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之支氏/江南一带支姓历史迁徙源流探讨

支氏渊源 2024-10-23 17:49:06

作者支登成引言:关于江浙沪皖赣支氏源流,作者先从现在所谓的江南焦点区域谈起,以家谱县志史实及支氏墓志铭为基础,历史迁徙大方向为背景探寻支氏先祖脉络,理清支姓祖先千年辗转迁徙之脉络。

支氏唐时迁徙区域

隋唐至五代时期江南支氏迁徙脉络支氏迁徙江南之地当时地域概况解析

先来看几个出土唐代支氏墓志铭内容:(此几方墓志铭时间点约在公元600-900年期间)​

支光墓志记:“永嘉之乱,衣冠违难,鳞萃江表,时则支氏浮江南迁,其后派别脉分,因居吴郡属邑曰嘉禾里。”支 光生卒:(公元 711-772 年)葬嘉兴县学秀村。

支成墓志亦记:“世家江左间,继别为宗,爰以从官奠阙攸居于嘉禾县。”(公元 756 年 -818 年)葬嘉兴县永乐乡。

支叔向墓志言:“其先琅耶人,云阳,晋末崩难,遁累叶于江表。”支询墓志云:“公之远祖本京兆云阳人,其先瑯耶也。 因晋末乱离,避祸于东吴,迩来数百年矣。”因可知其家本琅邪(治开阳县,今山东临沂北)人,后曾短暂居于京兆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西北),西晋末年乱离之际,南渡来到江东,落户于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嘉禾县(里)。

墓志中内容显示:约公元320年以后,也就是支姓先祖龙骧大将军支雄在后赵末期,“屠胡令”导致支姓胡人血统者被清算,故部分支氏渡江南迁至如今江浙沪一带,从公元320年到公元620年,此300年来,墓志铭内容没有提到其家族南渡以后更多的情况,说明他们在这一时期政治上是无可称道甚至是寂寂无闻的。支讷家族所定居的吴郡嘉禾县(里),就是今天的浙江嘉兴一带。虽然这里并不是东晋南朝时期侨姓士族移居的主要区域,却是江南大族居住的重要区域,支光墓志中提到其祖先选择定居吴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俗敦儒复礼,孝敬廉义,盖美其风而遂家焉”。​

另外:支光所娶吴兴沈氏,支成所娶顾氏,至支谟所娶吴郡朱氏,都属于魏晋以来的江 南大姓,说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家族在江南地方社会中已具有一定的地位。

这里穿插一句,王世充本人是支姓后裔,其最终于公元 619 年,废除了杨侗,自立为皇,将隋朝国号改为郑。这个细节值得后学者关注,由于他的失败,会不会墓志铭内容有所伪造呢?也许有个可能,这支来自江南的支姓其实也是在公元620年后才隐遁于此的呢?​

江浙沪一带支氏介绍先告一段落,再附上部分当时地域状况史实。

支氏文史集

隋唐至五代时期江浙沪一带移民背景

看邹国慰 张剑光先生写的文章《唐五代江南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开发》中载:

1、就苏州地区而言,唐代前期太湖东部地区大都地广人稀。贞观十三年,苏州人口数只有54000人,与相邻的常州111000人、杭州153000人、湖州76000人相比有较大差距。

2、唐宋时期,嘉兴县的北部和昆山县的东部靠海地区,在地理环境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苏轼曾说:“昔苏州以东,官私船舫,皆以篙行,无陆挽者。”可以确定的是,今上海市区西部地区如徐家汇到曹家渡一带,成陆于唐开元初,即约公元700年前后。

3、大业三年,全国将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苏州改为吴郡。吴郡的管辖范围很大,吴县和昆山县的辖域均东至海边。李渊建立唐朝后,改郡为州,吴郡改称苏州,在唐初领六县,分别是:吴、长洲、嘉兴、昆山、常熟、海盐。天宝十年,吴郡太守赵居贞遂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置华亭县。所以,唐朝时嘉兴县的北部地区,实际上就是今天上海的西南部地区。

4、大唐苏州华亭县顾亭林市《法云寺记》载:《唐隰州司仓支令问妻曹夫人墓志》然作者未发现墓志铭更多详细内容,后补之。

5、唐末僖宗后(约公元880年后),现上海,当时华亭地区土匪盘结,王敖据昆山,王腾据华亭,浙西观察使周宝于是“发杭州兵戍县镇”。钱镠派顾全武攻克昆山、华亭,今上海西部地区就归属到吴越势力的控制之下。​​

整理推演江南支氏千年迁徙脉络

根据以上资料,结合作者多年研究所著《支氏渊源》或《支氏文史集》上所载资料结合分析推演,作者大胆推演支氏先祖南方迁徙脉络:

1、由月氏国游牧民族入中原,起先居住于南阳,京兆云阳等地再入琅琊郡,再五胡乱华时期南渡避难于唐朝时期的嘉兴县。后分析于江西,安徽,昆山,嘉兴(包含上海嘉定,华亭),镇江扬州,太仓泰州,杭州等地,最后辐射江浙沪赣皖全境,同时析出至湘桂粤鄂云贵川等地。

2、基本同上,但支氏祖先迁徙南方时间点应该在隋末唐初,江西支氏家谱载公元664年迁江西为例证。

支氏渊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