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印度为了加快那艘2008年开工,已经9年了还没造完但已下过三次水的国产航母的建造进度,印度准备求购一台大型龙门吊。彼时英国罗塞斯造船厂恰好有一台闲置下来的1000吨级“歌利亚”号龙门吊。“歌利亚”是英国传说中的巨人,这台龙吊完成了“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和“威尔士亲王”号的吊装任务后,没落大英帝国为了节约成本,将这台退休的龙门吊放到“闲鱼”上甩卖,一直没什么人气。这时,三哥出现了!
印度为了获得英国龙门吊技术支持,花了4000万美元将这台二手设备拿下。罗塞斯造船厂忍痛出手,含泪收下了200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因为这台龙吊门当时从中国振华重工买来时,共花了2000万美元。
局座当年讲过此事
2013年3月29日,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发表演说,鼓励美国人使用“美国制造”。当时港口的一列龙门吊都贴有美国国旗,但是最前那台非常有个性,当着大家的面把旗子甩了。好在奥巴马背对着龙门吊,真正演绎了“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大风吹掉国旗后,最前排的龙门吊现出“振(兴中)华”
现在的美国不一定没有了制造大型龙门吊的技术,但可以说正在逐渐丧失制造重型装备的能力。
大设备真的很难造吗?当我们看央视的《大国重器》时,很多人都非常不屑,认为大而已,有什么难的,不就把小的放大了吗?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造大设备不是简单放大就行了。
比如你造一座小房子,如果不是很大的,可能我们用泥瓦就能造一套四合院出来。但是,如果要造一座高数百米的摩天大楼,那么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力学问题了。你得考虑气候的影响,所在地常年的风向和风力,地质条件怎么样,如何给内部保温,如何防雷,甚至还得防鸟防虫。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还得计算材料的力学性质,是否足够轻以防自重导致垮塌,堆了这么多材料后,造价会不会太高,等等各种你想不到考虑因素。
造大设备也一样,并不是单纯把现有的设备进行等比例放大就行,好比一只蚂蚁放大到大象的个头,那它的表面骨架肯定无法支撑它的体重,会使得巨型蚂蚁根本无法站立起来。大型设备在解决了力学稳定性和强度的问题之后,还要考虑做得这么大了,怎么才用得方便的问题。
因而,一台8万吨模锻压力机的控制系统也极为关键。只有配套的控制系统,才能让它使用时如臂使指一般,从而达到锻造复杂工件的目的。
2013年中国自行研制成功8万吨模锻压力机
现今,世界上有能力制造大型设备的国家不多。1)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不够;2)欧美因为可以躺在发达的金融业上吃老本,使得工业逐步退出,而在慢慢的丧失这部分能力。美、德、日它们肯定还存在制造的技术和能力,但是它们国内的需求导致了它们自己造,不如买来得划算。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订单1098万吨,占当时世界造船量的41.6%,但如今中国接下了世界80%的造船订单。美国GDP最高占全世界的56%,工业产值占全球43%,如今美国的工业产值仅占全球15.5%。
大国重器的艰辛眼泪史重型设备或重型机械是指专为执行施工任务而设计的重型车辆,最常见的是涉及土方作业或其他大型施工任务。重型装备通常包括五个装备系统:执行系统、牵引系统、结构系统、动力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
最初的重型设备,是为了某个项目而生的,也就是项目完结,这种设备往往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在项目中,这种设备往往是租赁来的,对于业主来说,自己造肯定划不来,而专门建造这种设备的厂家,没有持续的需求,厂家也不会有动力生产这种设备的。因为这种性质,如上所说,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去发展这类技术,发达国家则因需求转移到中国,而逐步退出这种行业。
但发达国家退出,是不情愿的!
