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和尚石涛:少年出家为僧,老年还俗娶妻,晚年入道做真我

幻翠聊文化 2024-09-25 06:12:05

国画大师张大千,早年的时候,喜欢苦瓜和尚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他不停地模仿学习。

后来,他用石涛的笔法去画山水树石,用八大山人的笔法去画荷花松竹,画得以假乱真。

那时候,著名画家黄宾虹,非常推崇石涛的艺术成就,年少气盛的张大千说:

石涛的画我也能画。

看着年纪轻轻的张大千,黄宾虹不以为然地说:

“年轻人,你太狂了。”

张大千没有为自己辩解,回家去就开始画,几天后,黄宾虹在市面上,花了很少的钱,就买到一幅画,他兴冲冲地对朋友说,买到了石涛真迹。

张大千一看,偷偷地笑了,因为这是他画的。

后来,张大千竟然靠模仿石涛的画,声名大振,获得了成功,他自己也成了见过和收藏石涛作品最多的人。

由此可见,石涛的魅力之大。

著名的画家齐白石说:

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齐白石的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今天讲的故事,就是石涛,石涛一生经历坎坷,他是大明王族后裔,本应身世显赫,可是大明覆灭,他这个王室子弟,被迫流亡,四处逃难,年纪轻轻被迫遁入空门避难,苦难从命运里抬起头,充满了他的人生。

然而石涛,却从这充满苦难的生命,昂扬起灵魂,一步跨入艺术的殿堂,在艺术中求得安宁,获得救赎。

生命充满苦难,艺术便从苦难里抬起头来,欲要让人走进生命的更深处,去好好看看命运的样子。

01

大明末年,世道混乱,朝廷昏聩无能,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

持续了数百年的大明王朝,摇摇欲坠。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祯自缢于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至此,大明王朝土崩瓦解,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各地藩王称王称霸,但都没有太大的气候。

1650年初冬,一场大雪掩盖了许多东西,明藩王靖江王府,城门紧闭,清八旗兵直逼桂林,靖江王府危在旦夕。

靖江王朱亨歅对左右说:

大明江山,气数已尽。

彼时,年仅几岁的朱若极,从此之后,不再是王室公子,而是作为大明后裔四处逃难。

大难将至,朱若极在从小陪伴的仆从的带领下,逃出了王府。

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逃去哪里呢?

王府的一位老人告诉他:

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吧,你与佛有缘,就去湘山寺避难吧。

原来,朱若极是在寺庙里出生的,从小就被寄养在寺庙,后来才被接回王府。

于是,几岁的朱若极,在比自己年长10岁的仆从的照料下,扮成小僧,逃到了湘山寺,成了寺庙里一个小沙弥。

从此,他就是石涛,而那位带着他一起逃跑的仆人,就是喝涛。

很多年后,石涛这个名字将比他王室子弟的名字更加显眼。

他隐姓埋名,只想安稳度过此生。

此时,王室子弟的身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他不得不小心隐藏,深怕被人知道。

他与师兄们一起劈柴、挑水、煮饭、种菜。

国破家亡,他成了真正的漂泊者,生命的苦难,从此降下,然而,苦难,就是为了去让人看到生命的昂扬。

可惜,并非人人都能领受这份恩典。

大部分人被苦难一击,就怨声载道,从此不敢抬头。

02

上天从一个人身上拿走一些东西,大概就是想让人明白,没有这些东西,你更容易看到生命的真谛。

一日,法师正在给弟子讲经,石涛也学着师兄们的样子,盘腿而坐,认真聆听,听到法师讲清净,他不懂,就悄悄问旁边的师兄问涛:

何谓清净?

师兄解释说:

这是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即所谓正心。

石涛若有所悟。

他每天听法师讲经,也听周围的人讲湘山寺的故事,听到那些和尚面圣,并引以为荣的故事,他感慨说:

俗气,俗气。

在法师的主持下,剃度出家后,石涛对师父说:

佛说人的一张脸,两眉便是草字头,眼鼻合成一个十字,嘴是一张口,人脸合成一个‘苦’字。

我命若苦瓜,便斗胆自称苦瓜和尚吧。

此后,他专心修行,有一天,突然明白:

佛自我生,佛自心生,心静则佛。

这一明悟,使得石涛仿佛真正摆脱了往日枷锁,心境豁然开朗,就连走路都轻松了很多。

一日,石涛听见有人读书,听得津津有味,浑然忘我。

连师父来到身边都浑然不觉。

见他如此认真,师父说:

听书,不如多读书。

从此,石涛爱书如命,一见古书就爱不释手的收藏起来,收藏得越来越多。

师兄喝涛见了说:

你只知藏书,却不读书,收藏有何用?

