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想强渡这条河,遭傅作义部队火力封锁,一批批地被打死在河中

葫芦娃史书 2024-11-20 03:12:35

日军想强渡这条河,遭傅作义部队火力封锁,一批批地被打死在河中

1943年春天,一条平日里波澜不惊的河流,见证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日军为了营救被围困的五原守军,不惜代价要强渡这条河。然而,他们没想到,每一次尝试渡河,都会遭到中国军队致命的打击。河水逐渐被染红,日军的尸体一具接着一具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日军如此不计伤亡也要强渡这条河?他们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阻击?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战术布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

一、乌加河的战略地位

世人都知道长城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却鲜有人知在内蒙古还有一条名叫乌加河的水系,在抗战时期曾让日军吃尽了苦头。这条河流虽然不算宽阔,但因其地势特殊,河岸陡峭,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1943年初,日军侵占五原后,立即在乌加河上修建了一座木质桥梁。这座桥不同于普通的过路桥,而是一座能够通行坦克、军用卡车的军事桥梁。日军的工程部队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座桥梁建成。为了保护这座桥梁的安全,日军还特意在桥北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碉堡,配备了重机枪和观测设备。

当时的五原,是日军在绥远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从地图上看,五原位于包头以西,控制着通往宁夏的重要通道。日军在这里屯兵千余人,储备了大量军需物资。而乌加河桥,就是连接五原与后方补给线的咽喉要道。

1943年3月,傅作义将军准备对五原发起总攻。在研究作战地图时,傅作义特别注意到了这座乌加河桥。他对参谋长说:"这座桥就像是日军的生命线,如果能够切断它,五原的日军就会成为孤军。"

当时正值春季解冻,乌加河水位逐渐上涨。傅作义派出侦察兵,发现日军每天都要派出一个小队在桥上巡逻,昼夜不停。更重要的是,每天都有大量运送补给的日军车队要经过这座桥。

傅作义军队中有一位老兵,曾经是这一带的猎人。他告诉指挥部,乌加河的河床很特别,表面看起来平静,但河底暗流涌动。如果破坏了桥梁,日军想要临时架设浮桥会非常困难,因为河床不稳固,桥墩很容易被冲垮。

这些情报让傅作义更加确定了乌加河桥的重要性。他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不仅要炸毁乌加河桥,还要利用这条河流阻击日军的援军。

在五原战役打响前,傅作义曾对手下将领说过一句话:"占领一座城池不难,难的是守住它。日军在五原的守军不足为惧,真正要担心的是他们的增援部队。只要我们能控制住乌加河这道天然屏障,就等于掐住了日军的咽喉。"

二、傅作义的统筹部署

在五原战役开始前,傅作义召集了一次特殊的军事会议。这次会议除了军事指挥官外,还有当地的水利专家和各县县长参加。傅作义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战术构想:利用当地的水利系统,构建一道天然的防线。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决水断援。傅作义派出参谋人员与当地水利专家一起实地勘察,对整个五原地区的水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发现,这里有着复杂的灌溉渠系,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不仅可以阻挡日军的援军,还能为春耕蓄水。

在水利专家的配合下,傅作义的参谋们绘制了一份详细的水系地图。他们选定了多个关键点,准备在战役开始时同时决堤放水。其中最重要的是乌拉壕地区,这里的地形较为低洼,一旦放水,就能形成一片沼泽地带。

为了确保这个计划的顺利实施,傅作义特别组建了一支水利工程队。这支队伍由当地的水利工人和农民组成,他们对当地的水系了如指掌。傅作义给他们配备了工兵部队作为保护,并要求他们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在决定放水的具体位置时,傅作义提出了两个标准:一是要能有效阻挡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二是放水后不能对农田造成严重损害。根据这个要求,参谋们选定了多个决堤点,并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

同时,傅作义还安排了通信联络方案。他在各个重要水道附近都部署了观察哨,一旦发现日军调动,立即通过预先架设的电话线路报告指挥部。为了防止通信中断,他还派出了骑兵担任通信员,确保命令能够及时传达。

在军事部署上,傅作义采取了分层设防的策略。第一道防线由新六旅负责,他们的任务是阻击从包头方向来的日军援军。第二道防线则由董其武的第一○一师把守,重点防守乌加河一线。

