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区的猛烈反扑

讯讯传递 2024-08-10 12:00:53

01

南京现状:老城资源密集,新城区有点瓶颈

南京现状之一:老城区资源密集,辐射收益和开发有限,同时新城区发展遇瓶颈。

南京总人口、城市面积在国内城市中不靠前。如今,“规模”因素严重制约了南京的进一步发展。

以规模指标,总人口南京进不了前20;以GDP,南京位居国内第10;金融机构存款国内第8,但以人均GDP,地均GDP,人均金融存款等指标,南京仅次于一线城市,一般排名国内第5左右。

但人均指标排名高,不能太乐观,因为存在风险——同等城市中,规模指标是城市体量和潜力的体现,更有可持续性,反应实际产业竞争力与吸引力。

如果做不到一定规模,就很难诞生服务业巨头或市场经济下的民营大公司。因为若本土市场提供的营收不足,很难有优势与其他更大规模城市的同类公司竞争。

因此,做大南京,是一个很现实的发展路径。总的来说,主城做精做优化,新城区做增量。

不然,新城区发展不顺,南京就很难超越出目前的城市格局与产业瓶颈。

南京新城区如何破局?如何激发新城区价值?产业经济的腹地,厚度如何提升呢?

02

南京老城的堵塞问题

朋友写过一篇《气滞不畅,南京主城能否活血化瘀》,重点提到南京主城区医院、高校的“孤岛问题”,建议内外部打通交通的尝试性思路。

▲提供一种“打通”思路(来自“大南京生活圈”)

当然,这是一种思路,实际上较难落地。像主城区的各大医院、各大高校,几乎不可能内部切开,与外部勾连疏通,从而解决交通不畅的问题。

但思路也可以有所借鉴,就是继续优化老城道路,更灵活处理交通。比如南京这种典型的市区小路,时不时就堵,影响交通。

但解决的根本问题,活血化瘀关键还是在老城-新城的发展上。

南京有11个区,但人口密度、资源分布是极不均衡的。

这是工作日的南京热力地图。主要人口集中在老城区,从这张图里还能看出不少端倪,比如江北新区与主城仅一江之隔,很近,但总人口还不算多,潜力很大。

这从7普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到南京城密度的4个梯度:

1)最密集的区:鼓楼区,秦淮区

2)次密集的区:玄武、建邺

3)较密集的区:雨花台区,栖霞区

4)较稀疏的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

▲ 各区人口密度及变化(来自南京金刀客)

江宁相对特殊,因为江宁腹地辽阔,人口近200万,但内部分布不均衡。南站、百家湖、东山老城等板块人口多,其他区域主要在中心点。

再看老城,鼓楼区、秦淮区的人口密度,是全国所有城市城区中的第一梯队,与一线城市很多区相似。红彤彤一片,体现出“人口浓度”之高。

南京主城不仅人口密度高,而且资源极丰富。

山水城林+历史人文+自然山湖,拥有最强“南京”特质的资源都在主城。

数十所高校在主城,尤其鼓楼。医院集中在鼓楼、秦淮、玄武一带。而中小学教育,又是鼓楼为首,以小学和中学而论,从民间受追捧的“拉力琅芳银金南北游”,9个中的6所都位于鼓楼区。至于人文历史景点,主城更是密密麻麻,紫金山、玄武湖、夫子庙无不在主城也在地铁沿线,非常便捷。因此,南京主城是一个绝佳的“好逛好游”地方。

再以商业集中度而言,一个新街口商圈,就几乎是南京其他商圈的营收总和。南京最中心的地段+地铁1号线2号线(附近3号线)+全国而言都是最密集的商业体,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新街口”,且周边街巷商业都被带动起来,不断推陈出新。

仅首店数量而言,新街口商圈是遥遥领先。

新街口的超然地位,其实有利有弊,优势在于南京的长板足够长,形成“单极点”,怎么发展都对,但弊端在于不容易在市区形成其他大型商圈,其他商业体都面临着新街口商圈的竞争。

因此,南京主城遥遥领先,资源集中度非常高,尤其是老百姓最相关的教育、医疗、商业这3大领域,以及辐射度最强的“文商旅”资源,几乎全部位于主城。

很多年以来,南京存在这样的来回潮汐现象:

1)年轻人到南京,首先置业江宁、江北等,“主城疏散”;