1955年,北京市向交通部提出,希望派船疏浚一下中南海。中南海是中央首长办公之地,核心区域,不能派大量的人去进行人工疏浚,但当时偌大的中国,却没有一艘可以执行这种作业的船。这时,有人偶然发现,有一艘日本人1927年建造的挖泥船被丢弃在连云港,主机电设备、泥泵、辅机竟然还能凑合使用,于是赶紧把这艘船拖到天津港,修修补补,匆匆忙忙命名为“北京”号,立马开进了中南海干起活儿来。
这艘船的挖泥效率只有250 m3/h,是当时国外先进挖泥船的五分之一。它当时用来执行中南海这种小水体的清淤还马马虎虎,但1951年本想对天津港进行疏浚,以给朝鲜战场提供物资,保障北方的货运,日本的这艘却无能为力了。
而刚建国不久的中国大地,各大港口如上海、广州、青岛、烟台等都盼望有先进的挖泥船来施工,以提高港口的运载能力。1966年,交通部咬咬牙和荷兰人商谈,买一艘二手的耙吸式挖泥船,售价是170万英镑,合500万美元。这个价格相当于4吨黄金,是当时我国五分之一的外汇储备。
荷兰和日本两国因一直拦海造田和吹泥造田,他们通过“吹”,硬生生吹出了荷兰七分之一国土,日本沿海城市三分之一的土地。他们强烈的吹土需求,使得两国还有比利时在疏浚设备上的投入如进行军备竞赛一样疯狂。同期中国在技术上的短板很明显:铰刀的材料强度,液压等机电的配套设备.......到1985年,我国一年下水的挖泥船只有30艘,而且还都是小型挖泥船。
2001年,上海航道局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把大型货轮改造成耙吸式挖泥船?如果能,一是不需要建设主体船了,买一艘半旧不新的货船,成本大大降低;二是不影响主要挖泥机械设施的国产化,简称是“货改耙”。外国船舶制造专家听说之后简直笑掉大牙:“中国连制造4 000 立方米以上耙吸式的经验都没有,怎么可能把旧的货轮改造成12 000 立方米的疏浚船?”
“货改耙”的设想送到中国船舶工业708研究所。专家经过反复仔细分析论证,结论是:可行的,不是天方夜谭。其后,除了泥泵系统是直接从进口挖泥船上拆下来的旧设备,其他的如泥门、吊架、消能器、溢流筒、液压闸阀、电动绞车、耙管位置显示器、耙吸管系、液压系统等等由708研究所设计,国内造船厂改装和生产。
仅用一年时间,2002年1月23日,改头换面的“货改耙”挖泥船开到长江口试挖,结果,成功了,能正常挖泥,能正常耙吸。它被命名为“新海象”号!
“新海象”号
“新海象”号是当时我国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由货船改成的耙吸式挖泥船。虽说这艘船的功能单一,但生产成本加起来1200万元,只有进口同档次挖泥船的五分之一。
时任交通部副部长的翁孟勇亲自到“新海象”号考察,他动情地表示:“这次成功改造,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闯出了一条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设备改造路子;二是锻炼了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增强了才干和信心。”
2003年,首钢要搬迁到唐山的曹妃甸,5年内必须搬完。为了把钢厂设备搬过去,曹妃甸需要建配套港口。天津航道局找到荷兰公司,希望它们提供关键部位的设计和制作指导,以建造一艘专用大型绞吸式挖泥船,但是荷兰公司狮子大开口要3亿人民币!天津航道局和上级部门商量之后,再去打探:能不能下降50万欧元?荷兰公司说,因为工期太紧,非但不能降价,还要涨价5%——也就是涨1 500万人民币。
天津航道局找到德国公司,德国人则直截了当,一口回绝。
于是,天津航道局联合了国内多家单位,在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的设计领域几乎是空白的情况下,与上交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动手拆解国内现有的小型绞吸式挖泥船,分析国外有关的资料。终于在2006年,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天狮”号。
“天狮”号
“天狮”号立刻赶赴曹妃甸工程一试身手。结果,在一天不到时间里,挖泥85,177 立方米,创下国内绞吸式挖泥船单日挖泥量纪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前,我们向欧洲买疏浚船,对方说:卖给你们可以,但是这船只能在你们本国施工,不得到国际市场上揽活儿。
待到“天狮”号研发成功后,我国有了一定的基础,2008年,天津航道局投资,上海交大与德国VOSTA LMG共同研发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但是对于我们指出VOSTA LMG设计上的重大失误,德国专家还是不承认自己的方案有问题,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修改方案的限制条件。上海交大船舶设计团队,只好自身对设计中的错误进行修正。
2010年1月,建造成功的“天鲸”号在深圳修造船基地下水,当年就参与到广西防城港建设。
2016年,我国开始自主研制成功“天鲲”号绞吸式挖泥船,由工信部立项,天津航道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708所、交通大学联合设计,广州文冲船厂、招商局重工提供技术支持,上海振华启东船厂建造。
“天鲲”号
2017年第28号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出口。
自2015年开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挖泥船装机功率很快跃居世界第一。在此之前,全球80%的疏浚业务被荷兰、比利时的公司所垄断,中交疏浚公司成立后,2020年,中国疏浚业务营收达到68亿欧元,而欧洲国家加起来也才只剩下了68亿欧元。
更重要的是,我国能够随时调集数百艘挖泥船、疏浚船、吹填船在南海进行大规模的吹岛。
碧岛吹岛场面
写在最后我国自主疏浚船的路,盾构机、龙门吊、锻压机、发电机、燃气机等等大型装备都走过,而原来躺着数钱的欧美老爷们,好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这也是它们为什么明明知道美国人在坑他们,还要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对中国挥舞制裁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