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诗词如何?梁启超大为称赞,七绝4首风格清奇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1-05 21:50:41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

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由九江夜趋湖口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五老看人往复还,风涛百里两三湾。

石钟祗在竿灯末,传粥烟萝僧夜闲。

首句“五老看人往复还”:“五老”通常指的是庐山五老峰,这里以五老峰拟人化,赋予其观察人间往来的视角。“看人往复还”形容五老峰静静地注视着人们来来往往,既有地理上的实指(九江至湖口途中可见庐山),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旅途、世事变迁的感慨。

次句“风涛百里两三湾”:“风涛百里”描绘了夜行水上所遭遇的风浪,强调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两三湾”则具体指出了航程中的曲折多变,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写实,也隐喻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波折。

三句“石钟祗在竿灯末”:“石钟”指的是鄱阳湖口的石钟山,以其形似覆钟且击之有声而得名。“祗在竿灯末”中的“竿灯”可能是指夜行船上的灯火,或者是岸边指引航行的灯塔之光。这句诗表达了石钟山在夜色与灯火朦胧中的隐约可见,增添了一种神秘与幽远的氛围。

末句“传粥烟萝僧夜闲”:“传粥”指的是寺庙中僧侣夜间煮粥的情景,通常与佛教中的慈悲与清修生活相联系。“烟萝”形容山间云雾缭绕、植被茂密的景象,为“传粥”的场景增添了一份超脱世俗的静谧。“僧夜闲”则直接描绘了僧侣在夜晚的闲适与宁静,与诗人夜行途中的奔波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由九江夜趋湖口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旗鼓山城气益振,郁葱古翠散湖唇。

坡翁负却九华石,欲起当年李正臣。

首句“旗鼓山城气益振”:描述了山城在夜色中仿佛旗鼓齐鸣,气势愈发振奋的景象。这里的“旗鼓”可能象征着军队的士气高昂,也可能暗喻着山城的雄伟与活力。

次句“郁葱古翠散湖唇”:进一步描绘了湖边的景色。古木葱茏,绿意盎然,这些景色仿佛从湖边散开,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这里的“湖唇”指的是湖岸边,与“山城”形成对比,突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第三句“坡翁负却九华石”:引入了“坡翁”(可能指苏轼,因其号东坡居士)这一文化符号,并提到他背负着九华石。这里可能寓意着诗人对苏轼的敬仰,以及对其才情和品格的赞美。同时,“九华石”也可能象征着某种珍贵或独特的东西,被坡翁所珍视。

末句“欲起当年李正臣”:李正臣是唐代名将,这里可能借指某位英勇的人物或精神。诗人通过“欲起”二字,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时代、对于国家的某种期望或感慨。

渡湖望庐山口号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谁掷青天卧作湖,晴云袅袅镜中呼。

斥仙浪向匡君语,身是持杯项曼都。

首句“谁掷青天卧作湖”: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鄱阳湖的广阔与壮丽。诗人仿佛看到青天被谁掷下,化作了一片卧躺的湖泊,这种大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浩渺的湖水之前。“青天”与“湖”的对比,既突出了湖的广阔无垠,又赋予了它一种神秘而壮美的色彩。

次句“晴云袅袅镜中呼”: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湖上的景色。在晴朗的天空下,白云悠悠,仿佛是在湖面上轻轻飘荡,又像是从镜中呼出的仙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镜中呼”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湖面如镜,云影倒映其中的景象,还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第三句“斥仙浪向匡君语”:这句诗引入了神话传说的元素。斥仙,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或神怪;匡君,则可能是指庐山的山神或某个与庐山有关的历史人物。诗人想象斥仙在向匡君诉说着什么,这种跨界的对话,既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又让人对庐山产生了更多的遐想。

斥仙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涑水》中提到:“有项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东号曰斥仙。”即是汉时人项曼都(项宁都)好学仙道之事,后随仙人上天,居月亮之旁,仙人拿一杯流霞给他充饥,后又回到人间,人称为“斥仙”。

末句“身是持杯项曼都”:项曼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之一。这句诗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诗人将自己比作项曼都,手持酒杯,仿佛已经超脱尘世,与天地同游。这种自我比附的手法,既体现了诗人对仙家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某种超然态度。

渡湖望庐山口号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指点渊明家上京,墟烟犹带白鸥横。

颦眉别有醉眠处,万古孤篷浪打声。

首句“指点渊明家上京”:“渊明”通常指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以其田园诗和隐逸生活而闻名。“指点渊明家上京”可能意味着诗人在远望中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的家(或指其隐逸生活的象征)位于京城(或某种理想化的远方)的方向。这里的“上京”不一定实指具体的京城,而可能是一种象征或隐喻。这句诗通过提及陶渊明,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次句“墟烟犹带白鸥横”:“墟烟”指的是村落或废墟中升起的炊烟,这里可能象征着人间的烟火气或某种宁静的田园生活。“白鸥横”则描绘了白鸥在湖面上飞翔或栖息的景象,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和谐。这两句诗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田园世界。

第三句“颦眉别有醉眠处”:“颦眉”指的是皱眉或忧虑的表情,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愁绪或不满。“别有醉眠处”则意味着诗人有一个可以醉卧、忘却烦恼的地方,这既可能是实指某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逃避。这句诗通过“颦眉”与“醉眠处”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逃避。

末句“万古孤篷浪打声”:“万古”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与永恒,这里可能指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或某种永恒不变的困境。“孤篷”指的是孤独的小船或船篷,这里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漂泊。“浪打声”则描绘了波浪拍打小船的声音,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也象征着外界环境的冲击与挑战。这句诗通过“万古”与“孤篷浪打声”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漂泊的深刻感受,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抗争。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