傅作义特别注意协调各部队之间的配合。他要求新六旅在遭遇日军时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求全部歼灭敌人,而是要把敌人引导到预定的被淹区域。同时,他还在关键地段部署了炮兵,准备对日军的渡河行动进行火力封锁。

为了确保这个计划万无一失,傅作义还在战前派出了多支侦察小组,摸清了日军可能使用的所有道路。这些侦察兵带回了详细的地形信息,包括每条道路的宽度、路况,以及附近是否有制高点可以设置火力点。

这个包含了军事打击和水利工程的综合作战计划,在当时的抗日战争中是很少见的。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特点和水利设施,将常规的军事行动与非常规的战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三、阻击日军的惨烈战斗

1943年3月15日凌晨,傅作义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行动。清晨五点,工兵部队成功炸毁了乌加河大桥。爆炸声惊动了日军的哨兵,但为时已晚。大桥的主体结构已经完全损毁,木质桥面被炸得四分五裂,漂浮在河面上。

日军接到消息后立即派出一个工兵中队前往抢修。然而,中国军队早已在河岸两侧的高地上布置了火力点。当日军工兵试图靠近河边时,立即遭到了猛烈的射击。经过半小时的交火,日军工兵中队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同一时间,水利工程队开始执行决堤计划。他们首先在乌拉壕附近的堤坝上打开了三个缺口,河水立即涌入低洼地带。随后,他们又相继在其他预定地点进行决堤。到上午八点时,整个作战区域的地形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就在中国军队布置防线的时候,日军的援军也开始行动。3月15日上午九点,一支由步兵第六十三联队为主的日军增援部队从包头出发,向五原方向挺进。这支部队配备了十余辆坦克和装甲车,企图用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快速突破防线。

新六旅按照预定计划,采取了游击战术。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不断对日军的纵队发起侧击,迫使日军减缓行军速度。同时,中国军队还在道路上布设了大量地雷,进一步延缓了日军的推进速度。

到下午两点,日军终于抵达了乌加河。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片汪洋。原本可以通行的道路已经被淹没,周围的地面也变得松软泥泞。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完全失去了作用,有几辆陷入泥潭动弹不得。

面对这种情况,日军指挥官决定强行渡河。他们征用了当地的渔船,并用随车携带的器材搭建简易浮桥。第一批日军士兵登上渔船时,中国军队的炮火突然袭来。早已瞄准的炮兵立即开火,将渔船击沉。日军不得不放弃这次渡河尝试。

但日军并未就此罢休。到傍晚时分,他们集中了更多的兵力,准备第二次渡河。这一次,他们首先用重机枪和迫击炮对岸进行火力压制,试图压制中国军队的火力点。随后,大约两百名日军士兵开始渡河。

这次渡河行动显得更加组织有序。日军用绳索连接渔船,形成一条简易的渡河线。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河水已经被放得很深,而且暗流湍急。当第一批渔船到达河中央时,突然被急流冲散。中国军队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开火。混乱中,大部分日军士兵落水,被湍急的河水冲走。

到夜幕降临时,日军在这条河上已经损失了近三百人。河面上漂浮着破损的渔船和日军士兵的尸体。这次惨痛的失败使日军意识到,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强渡乌加河是极其困难的。

四、日军的持续进攻与惨重损失

3月16日清晨,日军援军指挥部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一夜的准备,他们决定改变战术。这一次,他们调来了专业的工兵部队,准备在乌加河上架设军用浮桥。同时,他们还从后方调来了更多的重型火炮,准备用密集的炮火压制中国军队的防守阵地。

上午八点,日军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首先是一轮猛烈的炮击,持续了整整半小时。炮火覆盖了河岸对面的所有可能存在的防守阵地。随后,日军工兵开始架设浮桥。他们使用了预制的钢制浮桥部件,这些部件是专门为快速架桥设计的。

然而,他们很快就遇到了困难。由于前一天的决堤行动,河水水位持续上涨,水流速度也比平常快得多。工兵们试图将浮桥固定在河床上,但河底松软的淤泥让这项工作变得异常困难。第一节浮桥刚刚固定,就被湍急的水流冲歪了。

