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余秋里回忆开辟生产试验区

白马人 2024-10-16 04:36:46

开辟生产试验区

开发大庆油田这样的大油田,当时我们还没有经验。我想,找到这个大油田很不容易,一定要开发建设好,千万不能搞坏了。否则,将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在讨论油田开发向题时,我多次讲过,在开发油田的部署上,一定要慎重决策,力求不犯错误,要犯错误也要犯可以改正的错误,决不能犯不能改正的错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切经过试验。开发油田的技术措施,先在小范围试验,待取得经验后,再在大范围推广。如果不经过试验,一下子就在大面积展开,一旦发生错误,则船大难调头,想改也来不及了。经过党组会讨论,大家都[r1意这个意见。最后决定,在探明的油田范围内,先开辟一个小面积的生产试验区,针对油层特点,进行各种开发试验,从中暴露矛盾。发现问题,摸索规律.总结经验,用以指导整个油田的开发。

有一次在中央开会,陈云同志见到我,问了大庆会战的情况,特别询问了油田的开发问题。我讲了开辟生产试验区的安排。陈云同志说,这个做法好。他还指出,打出的井,要进行试采,开采试验4至6个月。

1960年4月24日。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正式决定.将萨尔图油田中部作为油田开发的第一个生产试验区。这个试验区油层厚度大,产量高,并有铁路在区内横穿,交通方便,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有利。最初的试验区是中部中区,面积为22平方公里(后扩大到30平方公里),约占我们当时圈定的480平方公里含油面积的二十二分之一。

1960年5月,召开油田五级三结合技术座谈会,讨论了生产试验区的试验方案和部署,参加座谈会的,有部里领导,有来自老矿区的局长、书记。有专家、教授和地质技术干部,还有基层干部和工人代表。我在座谈会开始时说,开发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但是我们要有志气,大胆实践,在探索中前进。号召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献计献策。会场内挂了很多地质图表,气氛热烈,发言踊跃。我和康世恩等同志坐在那里认真地听,有时插一些话,鼓励发言的同志大胆提出问题。大家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有系统的意见,有对个别问题的看法,也有情况、资料的介绍和说明。

座谈中,有人讲到,有的外国专家说。你们搞试验区,好像在一套漂亮的西服上,从中挖I个窟窿。我笑了笑说,让实践去回答别人的非议吧l

会上.李德生同志代表地质研究人员,提出了生产试验区的技术政策和措施。我对此很感兴趣,在插话中指出:‘.这套技术政策、措施还可以。但是我觉得不能马上铺开,应该先解剖一个麻雀.取得必要的数据和经验,然后再铺开。”

在讨论采用什么注水方式和井网时。发生了争论。有的同志主张行列注水,有的同志主张面积注水。多数同志认为。萨尔图油田面积大,呈条带状,油层厚度和物理性质比较稳定,实行油田内部横向切割注水比较合适。我们采纳了这种意见,确定了中区的试验井网:在两个注水井排之间布3排油井,排距为600米;萨尔图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各布1套井网,独立开采,井距500米;两套井网交叉布置,在地面上的实际井距为250米。我们认为,只搞一种方案不行,必须选择多种方案,进行试验、对比,才能说明问题,得出正确结论。为此,确定对大家在会上提出的其他各种方案,会后要进行整理、论证,只要是有创见、有新意、有价值的,都要在试验区立项试验。后来归纳为以早期注水为中心的“十大试验”,就是:分层注水、分层配产试验;强化注水、强化排液、迅速拉成水线试验;合注分采试验;合注合采试验;分注分采试验;不同渗透层同时注水,观察水推进速度试验;不注水依靠天然驱动能力采油试验;强化注水提高油层压力试验;注二氧化碳及其他活性剂提高采收率试验;大井距面积注水、强化采油试验。以后因钻井、设备等原因,实际进行试验了其中的7项。为搞好注水开发,还提出要研究、采用14项新技术。我在会上特别强调。试验区的这套开发部署,能不能适应全油田,现在还不敢说。还要看我们的工作情况。试验区的工作,关系到我们整个油田的开发。高速度、高水平拿下试验区是大会战的中心任务,在中区取得经验以后,试验还要向东西两边扩展、延仲。

