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北伐,谁才是太平军主攻方向

聊聊历史 2024-10-27 11:09:14

1853年3月,太平军相继拿下南京、镇江、扬州,构筑三角防线。接着,太平军分两路出击:北伐、西征,与清朝全面交战,逐鹿天下。

那么,北伐、西征,谁才是重头戏,谁才是主攻方向?应该分阶段看,前期北伐绝对是主力,是主要突击方向。征则是后来居上,成为太平天国军事活动重点。

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天国的处境并不好,能实际且完全控制的城池一座也没有。南京、镇江、扬州都处在江北大营、江南大营的包围之中,太平军只能居住在城内,连城郊都管不了,更别说其他郡县。

为了打破困境,得到粮食、物资,支撑太平天国运转,杨秀清决定北伐、西征,全面出击。前期作战,北伐是重头戏,这点从将士的配置可以看出来。

北伐军队数量不多,只要2万人,但阵容十分豪华。北伐将领,几乎是清一色的两广老兄弟;士兵主要两湖老兵,战斗力强悍,意志也坚定。

2万人是什么概念?数量很少吗?答案是否定。金田起义,包括家属在内,太平军也才是2万人。进入湖南之后,由于蓑衣渡之战惨败,战斗士兵5千,伤到了元气。

湖南扩充军队,从天地会、矿工招募士兵,得到五六万人,太平军恢复元气。北上洞庭湖、武昌,又收编一帮渔民,组建水师,太平军才能顺利抵达南京,在江南立足。

也就是说,定都南京之后,算得上是精锐的太平军也才五六万。南京、镇江、扬州处在清军包围之中,都需要分兵防守,故而北伐出动2万人就是极限。

将领层面,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都非常强悍,是西王萧朝贵麾下悍将。金田起义以来,充当前锋大将的是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破武昌、克南京,夺扬州、镇江,都是这几个人带兵。

太平军北伐,无论是主帅还是士兵,都是一流存在。此时的太平天国,除了罗大纲之外,军事能力方面没有谁比得上林凤祥、李开芳,包括石达开。

北伐阵容豪华,精锐云集,杨秀清可谓是下了血本。同一时期的西征,又是什么情况呢?与北伐就不是一个档次,无论是士兵构成,还是主帅人选,都属于低配。

林凤祥、李开芳出征一个月后,杨秀清派兵西征。此次西征,主要目标是夺取两湖的粮食,把物资运回南京,解决都城的粮食危机。

太平天国推行“圣库制度”,一切生活开支由圣库负责,谁都不能私藏东西。城内的手工业、商业不复存在,商人、手工业者都被编入“各营”,从事相应的劳动。

明清时期,南京、镇江、扬州经济发达,商贸往来频繁,如同人间天堂。由于推广圣库制度,城市贸易没有了,整座城池就是一座军营,与中世纪西欧的城堡类似。

西征兵马不多,才一万余人,精锐数千而已,其余都是招募。主帅胡以晃、赖汉英,前锋大将曾天养,又是什么水平呢?

胡以晃、曾天养军事能力确实强,但西征之前战斗经验并不错,远不如林凤祥、李开芳这些将领能打。金田起义以来,指挥太平军厮杀,胡以晃、曾天养戏份不多。

赖汉英更差,他是洪秀全的大舅子,专门来镀金。赖汉英不行,水平有限,在南昌城下受挫。石祥祯增援后,瞧不起赖汉英,经常跟他吵架,不服从指挥。

可以说,西征初期,无论是士兵还是主帅,西征都无法跟北伐相比。如果能调换位置,林凤祥、李开芳拿下江西、安徽、两湖问题不大;胡以晃、赖汉英的西征军北伐,也许连河南都出不了。

赖汉英攻打南昌失败,杨秀清继续派兵增援,韦俊、石祥祯等“国宗”上阵,林启荣、黄文金参战。韦俊、石祥祯能打仗,韦俊是最厉害的“国宗”,石祥祯绰号铁公鸡,林启容号称张巡,黄文金猛如虎。

韦俊、石祥祯、林启荣、黄文金的军事能力强,但西征之前也没经验,属于后起之秀,而不是“宿将”。即便算上后期努力,除了韦俊,也没人比得上林凤祥、李开芳这位猛人。

西征是低配,北伐才是顶配,太平天国的精锐在北伐战场。林凤祥、李开芳孤军深入,从天津城下撤退到静海、独流、阜城、连镇、高唐,杨秀清连续派两批援军北上也以失败告终。

北伐打不开局面,西征则风生水起,加上湘军崛起,杨秀清才舍得把精锐投入西征战场。1854年2月,为了救援北伐,杨秀清不惜抽调西征部队,让曾立昌去救援林凤祥。曾立昌、秦日纲相继战败,杨秀清无暇顾及北伐,西征成了主场。

太平天国西征,逆势而上,取代北伐成为主场,也取得很大成果。但是,杨秀清三分使用兵力,同时开辟几个战场,又极力限制韦昌辉、石达开等诸侯,导致西征后劲不足,尤其是湘军崛起后,更是连续遭受失败,直到石达开督师湖口,才扳回一局。

3 阅读:189
评论列表
  • 2024-11-05 15:36

    在武汉出发的时候,如果不向东而是向西北攻克西安,结果会不会成功推翻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