14岁就参加科举,立志要衣锦还乡。

但遗憾的是他落榜了,清政府随即颁布的一项决策更是给了他沉痛一击。

就在他一心备考,等待下次科举开办时,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转而兴办新式教育。

新式教育的花费远比读私塾高,张治中家中无力送他继续读书,他面临无学可上的窘境。

而这时他听说武备学堂学费低且包食宿,虽然是陆军学校,但好过十年苦读白费。

恰好扬州十二圩传出将办武备学堂的消息,张治中又刚好有个远房表叔在那儿当哨兵,于是他马不停蹄赶去扬州。

可惜事与愿违,这趟扬州求学之行不但没让他如愿入学,反还留了张欠条。

因为清政府财政太紧,张治中左等右等,等来表叔的白眼,都没等到学堂开放。

最终,在表叔的冷眼相待下,张治中就扬州期间的生活费和回乡路费打了欠条,沮丧回到家中。

他找了份杂货店学徒的工作谋生,同时多了一个捡纸条的爱好。

每当看见带字的纸张,张治中总忍不住捡起来看看,慰藉自己好学的心。

而他一生中的两个转折点,都与他捡纸条有关。

1907年,张治中捡起一张上海《申报》,上面刊登着安庆“安徽陆军小学招生”的消息。

小学远在350里外,但张治中仍是欣喜若狂,想方设法地打听消息。

他的求学之心打动了一位在安庆工作的远房亲戚,亲戚承诺会为他关注小学的消息,在开学前通知他。

得到这一承诺后,张治中立马对父母说了自己继续求学的打算。

他的父亲不以为然,并不同意。

不过他意外的获得了母亲的全力支持,张治中母亲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四处凑钱,把张治中送去了安庆。

和张治中一起踏上求学路的,还有之前一起上私塾的几个同学。

去的路上张治中踌躇满志,然而在安庆等待他的,只有又一次失望。

到了安庆,张治中才知道不仅只有一个入学名额,而且这唯一的名额还早就被人用钱买走。

那一刻张治中迷茫无助,他无颜回家面对母亲,也不甘心再被限制在看得到底的未来里。

一咬牙,他转身往700里外的扬州去,寄希望于入学那里的武备学堂,赌一把运气。

事实证明他的运气实在不好,武备学堂依旧没开放。

辗转漂泊近千里,却换来一场空。

但张治中越挫越勇,在回家和搏一搏之间,他选了后者。

他盯上了“盐防营”,把希望放在当兵上,成为一名每日盼着转正名额的“备补兵”。

一张纸条的机遇

备补兵的日子不好过,张治中能吃苦,但忍受不了来自兵痞的排挤、欺压和辱骂。

而且备补兵不包食宿,熬了三个月后,囊中羞涩的张治中不得不放弃,无奈又返回安庆寻机遇。

他费劲千辛万苦,最后不过成了安庆警察分局候补警察中的一员,睁眼闭眼都看不到出头日子。

正在张治中决心动摇,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时,他曾经的同学伸出了援手。

那位同学在扬州警察局当巡长,他写信告诉张治中巡警训练所正在招考,并帮助匆匆赶来的张治中报了名。

这次张治中总算没再白跑一趟,通过学习和考试,成功当上正式警察。

生活逐渐稳定后,张治中终于又有时间看书学习。

同时,他捡纸条的习惯没改,依旧会捡起被人随意遗弃的带字纸条,并从中收集信息。

他先是从捡来的纸条中了解到武昌起义,隐隐预感即将有大事发生。

果然,这个改革的风很快吹到扬州,他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生活又掀起浪潮。

他有些不安,又奇异地有股加入浪潮中的冲动。

当捡到写有“上海响应革命”的纸条,张治中毅然决定前往上海。

他在上海看见昂首挺胸的学生军,个个脸上满是自豪,洋溢青春热血,他再次确定了自己想走怎样的路。

经过遴选,张治中顺利入学陆军学校,多年后回想那刻的心情,他说:“达到了我的热烈的希望。”

从此张治中成为国民党的一员,开启他传奇的从军路。

由优秀学员蜕变为青年干部,再获得上校军衔,张治中一步步登高。

而权利从没侵蚀他,无论站得多高,他至始至终都是热血未冷。

1932年,“一·二八”淞泸抗日拉开序幕,张治中主动请战,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反抗外敌之战。