就在日军工兵忙于调整浮桥位置时,中国军队的迫击炮突然开火了。这些炮兵阵地被巧妙地隐藏在河岸的凹处,躲过了日军之前的炮击。密集的炮弹准确地落在浮桥工地上,当场炸死炸伤了十几名日军工兵。

下午两点,日军再次调整战术。这一次,他们决定在多个地点同时架桥,希望分散中国军队的火力。他们选择了三个渡河点,分别相距约五百米。每个渡河点都配备了一个工兵小队和掩护的步兵。

在最北边的渡河点,日军工兵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成功地架设了约二十米长的浮桥。但就在这时,中国军队派出了一支敢死队。这支队伍趁着日军炮火间隙,悄悄靠近了河岸。他们携带着装满汽油的罐子,在天黑前将这些罐子投入河中,然后用照明弹点燃。顷刻间,河面上燃起了大火,日军好不容易架设的浮桥被烧毁了。

到了夜间,日军又尝试了一次秘密渡河。他们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时刻,派出了一支精锐的特攻队。这支部队装备了橡皮艇,准备偷偷渡过河去建立一个桥头堡。但中国军队早有准备,在河岸上布置了大量的照明弹。当日军的橡皮艇刚到河中央,照明弹就照亮了整个河面。随后,机枪火力立即覆盖了整个区域。

这一天的战斗中,日军在三个渡河点总共投入了近千人,但始终未能在河对岸站稳脚跟。他们损失了大量的架桥器材,还搭上了不少精锐士兵的生命。到3月16日深夜,乌加河的水面上仍然漂浮着日军的尸体和被炸毁的浮桥残骸。这次惨重的失败使日军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的渡河计划。

五、战役的最终胜利

3月17日,连续两天的渡河失败让日军指挥部陷入了困境。这天早晨,他们接到了包头方面的增援部队已经启程的消息。这支增援部队包括了一个重炮大队和一个工兵大队,他们携带了更多的架桥设备和弹药补给。

然而,中国军队的侦察兵发现了日军增援部队的动向。傅作义立即下令在增援部队必经的道路上实施新的决堤行动。当日下午,水利工程队在与乌加河相连的支流上打开了新的缺口,使得通往前线的道路完全被水淹没。

3月18日上午,日军增援部队在距离前线约十公里处被迫停下。他们的重型装备无法通过被水淹没的地区,只能改道绕行。这个绕行路线要多走将近四十公里,而且道路条件更差。当天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更加剧了日军的困境。泥泞的道路让运输车辆寸步难行。

与此同时,在乌加河前线,中国军队开始对日军发起反击。新六旅派出了多支小分队,利用地形优势,不断骚扰日军的阵地。这些小分队每次行动都携带少量炸药,专门破坏日军修建的临时工事和储存的架桥器材。

3月19日,日军试图通过空中补给来维持前线部队的战斗力。他们调来了几架运输机,准备为前线空投补给。但中国军队早已在周边的高地上布置了防空火力。当日军运输机降低高度准备投放物资时,立即遭到了猛烈的射击。其中一架运输机被击中后,带着浓烟坠毁在河边。

到了3月20日,日军前线部队的弹药和食品补给已经接近枯竭。而增援部队仍在泥泞的道路上缓慢前进。这一天,中国军队趁着夜色,对日军的阵地发起了一次突袭。突袭部队成功摧毁了日军最后一批架桥器材,并炸毁了他们的几个弹药库。

3月21日清晨,日军开始撤退。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大量无法带走的重型装备。撤退过程中,中国军队的骑兵部队对他们展开了追击。在这场追击战中,日军又损失了大量人员和装备。

经过为期一周的激战,五原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完胜而告终。日军不仅没能突破乌加河防线,还在多次强渡行动中损失惨重。据后来统计,日军在这次战役中共损失了一千五百多人,其中包括两名联队长和多名军官。此外,他们还损失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包括坦克、装甲车、大炮和架桥器材等。

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军事指挥与地理优势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巧妙利用水利系统,中国军队成功地限制了日军的机动能力,并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战役结束后,乌加河沿线的防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成为了晋绥地区重要的军事屏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