会后.除安排一部分钻机打探井、资料井外,开始调动钻机上萨尔图试验区打注水井、生产井。

天公不作美,雨季提前到来。5月份开始,接连下了几场雨,整个战区一片泥泞,汽车无法行驶。分散在草原上施工的井队和建设工地需要的油料、材料和其他物资运不上去。对此,会战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重新分析雨季生产形势,果断决定。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上生产试验区,保生产试验区。在外围打井的井队,除少数探面积、探边界的关键井外。全部集中到生产试验区打井;外围的建设工程,只要不是最迫切的项目,暂时先不上,把力量集中起来,搞生产试验区的工程。这样,很快把百分之八九十的钻井、油建、运输力量集中起来,摆脱了雨季造成的被动局面,保证了生产试验区建设的顺利展开。

1960年6月7日。康世恩同志在安达—北京电话会上汇报了在大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把钻探、油建队伍掉头.猛攻生产试验区的情况。我同意他们的部署,并在会上强调指出:‘旧前要采取集中钻生产试验井与钻探油田面积同时并举的方针。今年对油田面积和储量不必担心,最重要的是拿下30平方公里试验区。要重视过好两个关:〔I)大面积生产,得到稳定的产量;(2)注水试验。通过试验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可以说‘大功告成’了。”我还讲了搞好生产试验区的重要意义:一是可以取得开采的一些数据,为将来大规模开发建设打下基础;二是可以探索大面积注水的方法和效果;三是在建设试验区的过程中,可以生产一定数量的原油,满足国家的急需;四是集中力量开辟试验区,可以缩短战线,有利于缓解当前运力、设备不足所造成的困难;五是会战队伍集中在试验区,可以展开竞赛,有利于保持队伍的高昂士气。

可以说是一举五得。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开辟试验区,可以取得油田开发的经验。避免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走弯路。

1960年6月,在石油部帮助工作的苏联专家工作组,知道我们发现了大庆油田,要求到大庆看看。那时.中苏关系已经濒临破裂.专家组还没有撤走。人家要来,我们不好拒绝,同时也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唐克同志问我接待的原则如何掌握。我说:“外国同志要来,要热情接待,一要尊重,写)虚心,三请人家帮助。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介绍资料要准确.现有资料可以都端给他们看,请他们研究分析”。

当时我们的主导思想是,大庆油田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地进行勘探、开发、建设的,苏联专家要来参观,我们欢迎,希望他们能够提出意见或建议。因此,对接待工作,我们做了周密安排,在地质方面做了介绍情况的准备。

苏联专家到达大庆后。会战地质指挥所负责同志向他们介绍了松辽盆地区域情况、各探区情况和生产试验区情况,请他们参观了现场、展览室,看了岩心和大量的资料。苏联专家在会上没有讲什么,会后单独交谈时,他们讲了一些印象和看法:“了解清楚了,这里是大油田。是很大的油田,可以超过老巴库,可与第二巴库比,是没有想到的高速度”他们也谈了一些具体问题和意见,如:探井有些油层还应算储量;萨尔图地区深部的高台子油层为什么不试油;第一口探井为什么不取心;有些井固井质量有问题等。唐克同志向我汇报了苏联专家活动情况。我说:“要向他们说明情况,争取他们参加技术座谈会,欢迎他们提意见、帮助。对于一些不同看法,要向他们说明情况,作些解释。第一口井不取心,不是普遍做法,而是一个特殊做法,是为了尽快见到油,了解有无油层;第一口井不取心.不是其他探井也不取心,第一口井见油后,要在其他井更好地取心,了解油层情况。要把全取心井排出来,听取他们的意见。苏联专家提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报告部党组研究、处理”苏联专家组参观以后,作了这样的评价:“松辽的工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榜样,在世界上也是没有见到过的。”不久,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全部技术合同,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技术专家。石油部苏联专家组从大庆回到北京,很快就回国了。三四十年前,苏联专家在华工作期间,作为苏联人民的友好使者,提过不少好的意见、建议,对我国石油工业建设是有帮助的。

为了加强对试验区的领导工作,7月2日,成立了生产试验区指挥所,组织六路主攻队伍、三路辅助队伍,向试验区分起猛攻。8月,会战领导小组决定开辟中部西区生产试验区。西区部署方案与中区不同,两排注水井间布5排生产井.排距500米、井距400米,对高、中渗透率油层实行分注合采。9月。又决定开辟中部东区试验区。部署方案也与中区不同,分两套井网开采,第一套开采葡1组油层,两排注水井夹1排油井,排距1200米、井距600米。第二套井网开采葡2组和萨尔图油层,两排注水井夹3排油井,排距600米、井距500米。以后试验区又向南北方向扩展。为了适应试验区进展的需要,组织了8001〕多人,加紧建设水、电、路等项工程到1960年底,在试验区里已经钻成注水井121口,生产井101口,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在进行开发试验的同时,还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原油。开始会战的5月份,包括探井试采的产量在内,平均日产700吨,6月份达到1300吨,8月份达到3400吨,10月份上升到5400吨,到12月份.平均日产已稳定上升到7000吨。大庆会战当年生产了97万吨原油,使1960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520万吨,比1959年增长了近150万吨。

