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进考场》——抗战老兵童年回忆录

文赋看趣 2024-10-25 04:54:48

前言:

这是我爷在1961年5月15日写的回忆录,文中记载了清末定州市“考棚”的样式以及家里祖上考秀才的经过,并且指明了隔壁村十五岁的人就能“入学”考取功名,而祖上无钱送礼多年未中秀长的经过与感慨。

《祖父进考场》

在定县(后人注:今天的定州),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内部像个旧式戏院,北头有一个二尺来高的台子。台前可容4人席地而坐,这就是定州有名的“考棚”。这个并不雅观的房子,曾消磨了多少有志者的青春。把多少人的志向消磨在里边,从而减少了麻烦,李世民对这个东西曾称作“謦”,他说:“天下英雄,今入吾謦中矣!”

“考棚”是州官选拔“秀才”的地方,听说是三年考一次,考上后政府给一顶带铜顶子的帽,算作是有了“功名”,可以在官场中混,可以当吃香的教师,上堂可以不跪,进而可以到省里考举人,因面,秀才是进入官场的的最初一步。不由此阶梯也可作官,但那就不是孔门的“正道”了。人们争此正道有的终生求之。我的祖父就是这样一个牺牲品。

我的祖父学名侯凤楼,自小家贫,读不起书,二十来岁上开始自学,但主要在农?,不知何时,他觉得自己有了文化,读书不少了,于是到定县(定州)去应试,落第了。他不甘心,过三年又去。听说?考是三榜,他一榜二榜有名,满怀信信,但到第三榜,名字没有了。他又失望、又不服,过三年又去了,结果和前次完全样,第三榜上无名。

时间无声地,三年三年的过去了,祖父由青年变壮年,由壮年变子孙满堂,鬓发斑白,但他还想那“功名”,还去应试,年老的,年轻的,一批一批的落第了,或者考取了,总之,不来了,独有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还是照常来。

有一次,祖父看第二榜,没有自己的名字,很纳闷,怎么连第二榜都上不了呢?没有办法,只好看看人家的名字,作为消遣。看到涤泽县,自己的名字居然在这里出现。当局,说是写错了,考官如此昏庸,那里能指定他们看出老人多年的特长,祖父又落第了,他到死没有考上秀才,也不骨弄明白一条道理:他不能“入学”,不在于文章上没有功夫,他的八股文是有功夫的,而在于他是个农民,没有钱,晓林许多人十五岁“入学”,他们难道懂的东西多吗?但他们都有数十倾出租地。我是从书上懂得这个道理的,这书是晚清的小说,如“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等,儒林外史对我也有帮助,可惜,祖父没有见过前二者,也可能没有看过“儒林外史”,我相信,他如果看了这三本书,就不会老去找技脸了。

祖父的境况和梁颢差不多(梁颢(963年-1004年),字太素,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大臣。),我小的时候学过三字经,那里就有:“:若梁灏,⼋⼗⼆,对⼤廷,魁多⼠。”是引人入謦的,后来有人把它改成戏,那情况就不同了,成了级剂旧社会的一个横断面,不过,梁老的结果是入磬了,祖父却欲入而不得,饮恨黄泉。

呜呼,不知急流勇退,岂有不吃亏之理。夫能在急流中勇退,除勇以外,也须当机立断,不能当机立断也是不行的。

后人记:

祖上确实是考过“秀才”,家族里一直就有祖上是不是秀才的争论,有人坚定的相信祖上就是秀才,可通过爷爷1961年的回忆录来看,考是考了,只是一直没中罢了。

考上没考上吧,所有的一切只是那个年代人们的一个追求,正如现在人们考大学一样,考上考不上都要活下去……若得闲,细数人间英豪不计其数,但具往矣,尘归尘土归土消散在历史的烟雨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