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张灵甫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后,不仅让在济南的王耀武痛心,就连远在南京的蒋介石也如丧考妣般悲痛。
对于这样一支部队,蒋介石当然是筹划重建,还特意点名王耀武来操持这件事:
“……灵甫之死,乃中国陆军之损失也,闻之心痛。七十四军原弟建军,为保持七十四军之特殊军风,必须重建,希速就七十四军原有人员中选荐一优秀人员继任整编师长。”
重建整编74师,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国民党军内部派系众多,当时陈诚坚持从整编74师拿走57旅的番号,王耀武为了保住一师三旅的编制,抽调了山东警备2旅来组建57旅,并通过关系拉来了广东航空警备旅组建58旅。
对于师长的人选,王耀武则隆重推荐了邱维达,他给蒋介石的信中这样写道:
“……奉至于整编七十四师师长之继任人选,窃以为四期同学邱维达较为相宜,武任五十一师师长时,灵甫、维达同为我师团长,凡淞沪、南京、上高、长沙、常 (德)衡(阳)诸役,他二人无战不与,俱曾负伤立功,早存‘张勇’、‘邱智’之誉。……其人才智双备,故敢保荐,是否恰当,敬候钧裁,另列整编七十四师重建后团长以上名单一份并请阅批。”
见王耀武推荐,蒋介石也没犹豫,下令任命邱维达为重建的整编74师师长。
一1948年3月,中野一纵、二纵抵沙河、淮河一带休整,与南下运输粮食弹药新兵补给的华野十纵、中野十一纵会师。
尽管中野此时实力仍然未恢复,三纵、六纵也被阻隔于淮河以南,但毕竟实力有所恢复,当时陈赓集团与华野陈唐兵团配合正发起洛阳战役,华野一、四、六三个纵队北渡黄河到濮阳整训。
考虑到中央战略需求,刘邓首长决心在淮北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势,以配合行动。
刘邓首长当时考虑到中野攻打敌人守备坚固的城市有困难,因此从一开始就定下围城打援的战略,以四个纵队向阜阳进军,诱使南洋的张轸兵团三个整编师南下,可没想到张轸狡猾多端,在意识到我军可能的计划后,立马缩了回去。
于是,中野改变计划,直接攻取阜阳。
可没想到的是,战斗从一开始就陷入胶着状态。
阜阳外围战结束后,中野按照计划于3月29日发起攻城,结果打了三天,也没能突入城中,攻城的各部军遭到敌人顽强的阻碍,加上徐州方向不断的有敌机飞来,不间断的投下炸弹,导致我军伤亡很大。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我军有些轻敌,因为阜阳外围战打的很顺利,敌人狼狈不堪,迅速撤入城中,可没想到,阜阳的敌人竟如此负隅顽抗,实在是超出预料之外。
刘邓首长也得到前线战报:
“守阜阳的是整编74师57旅。”
之前我们聊过,重建的整编74师57旅是以王耀武山东警备2旅为基础拉起的架子,旅长罗幸理是王耀武的心腹。
国民党军一贯有重建部队的习惯,但重建的部队基本上不复往昔荣光,只有二流水平,按理来说,整编74师战力不该如此强才对。
可事实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二王耀武整编74师,尽管也补充了其他各部队,可该师组成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老底子。
难道说孟良崮战役,竟没能全歼整编74师?
话不能这样说。
事实上,整编74师在孟良崮战役前,后方还有三个补充的教导团,这三个教导团是因为张灵甫在涟水、两淮之战中有所损失,蒋介石出于偏爱特地应他要求组建的。
对这三个教导团,张灵甫也格外上心,在整编74师原本老兵剩下不多的情况下(据整编74师老人回忆涟水、两淮之战结束后,该师老兵损失比例超60%),仍然抽调了不少军官士兵补充进去,以期这三个团能尽快形成战斗力。
一直到孟良崮战役,这三个教导团仍然在,并构成重建的整编74师的架子。
另外还有个关键点,就是孟良崮战役后,整编74师俘虏两万余人后来都被华野各纵队补充,但这批人深受反动思想熏陶,短时间内难有改观,甚至在后来岁月里,还有不少逃离解放军回归国民党阵营的人。
一纵、四纵因为补充了太多俘虏兵,间接导致了鲁南作战失利。
据叶飞回忆:
“过去,一、四、六纵队的兵源补充,主要靠战争中而来的解放战士,最多时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八十的比例……”
不少分配到一纵、四纵的整编74师的“解放战士”,一看到我军作战困难,立马就会叛逃,甚至疯狂对我军战士开枪,不少一两千人的团,经此叛逃后,仅剩下七八百人。
士兵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军官。
孟良崮战役突围的整编74师军官有51旅副旅长王梦庚、151团长王奎昌、152团长谢恺棠、170团团长冯继异、172团长李仁俊。包括被俘后逃走的151团副团长王克己,后来都重新回到了整编74师。
加上王耀武不遗余力的支持,整编74师虽然没恢复巅峰战斗力,但至少也有70%。
更重要的是,师长邱维达也是可值得一提的人物。
从王耀武对其赏识不难看出,邱维达能力不输给王耀武,只是他的光芒被长期掩盖,张灵甫任师长时,他是下属整编51旅旅长,因参加中训团而未在一线,避免了被俘的命运。