油田开发试验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早期注水试验。大庆油田有两个弱点,一是油层天然驱动能力小,保持油层压力必须靠人工注水。二是勃度高,增加了注水驱油的难度。从理论上讲,原油的薪度如果和水的郭度相近,注水就比较容易。而大庆油田原油的翻度是水的黏度的10倍,再加上当时油层刚刚打开,压力还没有怎么释放,油层的回压很大,给注水增添了重重困难。油层早期注水试验成为油田开发试验中的一道难关。如果水不能注进去,或者注不好,就不能保持油层压力,难以长期稳定开采,就会出现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曾经出现过的压力下降、产量下降的被动局面。所以,如果不能注水,再好的开发方案也等于零。我们下了死决心,一定要突破注水关,把水注进去。会战领导成员张文彬、焦力人同志都被我派去抓注水,焦力人抓注水试验,张文彬抓水源建设。

会战初期,我曾向地质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们反复提过一个问题,大庆油田能不能长期稳定高产,怎样才能长期稳定高产,请他们研究,多提解决办法。有一次,秦同洛教授向我谈了对油田优缺点的看法,他在列举了一系列优点之后,谈到有两个缺点,可能影响高产、稳产。主要是:(I)油层压力系数不高,接近于1;(2)油气比也不高,45左右。这反映了油层天然自喷能力较弱.如果注水等工作跟不上,可能早期停喷。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对油层能力较弱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在研究油田开发问题时,我提出,为了应付油井可能早期停喷,在抓紧注水的同时,要准备一批抽油机,以备一些油井因地下能力减少而停喷时,进行机械采油。

油田选定的第一口注水试验井是中区7排11井。为了搞好这口井的试注工作,专门成立了试注前线指挥所。负责人主要是技术干部,有朱兆明、刘文章和杨育芝,采油指挥部负责配合的是张会智。他们几个人当中,只有杨育芝在玉门搞过注水,刘文章在苏联学习过注水。

试注不是一帆风顺的。原来看得比较简单,对困难估计不足,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196。年8月份,开始试注时,注不进去,经研究.主要原因是井底不干净。9月份。开始用清水试注.又碰了钉子。由于没有专门的注水泵,用的是钻井队打井用的泥浆泵,泵压打到150个大气压,水却注进去很少一点。后来又换成水泥车注水,一下子把泵压提高到200个大气压,还是达不到要求。设计一天应该注15。立方米,实际只能注50立方米。注水试验第一回合就吃了败仗。

康世恩同志在采油指挥部召开汇报会,了解第一口注水井试注情况。刘文章汇报时讲:中7-11井高压注水碰了钉子。康世恩问:“你们是怎么注的?”刘文章回答:“就是用苏联和玉门的方法注的。”“洗井用了多少水?”"200方。”“怎么知道井底洗干净了?”“返上来的水清了。”康世思十分严肃地说:“为什么用200方水洗井,不用2000方水?”刘文章答道:‘在玉门洗井只用几十方水。”‘情况变化了,你怎么还死搬教条!洗井用的是冷水.还是热水,”“用的是冷水,苏联、玉门都是用冷水。”康世恩批评说:“好!你明天洗脸不要用脸盆,用酒杯装点冷水,看你洗得干净不干净?马马虎虎,四平八稳,能干好工作吗?”最后,康世恩同志同他们研究,确定用热水彻底洗井,高压强制注水。继续进行试验。刘文章后来说,参加工作以来,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严厉的批评。

康世恩同志向我详细汇报了7一11井的试注情况,我说:“这是一场艰苦的地下攻坚战,不可能一次就搞成功,要多搞几次试验。应该向大家说明,这里的原油粘度是高了些,这是不利因素,但是也有有利因素,油层的渗透率比玉门高得多。玉门注水已经注进去了,大庆也一定能注进去。水注不进去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排液量不够,另一个是井底没有洗千净。”康世恩说:“我也是这个看法,从主观讲,是工作抓得不狠。我已经要求他们总结,改进措施,继续猛攻中,一.11这个堡垒。我准备叫人把毛主席关于认识论方面的论述抄成大字报.挂在那个地方.破一破他们的注水开发不可知论。”