石涛小脸一红,恭敬地说:

请师兄指教。

在喝涛的指点下,石涛开始读书,埋头苦干。

他不仅读书,而且还热爱书法,正楷、行书、隶书、草书、篆书,他都临摹。

在诸多书家里,石涛最喜欢的,还是颜真卿。

饱览群书,临摹古体,艺术渐渐让石涛的内心充满阳光,艺术,让他重新获得了一次生命。

人生只有一次,但艺术会让我们多活几次。

03

苦瓜和尚石涛,开始读书,开始写字。

他崇拜古代的那些圣贤,有一次,他偶然得到了蒋冕的《湘皋集》,打开一看,竟然有一幅蒋冕的画像。

他看得如痴如醉。

师兄见了,引导说:

既然如此崇拜,何不学画,自己画一张。

在师兄的引导下,石涛又开始学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日子越来越充实,艺术不仅让他获得了新生,更让他的灵魂更加饱满。

那时候,湘山寺所藏书画不少,很多名家高作都在其中,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唐伯虎、米襄阳等风格各异的山水作品琳琅满目。

石涛一有空闲,就扎进藏经阁,一笔一画开始描摹。

每到会意处,欣然忘食,不觉手舞足蹈。

有一次,王夫之来湘山寺礼佛,看见石涛的临摹作品,王夫之赞叹不已。

后来,得知是小和尚石涛所临摹,更是惊为天才。

此时的石涛,才14岁,无师自通,一切都是自己摸索而来。

他赞叹说:

若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他问石涛,为何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领悟,石涛说:

修行在心不是身,主在修而不在为;佛自我生,佛自心生。小僧领悟为画从我生,画从心生,佛与画贯然一理。

王夫之问:

佛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石涛说:

心静。

王夫之又问:

绘画的最高境界呢?

石涛说:

“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可是王夫之告诉石涛:

如果老夫会画的话,老夫就会画天地之正气,画山水之铮骨,画天地之神,画山水之魂!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此前,石涛只是临摹,画前人之所画,虽然画得像,却终究少了许多。

惊醒过来的梦中人石涛,拜倒在王夫之面前。

两人从此成了忘年交。

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人未生之前,与天地同源,生来之后,就处处受到限制,唯有走出了某些限制,才能看到一个更大的天地。

04

除了在寺庙修行画画,石涛也跟着师父四处游历。

有一次,他在游历途中看到一株兰花,华而不艳。

石涛一看,就喜欢上了这空谷幽兰。

喜欢,就开始画,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开始画眼前的兰花。

临走之时,他还采了一株兰花,带回去种在寺庙里,以便随时可以画。

他画着画着,就画出名了,很多来寺里拜佛的人,都会求一张石涛的兰花图,拿回去辟邪。

数十年后,石涛说:

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

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石涛也许会在寺庙里当一个好好的画师,成为一名稍有名气的画家。

然而,命运不甘石涛只是一个画家,他要石涛成为一个大师,成为一代宗师。

清廷得知石涛就在湘山寺,想要将石涛处死,石涛不得不连夜逃走,

临走之前,石涛在湘山寺飞来峰上,花了一幅兰花。

离开后,石涛开始了他数十年的漂泊生涯。

一个人走出去,是为了走进自己,是为了真正去认识自己,去看到自己内心的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读了,路行了,真正活出来,才是真正的学到了。

四处漂泊的石涛,和师兄一起到处游览,两人没钱了,师兄愁眉苦脸,石涛却不以为意,觉得是小题大做。

他当场画了几幅画,第二天拿到街上一卖,钱就有了。

然而,遇见一个受苦的女孩,他当场就将钱给了女孩,从此结下一段不世情缘。

这个女子,就是李秋枫。

遇见李秋枫之后,石涛化身护花使者,陪着李秋枫一起回老家武昌,在武昌待了几年,两人相互爱慕着。

可惜,缘分不到。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多年之后,他们会重新相见,延续曾经这段未了之情。

05

护送李秋枫回武昌,石涛寄居在宝通寺,学经念佛。

又和当地一些文人雅客谈诗论画,一起游山玩水,短短数月,便将武昌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都游览了一遍。

石涛更是如鱼得水,无拘无束,寄情山水书画。

每月初一、十五,李秋枫就以礼佛为借口,前去探望石涛。

到底是继续当个和尚?还是还俗去成家立业?

