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肖玉璧贪3000被判死刑,想求情活命,毛主席却提起黄克功

睿哲说历史文化 2024-12-06 05:00:50

被毛主席亲自探望过两次的战斗英雄,最后竟因贪污3000多块钱被判了死刑。

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日子有多难?物资紧缺到连毛主席都只能穿打补丁的衣服。可就在这种情况下,肖玉璧,一个曾经九死一生的红军英雄,居然顶风作案,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甚至还私卖边区粮食给敌人。他被抓获,法院判了死刑。可肖玉璧不服,他觉得自己立过大功,毛主席不会让他死。结果呢?毛主席说了句:黄克功案你还记得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功臣心态膨胀,要求“高人一等”

肖玉璧年轻时是个拼命三郎,战场上不要命,伤口多得像地图。这些功劳让他觉得自己在革命队伍里有绝对的话语权。组织安排他当税务分局局长,他却觉得“这个芝麻官配不上我”。这就是典型的“功臣心态”。他把个人功绩看得比组织纪律还重要,甚至觉得国家和组织欠他的。可问题是,革命是集体事业,谁都不能因为立了功就凌驾于纪律之上。肖玉璧显然没搞明白这个道理。

原因二:环境诱惑大,个人意志不坚定

陕甘宁边区当时物资稀缺,干部们的津贴少得可怜。可偏偏这个时候,肖玉璧遇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他的老朋友,一个倒卖物资的商人,带着钱来找他“合作”。一开始,他还犹豫,但最后那100块大洋让他迈出了第一步。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甚至把边区粮食卖给国民党军队。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内心的贪婪战胜了革命意志。功臣不等于圣人,但肖玉璧显然没守住底线。

原因三:对“反腐决心”严重误判

肖玉璧最大的“失策”,就是低估了边区政府和毛主席反腐的决心。他觉得自己有功,毛主席曾经把自己的牛奶省下来给他喝,现在再求个人情,毛主席肯定会网开一面。这种想法,完全是侥幸心理作祟。可问题是,毛主席早就表态了:贪污腐败必须严惩,尤其是在这种物资极度匮乏的非常时期。黄克功案就是最好的例子:毛主席当年都没保住黄克功,又怎么可能为肖玉璧开这个口子?

总的肖玉璧从英雄到阶下囚,这条路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他的功劳确实大,但功劳不能成为犯罪的护身符。毛主席最终支持法院的判决,不只是为了严惩肖玉璧个人,更是为了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这一刀,斩得干净利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