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遗产。
苏联224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俄罗斯就继承了1707平方公里。根据1991年统计数据,苏联的2.86亿人口,也有1.47亿成为俄罗斯公民。更遑论,前苏军强大的武装力量、核武器库,80%以上都由俄罗斯接管。
从这个角度看,1707比2240,似乎只丢失了小部分疆土,损失比例约24%,但另外76%的辽阔版图,依旧在俄罗斯的手中。
然而,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却比苏联时代下降一大截。从软实力上讲,俄罗斯地位不可同苏联相比;从硬实力上讲,俄罗斯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在吃“苏联老本”,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不断挖掘苏联遗产的“考古科研”。
而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讲。
俄罗斯的失地虽然不算多,但却都是“精华”众所周知,苏联版图广袤,地理环境也相对多样化。其中,北冰洋沿岸属于寒带;辽阔的西伯利亚属于亚寒带;俄欧地区属于比较寒冷的温带。综合来看,俄罗斯地域基本上都很寒冷。
综合来看,俄罗斯只有南方干草原带-顿河流域-伏尔加河下游-北高加索山麓平原,算是相对温暖的地带。
而非俄罗斯的部分,例如乌克兰、南高加索、中亚,恰恰都是相对温暖的“宝地”。这些地方温和且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农业发展。
例如,克里米亚是苏联公认的“阳光海滩”,南高加索可以种植茶叶、柑橘等亚热带作物,中亚则可以种植棉花、瓜果和冬小麦。
尤其是乌克兰,拥有全苏联最为肥沃深厚的黑土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苏联的粮仓。供应全苏联83%的糖、86%的通心粉、55%的食用油、25%的肉制品、21%的奶制品和20%的面粉。
失去这些加盟国的物资支持,俄罗斯实力自然是大大下降了。
除却农业以外,工业上的损失,则是更为沉重的打击。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向来是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规模巨大的煤钢、机械、化学工业。解体前,乌克兰钢材产量占全苏的33%、化学设备占30%、农业机械占25%、核电能占40%。
更为重要的是,乌克兰还拥有大量的苏联军事工业和研究所,例如大名鼎鼎的安东诺夫设计局、莫罗佐夫机械设计局、马达西奇联合体、黑海造船厂等。可以想象,失去这些了,原苏联完整的工业链条都被破坏了。
诚然,俄罗斯本身工业基础雄厚,然“壮汉也顶不住大放血”,失去友邻加盟国的物资支持,对俄罗斯而言终究是巨大打击。
苏联时代的紧密联系,在其解体后中断其实,苏联解体的“阵痛”,几乎蔓延至所有的前加盟国。因为苏联时代依靠高度集权的计划指令调控经济,各加盟国都有相应的侧重分工。
譬如,波罗的海三国侧重生产电子设备、精密仪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提供机械、煤炭、钢铁;高加索三国供应亚热带作物、石油;中亚五国输送棉、生丝、羔羊皮,等等。
在苏联严密的计划指令下,各个链条严丝合缝,各种物资优化配置,才为苏联的强盛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是苏联轰然瓦解后,这一切都荡然无存。几乎所有的原加盟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滑坡。较为落后的塔吉克、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国,更是在矛盾激化下爆发了战乱。
“老大哥”俄罗斯的日子也不好过。90年代初,叶利钦先是胡搞“休克疗法”,导致寡头集团崛起、乱象迭出、国有资产被大批贱卖。1997年,俄罗斯人均产值暴跌至1000多美元,沦落到跟墨西哥同等水平。
军事上同理,原苏军组建的大军区、集团军群、武器装备库,都被各加盟国瓜分殆尽,原本的指挥协同体系被完全打乱。甚至各为其主,在战乱中兵戎相见。
因此,苏联解体,俄罗斯看似“只丢失小部分疆土”,但由于失去的多是精华地带,加之原本在苏联时代严密的联系被切断,综合实力自然是大大下降。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拥有光辉历史的国家,只有维持统一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实力。倘若分崩瓦解、各自离心,那么只会被削弱分化,甚至陷入更为贫穷和战乱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