石涛心中纠结万分,他的身份又是如此敏感,一旦身份暴露,将带来灭顶之灾。

还没等他做出选择,命运就帮他做出了选择,石涛因得罪权贵,锒铛入狱。

出狱后,石涛决定,斩断情丝,远离武昌。

他的画心,越来越明确,他要找的东西,也越来越清晰。

他去了庐山。

见了天地自然造化的美,他的画,也越来越好。

他去游览杭州西湖,纵览山水之美。

游览完山水,又和那些优秀的文人相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千万人。

见多了,他突然明白:

天地博大,人生渺小。

天地永恒,人生短暂。

在天地面前,个人的得失荣辱,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天地的大美,将石涛的内心洗涤得干干净净。

06

人生,总是慢慢成为自己的。

谁要想走得太快,他非摔倒不可。

石涛一直走,山水在他心中,渐渐成了型,他的笔,越来越自然,他的画,越来越美。

他走到黄山,拿着笔就开始画。

为了黄山美景,他三次登上黄山,终于明白,自己要登山临水,做一个为天地万物传神写照的大画匠。

他也终于明白,他要师法自然,去向大自然学习。

三次游览黄山,石涛好像脱胎换骨,他一下来,当地著名的文人就请他前去做客,要欣赏他的画作。

他笔下的黄山:

画山,山苍茫;画云,云朦胧;画树,树深远。

朋友们一看,直接赞叹说:

诗坛奇才,画坛圣手。

他为自己画了一幅《种松图小像》,大家围在一起看,直接被震撼了。

石涛在宣城旅居了十五年,创作了数百幅画。

1680年,石涛大病一场,卧床不起。

年过四十的石涛,只觉得大半辈子已经过完了,仍然在孑然一身苦苦求索,还想着要出人头地。

可是人生啊,再怎么样,也终归一死。

他年幼便遁入空门,可是直到现在,内心也不曾真正空过。

病了大半年,石涛觉得自己这次好不了了,可是师兄喝涛这时却来了。

师兄的到来,绝望的石涛得救了。

他人活过来了,可是他的心,仿佛死了一样,他没了之前的朝气。

但艺术拯救了他,朋友们和他谈论诗画,石涛的心,再次活了过来,他和朋友们一起吟诗作画,枯寂的心,再次饱满起来。

生命充满着苦难,但艺术从灵魂里抬起头,意图让你看到阳光和恩典。

07

石涛渐渐老了,清廷的统治,也渐渐稳固了。

康熙南巡,看见一幅黄山图,就问身边的人,此画出自何人之手?

得知是石涛所画,就召见石涛。

见了石涛,康熙求教绘画之道:

笔墨之道,要旨何在?

石涛说: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格变化。

一个是天下共主,一个是方外僧人,两人谈论绘画,聊了很久。

康熙问:

石涛上人可否为朕当场作画?

石涛展开笔墨,沉思片刻,就全神贯注,笔走龙蛇,不多功夫,就画了两幅画卷,一幅画黄山,一幅画梅花。

康熙观后,当场写下,高山仰止几个大字。

石涛得皇帝召见,一时间名动金陵,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而石涛,也似乎感受到了命运的召唤,决定用自己手中的笔,去画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后来,清廷大员邀请石涛去京都发展。

石涛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收拾行李,打点行装,去了京都。

他本以为,到了京都,不仅可以结识当代名流,还有机会阅览更多的名家之作。

石涛开始了他北漂生涯,希冀着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到了京都,石涛才发现,他一个画僧,在这权贵云集的京都,根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些达官贵人,根本就从骨子里瞧不起他,他们只是将他当成御用文人,用来取乐。

石涛终于明白了,这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他毅然掉头,离开京城,南归故里,潜心诗画。

有些事情,总要看过,才能真正明白。

有些时候,总要去经历过,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明白了,于是他回来做自己,跟自己的灵魂在一起,所谓世俗啊,根本就无关紧要。

什么成功啊,名利啊,一旦违背了自己的灵魂,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08

北漂之后,石涛已经五十多岁了。

年过半百,人生已经过了大半了。

他想起相依为命的师兄,多年未见,不知师兄可好?