2)结婚生子,买房到鼓楼秦淮玄武,或养老回主城,“高净值人群回流”。

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南京主城区“教育+医疗”优势突出,“商业+文商旅”优势也非常突出,这4个领域几乎决定了老百姓的居住选择。

南京主城一枝独秀,现在开发商普遍愿意拿主城地块,相对出让容易——因为主城决定了“现实的供需关系”,人口密度大,只要做好产品和品牌,就不愁没客源。

商业也是如此,越来越青睐南京主城,风险较低。

同样,南京房价虽然这些年跌得厉害,即便河西、江北这种CBD和新兴板块,跌幅也很大,甚至达到50%之多。

与之对比,南京老城+新房/次新房,房价却非常坚挺,甚至房价上升。

在这种“主城复兴”下,南京发展新城区就不利了。

03

新城区最后一公里的居住场景,不太好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从玄武湖到百家湖,从紫金山到老山,这是南京做大城市规模(城区、人口),培育市场经济的不二路径。

那么,新城区发展就是重中之重。

不是说不发展老城,而是老城做更新与优化,成为文化、政务、文旅和其他资源中心,但人口适当转移一部分到新城区,一方面解决主城交通、居住密集问题,另一方面,对新城区的增长极也有积极意义。

这两三年,南京主城的优势在加强,很多街区从之前脏乱差逐渐到高级烟火气,居民楼与沿街商铺“搭”在一起。时尚,精致,吸引了全国年轻人过来打卡、休闲、消费。

又好逛又有意思,老城高流量带来的商业收益高于南京新城区。

而南京定位最高、发展最好的新城区河西南呢?

南京最高端房产定位的河西区域,恰恰没有沿街商铺,成为南京城少有的“生活特别不方便的地方”,以至于开发商都不敢称自己位于河西南——更多说自己是河西区域。

整个区域,干净,宽敞,无人,空空如也。随便买个东西,都需要开车。

而更远一点的河西南沿街商铺,就过于“接地气”了。

修脚很实用,大碗皮肚面也实用,螃蟹批发、洋河、今世缘、垃圾站等都实用,但也是“城乡结合部”既视感,反而与上述的南京老城精致化形成鲜明对比。

南京老城:商铺越来越新、精致、时尚南京新城:商铺脏乱差,破旧,低端

说到底,即便南京发展最好的河西南,“窄马路、密路网”规划,造成沿街商铺普遍成为社区配套。开发商把商铺卖出去,后续大概率是“接地气”的低端定位。

每个小区配套大同小异,这就形成一个又一个“自给自足的孤岛”。

很多商铺的收益很低,租金也走低,必然带来一系列后果,定位就更低了,也就更不可能“边逛边体验”。

说到底,每个小区标配的小超市、小水果摊、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和安庆混沌等,也就果腹。

南京发展比较差的新城区板块房价1万多2万多,南京最贵的新城区板块二手房3万多4万多。

从沿街商铺的配套来看,南京豪宅区和南京安置房区几乎是一致的,甚至很多安置房区域的沿街商铺品牌和丰富程度比豪宅区更高端。

渐渐的,南京新城区没有形成烟火气美好、精致时尚、高品质的人居社区,相反,都走的“低端化”路线。

到了夜晚,垃圾横飞,污水四溅,和三四线城市的沿街商铺也差不多。

所以,即便房价较高区域的居住氛围,怎么让人联想到一点“美好”?

这与七八年前,南京发展新城区时所作的“愿景生活”与规划形成了尴尬对比。也就是说,大的区域板块,比如河西南,确实城市界面很干净、很漂亮,但问题就在“沿街商铺”。

新城区开发商把商铺卖出去后,最后一公里的场景就注定了“低端化”倾向。

南京老城堵,大商业+小商业都很美好,吸引人气;京新城区不堵,大商业尚可,但小商业很糟,只是社区配套。

所以,老城区步行、骑行,都很舒服自在;而新城区,更适合开车,反正路边也没得逛。

这还是微观层面。

宏观上,南京新城区更多体现为“产业打底”,比如河西有金融、新兴科技和总部经济特色,比如新玄武有文旅、科技、跨境电商等内容,麒麟是科研定位。

除了建邺人气尚可,居住密度较高,其他新城区总体而言,实际人气和自住率比较低。

尤其这两年,老百姓对南京新城区发展充满疑虑,总是疑惑地铁什么时候能通?商业什么时候能落地开业?学校、医院什么时候建好?

