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丨大白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江西万安发布了一则“定向生提拔”消息,一下子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三个中专毕业的“97后”定向生,还没几年工夫,竟然直接被提名为乡镇副职,坐上了体制的“快车道”。
这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直呼“看不懂”:如今985的毕业生还在跑外卖,怎么这几个年轻人凭借中专文凭就一跃成了领导干部?
这起事件的爆发,不只是因为几个年轻人的迅速晋升,而是背后牵扯到的公平问题。很多人觉得,“普通人寒窗苦读十几年,还不如一张中专文凭?”学历低反而成了“上位”优势?舆论的反应可以理解,毕竟现在连研究生、博士都在考公务员的路上“卷成麻花”,不少高学历人才哪怕通过笔试、面试,也未必能入编。这些年轻的中专生,凭什么能一步登天?
大家的质疑不无道理。想想那些年,在人才济济的考公大军里挤破头,多少人等着一个“编制”的机会,等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不如一个“定向生”的快车来得实际。
其实,定向生这个政策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初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为了缓解基层人才的缺乏,专门推行了定向招生、培养和就业的模式,希望能借此输送一批基础技术人才到基层去。也就是说,这本来是个实打实的“支援基层”的政策。
然而,政策一旦落地,实施起来却并非如理想般顺利。就像一件衣服,穿久了免不了会变形——这些年来,定向生政策在不少地方发生了偏离,甚至成了一些人快速进入体制的“捷径”。
这起事件也让人不禁反思,这些年轻干部的培养,真的还是为了满足基层需求吗?再回看万安的这三位定向生,他们目前都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倒是和“基层技术人才”的初衷有些背道而驰。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条通道,是否渐渐变成了让特定人群优先上位的“特权捷径”?
让网友最无法接受的是学历问题。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甚至“985”“211”毕业生都拼命挤进公职队伍。结果却发现,有些中专学历的人早早就通过定向生通道“捷足先登”。学历真的不重要了吗?还是说,学历只对普通人重要?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大家知道,基层工作要求的不仅仅是学历,更多的是对民生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公平的选拔机制让人质疑,如果选拔标准模糊、不透明,很多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拔环境。像这种“火箭提拔”,难道真的能服众吗?
回归到现实,其实大家不是在质疑政策本身,而是在质疑透明度。大家都希望选拔干部时能够做到公开、透明,明确选拔标准。尤其是这种定向生,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快速的晋升机会?是否经历了公平竞争?程序上是否有漏洞?这才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选拔机制应该让所有人一目了然,靠能力脱颖而出,而不是靠“背景”。尤其在当今社会,群众对选拔的公正性要求越来越高,要真正实现基层选拔的公开透明,才能让人信服。比如,在选拔过程里,可以多加一些考察环节,严格审核选拔标准,确保每一个提拔的干部都是民众认可的“实干派”。
这起事件背后还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学历和能力,到底哪个才是选拔的关键?在一些人看来,学历是进入体制的“敲门砖”,而能力才是立足的根本。其实基层工作要求的是真才实干,而不是纸上谈兵。也许有些高学历的人更有知识背景,但真正能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还得看个人的能力和担当。
特别是在基层工作,单纯的学历可能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许多问题需要接地气的思维和脚踏实地的解决方法。所以,选拔机制在考虑学历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实际能力的考察,确保选出的干部不仅“看起来好”,更要“干得好”。
这次事件引发的反思,让我们看到改进选拔机制的必要性。要让体制选拔更具公信力,不妨从机制上做些改进: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笔试、面试、实地考察的流程,同时确保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评估选拔过程,也能让民众更加信服。公平的选拔机制,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希望,这样的选拔才能服众。
最终,江西万安的“定向生”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政策初衷多么良好,如果失去了公平的底线,必然会引起反感。我们希望“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不仅是对高学历者的承诺,更是对所有为社会努力的人的保障。让选拔机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为社会注入更多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