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倪海厦先生讲黄芪的小视频,倪先生讲黄芪要长期应用。倪海厦的视频非常受欢迎,相信也有很多人看过该视频。
这类视频往往只是截取的一部分内容,所以难免会使人断章取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黄芪是一味知名度很高且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不但专业医生会经常使用,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黄芪进行食补或亚健康调理。
但黄芪是否适合长期应用呢?这还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没有一味药物是可以随意使用的,黄芪亦不例外。黄芪有其特殊的适应症,自然也有不对症应用的不良反应,而且更有使用方法、剂量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又怎能在不辩证的情况下便随意应用,或长期应用呢?
下面我引述三位中医名家关于黄芪的论述,希望能使我们对黄芪有更正确的认识。
邹润安《本经疏证》关于黄芪的五点论述。
邹润安的《本经疏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明清学者考据学的精神和成就。该书完全以《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为基础,对每味中药进行了抽丝剥茧、溯本求源般的分析。
一、黄芪,其味甘,其气微温,直入土中而行三焦,故能内部中气,能中行营气,能下行卫气。
二、阳不胜阴,非黄芪所能为力。
三、仲景《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即如汗出阳亡,似与黄芪之强卫固表相宜,亦终不及。
四、黄芪非止汗者,特能行营卫中气。营卫中气行,邪气遂无异干,则汗自止耳。
五、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夫脉浮为病在营卫,既以桂枝汤和营卫矣,又加黄芪者何?
盖桂枝能逐营卫中邪,不能益营卫中气;能通营卫之流,不能浚营卫之源。
缪希雍关于黄芪的七点使用禁忌。
缪希雍是明末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医大家,其所著的《本草经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本草著作。
缪希雍认为应用黄芪应注意以下七点:
1、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
2、能助气,气实者勿用;
3、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
4、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
5、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
6、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
7、痘疮血分热盛者,禁用。
黄煌关于黄芪主治、黄芪证、使用量的论述。
黄煌是当代经方大家,以对经方的痴心坚守、独特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的宣传和
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黄煌先生认为: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
A、黄芪证的汗出,程度比较重,常常衣被尽湿气,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进餐时出汗甚多,以上半身为显著。
B、黄芪证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水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水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
黄芪证与桂枝证都有汗出,但黄芪证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而桂枝证是汗出而不肿且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
黄煌先生药物体质的研究方法对于更好的了解药物,更好的应用药物非常有启发性,经过其研究和实践,其认为黄芪体质主要以下特征:
1、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黯,都缺乏光泽。
2、肌肉松软,水肿貌,目无精彩;
3、舌质淡胖,舌质润;
4、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5、易于水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皮肤黄黯,易于感染或溃疡;
6、多能食、贪食,但依然无力。
黄芪不适于哪些人群?
面白形瘦,肌肉坚紧、平时咽喉易于红肿疼痛、大便秘结者,黄芪慎用,尤其不可大剂量使用,使用不当,可有腹胀气、不欲食等不良反应。
黄煌先生关于黄芪用量的研究结论:
仲景使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水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
黄煌先生建议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进行适当变化:如治疗水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到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希望通过以上三位中医名家对黄芪的论述,我们可以对黄芪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当然,几乎每位医家都有对黄芪的独特认识,以上三位名家的论述也未必大而全,黄芪虽然被应用了几千年,但应该还有很多功能用途还尚未被挖掘,这也正是中医中药的魅力所在吧。
张锡纯善用黄芪配知母,🈶黄芪之利而无其弊。试过诚是也。
本着无病不用药 那怕是宝健药 平常主食物就是最好的营养 养生 吃东西也应适当 不要太的程度 物极必反
所有的药,如果不对症,就是有“毒”,古人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毒”不单指化学上的毒性,还指功能上的“毒”性,比如文章说的黄芪,拿去实验室化验没任何毒性,但不对症的人吃了就如有毒似的。
那么问题来了,伤寒论究竟用不用黄芪?
“3、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胃肠有积滞者,配伍理气消积健脾药,黄芪可以用,个人体会?
黄芪基本没用 补气 没人参 党参好 即不能养脾又不能安神 要想有力气 吃饱饭 [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