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善华老师是我多年的良师益友,今日我拿出他赠予我的那幅珍贵书法长卷。这幅长卷宽360厘米,高35厘米,书写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古风其三》与《北风行》。
曹善华老师的书法兼具古人的风骨和现代的灵动,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跃然纸上。在《古风其三》中,他描绘秦王扫六合的场景,展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每一个笔画都述说着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而在《北风行》中,他生动地表现北风怒号、雪花纷飞的景象,每一个字都带着北风的凛冽与雪花的寒冷,让人感受到凄美而苍凉的气氛。
曹善华老师在书法创作中注重技巧的运用,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他通过书法将李白的诗意完美呈现,让人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这段时间我一直忙于整理《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著作。在编写内容中需要认真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词汇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情况下,来解读曹善华老师的这幅书法长卷中书法艺术的价值。
艺术创造中,表现自然及其内在的人性,始终是一个核心且广泛的议题,而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正是以自然作为其创作的源泉。品读曹善华老师的书法长卷,试图以《中国书法批评史》中的理论为指导,对其书法艺术进行评价。
曹善华老师的这幅行书作品,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在解读其作品时,我不禁想起了《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对于物象呈现与缺失的探讨。曹老师的书法作品中,无论是点画的运用,还是字形的布局,都透露出对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表现。他的书法仿佛“夏云奇峰”“壁拆之路”,既有自然之神韵,又避免了表面的模仿与矫揉造作。
同时,曹善华老师的作品也体现了对“入神”境界的追求。他的书法不仅形似神似,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气质正是《中国书法批评史》中所强调的,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曹善华老师的行书作品还展现了奇特之美和超越法则的艺术精神。他的笔触如同奔蛇入座,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这种艺术精神正是中国传统书法所倡导的,以自然为师,超越法则,追求无限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曹善华老师的书法长卷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视的艺术珍品。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与精髓,更在《中国书法批评史》的理论指导下,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解读与评价其艺术价值的视角与方法。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曹善华老师的书法艺术将继续在书法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每次欣赏这幅长卷,都仿佛在与曹善华老师进行一场对话交流。他的书法,不仅是对李白诗意的完美诠释,更是他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深刻表达。这份深厚的情谊与对书法的热爱,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这幅长卷不仅是我与曹善华老师友谊的见证,更是他书法艺术的一次精彩展现。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曹善华老师的书法艺术,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之间的这份深厚的情谊。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
作品释文如下:
《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鳍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把手机横屏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