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都是12万人马,为何中野敢围困黄维兵团?刘伯承算准了这三点

诗兰谈过去 2024-05-30 02:17:34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如何在兵力和火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合围国民党军的精锐黄维兵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称奇的军事壮举。

中国古代兵家圣典《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意思是说,兵力十倍于敌才能围歼敌军,五倍于敌才能直接进攻敌军,兵力相当时则要设法分散敌军。如果兵力相等才可与敌作战,兵力不如敌军时则要避免与之作战。

然而,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却在兵力基本相当,甚至火力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围歼了黄维兵团。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双方兵力和装备情况如下:

国民党军第2兵团,也称黄维兵团,包括第10军、14军、18军、85军和第4快速纵队,均为中央军部队。其中18军是陈诚“土木系”的起家部队,装备精良,尤其以第18军为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拥有嫡系中央军部队、美械、日械和国械混合装备。

黄维兵团总兵力约12万人,老兵较多,战斗力强。第4快速纵队为机械化部队,包括坦克、炮兵和摩托化步兵,具有极强的突击力和机动力。

中原野战军在挺进大别山后,经历了人员损失和装备消耗,充实程度较低。到淮海战役时,各纵队总兵力约12万人,与黄维兵团相当。装备方面,中野军队重武器损失严重,山炮43门、步兵炮4门、迫击炮207门,仅部分纵队和旅充实,而黄维兵团则在炮火上占有明显优势。

那么,黄维兵团又是如何被中野给包了饺子?

黄维兵团的挫败主要源于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黄维兵团虽然拥有大量车辆,但大部分都是轮式车辆,对道路的依赖性很强。然而,当时中国的公路状况十分糟糕,解放军针对黄维兵团适合摩托化行动的道路和桥梁进行了阻击和破坏,限制了其行进。

其次,解放军利用有利地形修建了多层次大纵深堡垒防线,形成了牢固的防御体系。同时,中野纵队的战场起义打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黄维立即抽调了四个主力师发起猛攻,但解放军成功封锁了防线,重创了后续部队,使黄维的突围行动受挫。

第三,黄维在指挥上表现出犹豫和优柔寡断。他缺乏军事指挥经验,更适合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在解放军的合围态势下,他的优柔寡断使得黄维兵团错失了转向进攻的良机,最终导致合围形势的形成和加剧。

黄维的失误使得黄维兵团最终放弃了突围计划,转为就地防御,这进一步加剧了围歼的可能性。黄维兵团的挫败不仅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在士气上受到了沉重打击。

尽管中原野战军(中野)最终在兵力和火力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包围了黄维兵团,但实力上的差距仍然明显,因此三次总攻都未能解决黄维兵团。刘伯承元帅在总攻击令中以罕见的严厉口吻下达命令:“各部队应不惜以最大牺牲保证完成任务……对于临阵动摇贻误战机分子,各兵团各纵队首长均有执行严格纪律之权,不得姑息!”这种严厉的措辞在他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中极为罕见,显示出战况的紧迫和严峻。

中野尽管竭尽全力,甚至创造了炸药包抛射筒、土工近迫作业等创新战术,但依然无法独立解决黄维兵团的问题。为了完成围歼任务,华东野战军(华野)派出参谋长陈士榘率领三纵、七纵、十一纵、十三纵、鲁中南纵队等五个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的一部分(主要是炮兵)前来支援。

华野的增援部队不仅兵力接近十万,还拥有强大的炮兵力量。普通部队如华野七纵,其所属火炮数量就超过了整个中野。特别是华野的专门炮兵部队特种兵纵队,大大增强了攻坚能力。最后,在华野的强力支援下,中野才能最终歼灭黄维兵团。

华野的支援不仅弥补了中野在火力和兵力上的不足,更显示了解放军在战略调度和部队协同作战上的高超能力。这一胜利,不仅标志着黄维兵团的覆灭,也进一步巩固了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的战略优势,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