临行前,他写下遗书:“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

张治中抱着战死的决心,率领军队与日军周旋,交战十多次,歼敌上千。

直至5月份签署停战协议,他才从战场退下。

这一战使张治中名声大显,进而得到蒋介石器重,凇泸会战时再次决然参战。

然而凇泸会战为张治中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对蒋介石的失望与寒心。

由于中日双方火力差距大,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国民党只能勉强靠人数抵抗。

苦战一个多月,局势始终不明朗。

眼见手下士兵一批接一批赴死,无论是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张治中,还是其他将领都痛心。

可战局不利,蒋介石只一味指责张治中,而不是耐心探讨战术。

连轴转地指挥作战本就令张治中疲惫不堪,来自蒋介石的指责更是使他身心俱疲。

蒋介石派遣陈诚接任前线总指挥后,对蒋介石彻底失望的张治中做出了沉痛的决定——辞职归乡。

弃蒋拥共

即便辞职回乡,但张治中始终关注局势,尤其关注国共关系。

张治中对共产党的态度一开始是不了解、不仇视和不关注,而与周恩来结识后,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改变。

当时张治中还在黄埔军校任职,从事军事教育,因此结识了周恩来。

二人虽不在同个党派,但不影响他们友好交流。

周恩来有意为共产党拉拢人才,所以没少对他讲述毛主席的事迹、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等,以及马克思主义。

渐渐的,张治中对共产党大为改观,相比日渐腐败的国民党,他的内心逐渐偏向共产党。

后来每逢周恩来为学生讲课,张治中都去旁听,某一天还主动提出要加入共产党。

不过他提出的时机不好,被婉拒。

而张治中并未因此心生不满,他仍是国民党的一员,同时也是共产党的默默支持者之一。

也是因为抛开偏见和看破流言,张治中才能在蒋介石一心灭共时直言上谏。

1941年,张治中第一次向蒋介石上万言书,劝蒋介石:“为保持抗战之有利形势,应派定人员与共党会谈,以让步求得解决。”

可惜蒋介石一意孤行,无视了他的建议。

此后张治中又三上万言书,一次是反对重启内战,两次是劝蒋介石改变对共政策,与共产党和平共处。

其中第四次写万言书,正是他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在北平与共产党和平谈判期间。

他呕心沥血,写下长篇改革建议,却再一次被蒋介石无视。

至此,张治中正式“弃蒋拥共”。

后来蒋介石败逃台湾,张治中则在周恩来劝说下留在大陆,因为他为国共和平做出的种种贡献还获得“和平将军”的称号。

最为难得的是,张治中从未与共产党打过仗,手上没沾过共产党员的血。

因而,即便有原国民党将领的身份在,张治中也是受人尊敬的,在共产党中有不少好友。

越是与共产党接触,张治中越发坚定祖国统一的理想,为此多次劝蒋介石回大陆。

张治中还以原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身份,劝说国民党放弃“反攻大陆”,引起台湾人民强烈反响。

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共产党的拥护,人人看在眼里,就是在毛主席面前,他也说得上话。

也是因为他关心祖国的未来,才会拖着病体也要向毛主席谏言。

毛主席了解张治中的爱国之心,念在他的种种贡献,只回道:“文白兄啊,你放心吧,我们可以甄别嘛。”

话虽如此,可国家一日不安稳,张治中一天不能放心。

哪怕有周恩来保护,他明明可以高高挂起,也总忍不住去担忧别人的处境。

最后的时光里,张治中问的最多的就是老朋友们的状况,日夜忧虑。

直到1969年逝世,这位“和平将军”才真正停止为国为民而劳神。

信息来源:

王茜,张治中:和平将军,为国捐躯,家教世界,2021年

顾亚欣,张治中的扬州岁月,江苏地方志,2019年06期

周海滨,张治中“捡字纸”发现辛亥革命,协商论坛,2017年03期

周海滨,张治中:最后岁月直谏毛泽东,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8期

苏峰,刘畅,张治中之女回忆“父亲多次劝蒋介石回大陆”,领导文萃,2010年13期

周海滨,张治中:两战淞沪张素我、张一纯姐弟讲述父亲生平,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25期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