归去吧。

归去来兮,田园江湖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

石涛走了。

对京城再无留恋,对世俗名利再无留恋。

从今往后,他只走自己的路。

他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师兄,然而,兄弟相逢,不过数月,喝涛就一病不起。

石涛悉心照顾,帮师兄洗澡,一勺一勺喂师兄吃东西,端屎倒尿。

石涛亲力亲为,直到喝涛圆寂。

师兄的离世,给了石涛重重一击,他开始借酒浇愁,腰间常常挂个酒壶,整日半醉半醒。

或醉卧山林,或独坐禅房,壶不离手,酒不离口。

这样的日子,过了许久。

有一次,石涛喝醉了,竟然跌入猎人的陷阱里,好巧不巧的,李秋枫像他的英雄一样,救了他。

故人相见,得知李秋枫这么多年,一直在找石涛。

石涛感动了,他决定,还俗了。

他要娶了李秋枫。

为了李秋枫,石涛决定,好好画画,他要用一支笔,去维护一家人的生活。

艺术曾经拯救了他的灵魂,现在,艺术还要拯救他的生活。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石涛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取名“大涤堂”。

所谓大涤,取自《道德经》: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从此,石涛要将自己弄得干干净净,涤尽一切杂念,恍如新生,顺应自然。

他出佛入道,不再当和尚,反而成了一名道士。

大涤堂位于扬州城东门外的小秦淮河东岸,院内果竹成行,花卉叠石点缀,曲径通幽。

住进大涤堂之后,石涛给自己办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礼。

彼时,石涛五十多岁,李秋枫也头发花白。

前来祝贺的人见了,纷纷感叹:

石涛上人才奇、画奇、人更奇,果然与众不同!

也有朋友说:

此举惊世骇俗。

此后,石涛安居大涤堂,写诗作画。

在画画上,石涛早已不拘泥于他人的风格,而是贯彻我自用我法。

到后来,石涛更进一步,达到了““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

09

苦瓜和尚石涛,和八大山人,是亲戚。

石涛一直很仰慕八大山人的画,八大山人和石涛一样,都是明朝皇室后裔,大明灭亡后,也落发为僧。

两人的生活轨迹,惊人地相似。

然而,早年的他们,从未谋面,直到两人画名渐渐大了,才有机会见到。

1694年,石涛在为一幅画的提拔中,充分肯定了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

但两人并未建交。

直到两年后,八大山人才书《桃花源记》一段寄到扬州,请石涛补图。

这就是两人交往的开始。

此后,两人互相赠送诗画,以为唱和。

1697年,又传闻说八大山人离世,石涛悲痛不已。

可是没多久,他就得知八大山人还活着,装死只是为了避免一些麻烦。

大涤堂落成后,石涛收到八大山人的贺礼,巨幅的《大涤草堂图》。

石涛非常高兴,因为这位八大山人,不仅是他的知己,更是他的亲人。

晚年的石涛,住在大涤堂,写诗作画,还写出了自己的绘画专著,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

1700年,石涛已经年过六十。

他回想起自己的前半生,为了逃生,隐姓埋名大半辈子,辗转流离,浪迹天涯。

而今,大半截都入土了,还要继续苟且偷安地活着吗?

不,他决定要还自己真面目,堂堂正正地活着。

他隐隐约约觉得,来日无多,有些事情,再不做就没机会啦。

于是,他请朋友给自己作传。

他将自己的身世全都告诉朋友,由朋友写下来。

1707年,石涛再次变得孤零零一个人,妻子李秋枫,已经因病去世。

为了生活,他不停地画画。

他翻看旧作。

这一年,石涛也走完了他的一生。

石涛走后几年,“扬州八怪”横空出世,崛起于扬州画坛。

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石涛的继承者。

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

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也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

生命充满苦难,可他却活出了精彩的一生,灵魂经过苦难的洗礼,反而变得更加昂扬挺立。

10

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接受各种考验,就不得不接受苦难的洗礼。

这些苦难,不仅仅是物质贫乏之苦,更有心灵磨难之苦。

比起物质贫乏之苦,心灵的苦难更加深重,也更加折磨人,但心灵的苦难能折磨的,就是心灵丰富敏感的人。

这些高贵的心灵,看到了生命本身的痛,于是,他们努力去寻求答案,这个时候,艺术就有了希望。

古往今来,无数大作家大艺术家,都是因为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疼痛,转而向艺术寻求救赎。

人生不幸运?

其实,在这世间,哪来的幸运的人生呢?

每个人都是在缝缝补补,企图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更好一点,然而,大家又都是第一次经历人生,谁也不知道怎样是好的。

唯一的标准,应该是是否贴近自己的灵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绽放生命。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