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40年前收入过万,如今生活并不如意

江湖上的历史录 2024-08-02 22:06:39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人们总渴望一夜暴富。虽然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如今,“百万富翁”这个词似乎并不稀奇,尤其是在房价高企的城市,百万存款也许只够支付一套房子的首付。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万元户”曾是无数人的梦想。

所谓“万元户”,指的是年收入或存款超过一万元的家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万元户”被视为富裕的象征。当时,全国只有约百分之五的家庭能达到这个标准。要了解当时“万元户”的财富程度,我们需要先看看那个年代的物价:米价一毛四,肉价九毛五,逢年过节给亲戚两块钱的礼金,压岁钱一两毛就能让孩子们开心。对比这些价格,一万元的确是一笔巨款,足以让普通人一生衣食无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不断提升,“万元户”早已成为历史名词。然而,人们仍对这个称谓充满好奇。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新中国第一位万元户——黄新文的故事。他如何成为首位万元户?如今的生活又是怎样?

黄新文,广东中山人,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年,通过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和养猪等副业,年收入达1.07万元,纯收入约5900元。当时,国家倡导人们参加公社劳动,同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如养猪、种植甘蔗、饲养家禽。黄新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养了25头猪。

他有自己的一套养猪方法,猪长得比别人的好。短短半年,他的小猪就长到一百五十多斤。黄新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只是比别人更“舍得”。他会用一百斤好米换取更多碎米喂猪,一般人家舍不得用米喂猪,再加上他从食品站工作的弟弟那里得到的猪饲料配方,这两者结合,使得他的猪长得特别快。

黄新文卖了二十一头猪,共重三千六百多斤,一半卖给国家,一半拿到市场销售。扣除成本,光是卖猪就净赚一千七百多元。黄新文一家有三个劳动力,一年下来赚了两万一千多个工分,再加上他主动上交的粪肥,在公社的收入也有三千一百多元。此外,他家还种植龙眼树、荔枝树等瓜果,并养了一两百只鸡鸭,这些副业扣除成本后也赚了一千一百多元。

黄新文一家能走在时代前列,既有智慧又有勇气,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也付出了更多努力。他们合理安排劳动力和时间。黄新文家有八口人,三个劳动力早上五点多去公社劳动,劳动八小时后,回家帮忙打理副业。平时,黄新文的母亲和四个孩子一起打理家务。

成为万元户后,媒体对黄新文进行了报道,这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从此,黄新文除了每天劳动,还要应对四面八方前来请教的人。他非常大方地分享自己的致富经验,希望带领更多人共同富裕。他的养猪经验尤为引人注目。

富裕之后,黄新文一家建起了一百多平米的房子,买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甚至从香港购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然而,命运无常。有一次,黄新文帮村里人盖房,不幸从高处摔下,身体严重受伤,面对高昂的医药费,他家逐渐陷入困境。曾经富裕的家庭被高额的治疗费用拖垮,黄新文一家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黄新文用智慧和努力创造了财富,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对他的经历也感到遗憾。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每个人都应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因为生活的变数无常。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