刘文章他们汇报了试注情况以后,立刻赶回前线。所谓前线就是老乡的几栋土房。大家连晚饭都没心思吃了,一个个在煤油灯下愁眉不展。最后还是张会智说:“挨了批评是好事,是清醒剂,咱们要重整旗鼓再干。”于是,大家连夜研究,制定了改进注水试验、实行热洗强注的具体措施。他们还作了分工,由朱兆明和刘文章抓注水方案设计,杨育芝抓设备和资料的录取。几个人发誓:“水注不进去,就跳水泡子里淹死!”

“十一”过后,大庆油田地区开始进入严寒的冬季,可是中,11井的注水试验却搞得热气腾腾。注水站盖起了木板房,搞试验的人们自制了几个直径有两米粗的注水加热炉,用来代替蒸气锅炉,加热洗井用水。先用500方70-90摄氏度的热盐水(当时考虑淡水会使油层中的泥质成分膨胀,渗透率降低)洗井,自下而上,对着炮眼冲洗;接着用1000吨热淡水,大排量猛烈冲洗。这样,一米一米地洗井,直至把井底洗干净。同时,仔细处理好注水水质,把杂质降到千分之二以下。康世恩同志去看过几次,高兴地说:“抓得狠了,可以开注了!”

10月15日,油田注水试验的决定性一战开始了。康世恩同志亲自到现场指导。事先调集了4台锅炉、3部高压蒸气车和3部高压水泥车,进行了准备和预演。为了这场战斗.参加洗井的水泥车司机张家和8天8夜没下火线;锅炉队的工人们,在露天和风雪搏斗一夜,把炉火烧旺,把压力保持5个半大气压以上;注水工邱永贵寒夜跳到没胸深的冰水中,关闭水质不合格水源的闸门;化验组的化验员们一直在严格地监测着注水水质,最多的一天化验了133次。一切都准备就绪,随着现场指挥“开始注水”一声号令,所有机泵一起加大油门,大地颤动,压力表摆动,人们的心也揪得紧紧的。

“水能注进去吗?”会战领导同志、技术人员、工人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压力表,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人们却仍聚在井场不散,盼着压力表的指针赶快稳定下来。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压力表还在摆,人们的心都悬着。3天以后.压力终于稳定下来,地层吸水能力增强了,1天的注水量由原来的50方猛增到250方。中7-11井试注成功了!

中7-11井试注成功,证明了大庆油田早期注水是可以实现的。

试注中总结了一套净化水质、热洗强注的具体办法,为以后的试验区大面积注水提供了经验。但是,大面积注热水,消耗能源太多,千不起。只有用冷水注,才能在油田全面推广。经过试验,终于又用冷水试注成功,打开了新局面。

1961年,全面开展注水是生产试验区的中心工作,并且开始见到效果。这年3月,试验区已打成的注水井,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液(喷出一些原油后,压力有所下降,便于水注进去)。正式开始分期分批注水。到11月底,就完成原定的全年试注任务,向油层累计注人水量,弥补了已采出原油体积的32%.注水较早的中区全面见效,注水井邻近的两排生产井,油层压力上升了4至5个大气压,单井原油排液产量提高了1倍左右。同时,也发现了注人水在一些渗透性好的油层单层突进的苗头。这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要认真对待。

在7月份召开的党组扩大会上,我提出:“不可被个别问题、少数事实所吸引、所迷惑。注水后产量增大,使我们高兴,但不可盲目乐观;注人水单层突破是正常现象,也不必惊慌失措。重要的是认真分析,头脑清醒,坚持各项试验,掌握油层动态,继续搞好注水。”

油井注水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搞了30多年了。在中7-11井那个困难的起点上,不断发展,现在全油田年注水量3亿多立方米,做到了注采平衡。这期间,我们走过了一段多么艰辛的战斗历程啊!

在试验区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逐步总结出一套经验,这就是:立足于对地下油层的认识,趋利避害,攻破弱点,试验先行,分步部署。所有重大措施和技术政策都必须先在小面积上试验,取得经验。然后再在大面积上推广。这种做法贯彻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做到实践一步,认识一步,使开发前进一步。这是大庆油田开发之所以比较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因。开辟生产试验区这套办法,一直坚持到今天。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