邱维达早年经历很特殊,他是黄埔四期毕业(和张灵甫同期),1927年宁汉分裂,他在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后来被叶剑英带着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才脱离革命队伍。1928年经人介绍到山东,进入第1军第22师4团2营任连长,当时该营营长为王耀武。自此以后,邱维达就成了王耀武的心腹幕僚。
从骨子里来讲,邱维达其实不愿意参加内战,但颇有些身不由己的意味,当他还在庆幸自己没在孟良崮的时候,王耀武一道命令过来,邱维达又无奈的到临沂,出任重建的整编74师师长。按他的话来讲就是:
“绳索又套上了脖子。”
邱维达出任整编74师师长后,很快就重整了全师,形成一股不弱的力量,王耀武本来想把整编74师、83师整合成一个兵团,通归他下辖,但蒋介石却并不信任他,直接就把重建的整编74师拉走了,投入到大别山地区对刘邓的作战。
王耀武最后不但竹篮打水,自己力量也损耗了一部分。
三1948年1月,蒋介石强令整编74师投入作战,归第十四绥靖区下辖,邱维达无可奈何的率部出发,并亲率51旅、57旅进驻蒙城,58旅前出阜阳。
当时,国民党军已经意识到阜阳方向可能遭到我军进攻,强令张轸率三个整编师南下,但半道上即被我军吓阻,刘邓首长干脆决定直下阜阳。
战斗一开始非常顺利,整编58旅当时安排了173团三个营在阜阳东,本来应该撤回来,但中野十一纵动作很快,敌两个营基本全军覆没,只有173团团长蔡亚鄂带的那个营回来了一半。
当然,战斗中有个细节中野一开始就忽略了,就是173团一个营撤到阜阳东城外时,曾碰到了只有一个连放哨,毫无警觉的一纵20旅59团,因猝不及防,差点被冲散,好在副旅长事先警觉,敌人才没得逞。
可这次小小的失利,并没有让全军警觉。
罗幸理率领58旅守城,整个阜阳布防的十分紧密,而且火力密布,也因为掌握着制高点,我军一攻城,就面临敌人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而中野本身又很缺乏攻坚的重武器,往往只能依靠打土攻,将炸药送到城墙下爆破,很容易受到敌人火力攻击。
而阜阳城内又没有坚固的阵地,临时搭建起来的工事又很容易被敌人摧毁,根本在城内立不住脚, 只能撤出城外。
那时阜阳遭到攻击后,国民党当局除了严令张轸三个整编师继续南下外,还抽调了十余个精锐旅过来驰援,其中邱维达更是带着整编74师剩余两个旅猛冲过来。
鉴于敌众我寡,刘邓首长只好下令全军撤退。
阜阳一战得胜,是整编74师重建后的第一场胜利,后来被国民党当局吹嘘为“阜阳大捷”。
可噩梦还未结束。
之后豫东战役,邱维达又率领整编74师驰援开封,在宁陵县与中野十一纵遭遇,当时中野十一纵因地处皖北,归华野指挥,连续打了开封战役、睢杞战役已经十分疲惫,碰上装备精锐的整编74师,猝不及防下吃了大亏。
刘邓首长接报后,认为不能对整编74师等闲视之。
1948年,整编74师恢复74军番号,邱维达任军长,划归第五兵团邱清泉指挥。
淮海战役期间,在杜聿明建议下,邱清泉命令邱维达率整编74师绕行潘塘,袭击我军侧翼,本来此举堪称万无一失,但粟裕同样注意到这一点,派出苏北兵团袭徐州机场,双方在潘塘不期而遇。
当时,粟裕酝酿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计划诱邱清泉、李弥兵团进攻,等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后,顺势包歼,下令激战的华野2纵后撤,邱清泉出于畏惧没敢下令追击,反倒向徐州、南京吹嘘自己是“潘塘大捷”,让本已经沉寂达一年之久的74军又出了场风头。
随着战局推进,随着黄百韬,黄维兵团全军覆没,杜聿明集团被华野包围在陈官庄,一场激战下来,74军彻底全军覆没,邱维达本人也被我军活捉。
有意思的是,邱维达虽然是在战场上被俘,但有文章称他是主动放下武器,因此事后并没有被当做战犯对待。
事实上,就连我军也注意到了一个情况,邱维达一直以来都是消极避战,或许这与他本心厌恶内战有着很大关系,之前驰援黄百韬兵团,邱维达就意识到,邱清泉是拿他们给第五军当挡箭牌,74军整个上下虽然战力强大,却无战心。
邱维达被俘后,并没有被限制人身自由,而是可以随意走动,邱维达还到许世友兵团部、聂凤智军部住过一段时间,与我军诸多将领关系都很融洽。他还到了山东益都县,在华东军区解放军官团还见了老上司王耀武一面。
当时,邱维达说起自己主动放下武器投降的经历,还惹得老王一阵唏嘘:
“老邱比我聪明多了,早该这么做了。”
考虑到邱维达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粟裕十分重视,特意将他送到华东军政大学当教员。
1950年,刘伯承在南京筹备军事学院,想起来老对手邱维达,特意把他调到了学院任教员。
邱维达一开始还感到惴惴不安,但后来有一件小事,却让他很动容。
在南京军事学院期间,他碰上了原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尽管对方当时还兼任着副院长的职务,但同时作为学员,每次见邱维达,必口称老师。
据张震将军回忆,1955年授衔后,出现了学校学员比教员军衔高的情况,按照规定军衔低者需要向军衔搞者敬礼,但将军随后规定,在学院期间,凡学员见老师,必须主动敬礼,无论军衔高低。
邱维达动容之余,也只好拿出自己全部精力,尽可能的为国为民多做一点事。
伯承、粟裕,好样的!
從建後施中誠又出任軍任。
华野中野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