在种种质疑怀疑中,大家更愿意回归“南京老城”,这种越发保守的普遍心态,并不有利于南京的城市发展。

这也造成了南京新城区的土地不容易卖掉。

即便走“低密“路线,开发商也还是各种疑虑不敢拿地,对新城区的发展信心不足。

04

发展新城区,突破南京“规模”瓶颈

事实上,真正解决老城拥堵的办法,并非肢解各个单位(实际不可能实施),比如把南京大学校内一条路剖开变成市政道路,不仅是南大人,也是南京人所不愿意的。而是把南京主城区一部分核心资源真正的迁移一部分到新城区。

比如南京4大绝对优势领域中,文旅+商业,这个不用迁,本身主城就是南京城的精髓。

而教育+医疗,这是社会公共部门,理应惠及更多市民。最应该合理流动,当然,南京新城区也做了很多教育集团化、医疗医院集团化的措施,但分校、分院目前来看,发展是低于预期的。

实际上,大家会看实际师资、实际医生,到底过来了多少。而不是只是“挂个名头”。

现在,名校分校对区域板块的刺激非常有限,甚至为0。

七八年前,是很有用的,因为大家还是会有期待、憧憬和希望;而七八年后的现在,大家终于发现,其实很多分校“不是亲生的”,最后,在失望之余,只能用脚投票,还是回归南京主城、回归鼓楼。

医院意义也非常大,老百姓是很认的,但南京这么多新城区新区域,有多少分院的发展和主城一样?

事实就是,老百姓看病还是去人民医院鼓楼医院第一医院军区总院等。

因此,真正的“拉力琅芳银金南北游”和“29中汇文树人钟英”等核心资源,如果不到南京新城区(哪怕一部分),继续在老城——那南京新城区要想获得南京人、新南京人的认可是很难的。

那新城区怎么发展呢?

河西南的高净值群体本身是非常出色的,有很强的高品质生活意愿,购买力也强大,但因为教育、医疗和“最后一公里商业配套”与主城存在差距,导致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把河西南视为“能安心居住的地方”。

这么多年下来,尤其这两三年,身边很多朋友、熟人选择用脚投票,离开河西南,离开新城区,回归到河西中和南京主城。

所谓“南京主城复兴”,本质是保守的思潮,对南京的城市发展非常不利。

这点,南京妇幼的布局就非常好,真正做到“一院两区”,一个在大家都熟知的新街口附近,一个即将在丁家庄(城北)。这一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让优质的公共资源惠及多数人。虽然丁家庄所在的城北区域,安置房和普通刚需房小区较多,但依然可以享有顶级的妇幼资源。

当然,众所周知,让主城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能真正搬到(或一部分真正的)到新城区,其他很多城市都是这么做的。

长三角的苏州园区/狮山,比如合肥滨湖区/政务区,比如杭州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这些城市的新城区发展水平、城市界面、人口承载、资源密度、产业等都明显超过了主城区,这就是增长极的“增量”。

比如在苏州,园区发展为“城市标杆”,无论产业、商业、教育、地产、医疗等都在全市遥遥领先;杭州的钱江新城也是全方位领先,土地非常值钱——房价也很高(高不代表就一定好,但至少说明大家都普遍认可)。

而南京,客观而言,最好最丰富的依然全在老城区。即便开个面条店,很多小老板也愿意开在主城,人流人气完全秒杀南京任何新城区。

而新城区办公的企业、新城区的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恰恰是很多很多的“分校”“分院”变成和主城一样优质的存在,这样的话,大家对南京的发展才有信心。

毕竟,现在已经过了“靠几个名校头衔就能糊弄人”的阶段了。

南京新城区的发展,既需要产业,也需要留住人、吸引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需要大商业体和MALL,也需要最后一公里的烟火气商业,让人愿意走一走,逛一逛。不能让南京新城区新发展区域沦为“过渡区域”。

如今,南京土拍,整个2024年上半年才100亿出头,仅是杭州的5分之一。这种资金选择,是开发商的“用脚投票”。

要想打破这个局面,营商环境、城市发展政策等固然重要,但也要把“南京新城区”的牌子打好,竖立标杆和样板,让老百姓真正认同新城区而不是“抛弃”。

新城区是增量,是潜在发展区域,是未来的城市高度,是广阔腹地,南京一定要做好。

抛砖引玉,欢迎交流。

文章来源:阳光城市论坛,侵权必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