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了!欧盟“去风险”计划遭滑铁卢:26国集体冷眼旁观

高能世界 2024-08-12 19:32:52

最近,欧盟内部可不是很太平。一边是美国咄咄逼人的贸易保护主义,一边是中方日益崛起的经济实力,夹在中间的欧盟,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为了摆脱这种尴尬处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祭出了所谓的“奇招”,那就是去风险化,说白了就是要减少对中方的经济依赖。

可问题是这步棋走得究竟是对是错?答案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前不久,冯德莱恩兴冲冲地拉上27个欧盟成员国开会,打算在所谓的“经济安全战略”上达成共识。结果呢?26个国家直接来了个冷眼旁观,只有那个一贯喜欢充当“抗中急先锋”的立陶宛,孤零零地举起了赞成的手。

这场会议的结果可以说让冯德莱恩很是尴尬,也让欧盟的“去风险”计划,还没正式开始,就遭遇了当头一棒。

为什么欧盟成员国对“去风险”如此抵触?说到底还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损人不利己的可笑计划。

欧盟的“去风险”战略,完全是照搬美国的“剧本”,其目的恐怕不是保护自身的经济安全,而是为了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

众所周知,美国近年来一直将我们视为“头号敌人”,为了遏制我们的发展,美国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对我们进行无理的贸易打压、科技打压,还不断拉上盟友试图在经济上对我们进行孤立。

而欧盟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自然也不难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可惜与美国不同的是,中欧之间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中方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欧盟许多企业的重要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如果盲目跟随美国,对中方采取“去风险”措施,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将在所难免。毕竟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太能独善其身,盲目搞“脱钩”,恐怕只会让欧盟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除此之外欧盟的“去风险”战略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欧盟想要“去风险”,说白了就是要摆脱对中方的依赖寻找替代方案。但问题是,在当今经济格局下,中方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欧盟的许多产品和技术对中方的依赖程度都不低,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的供应商,谈何容易?

更何况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国家很难在短期内替代的。所以说欧盟想要在“去风险”的同时,寻求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重要的一点是欧盟的“去风险”战略,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利益和市场需求,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欧盟强行要求企业“去风险”,减少与中方的合作,这是不是对市场经济的粗鲁干预呢?

“去风险”的做法不仅会损害欧盟本土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会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伤敌八百,自损三千。

再者,欧盟的“去风险”战略,也暴露出其内部的虚伪和双重标准。

欧盟一边口口声声要“去风险”,减少对中方的依赖,另一边却在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合作,甚至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也要配合美国的战略意图。

拿电动汽车领域来说,欧盟为了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不惜损害自身汽车工业的利益,对中方的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结果呢?美国转头就给了自己电动汽车企业巨额补贴,还将欧盟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

这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行为,让欧盟成员国大体看清了美国的真面目,也让欧盟内部对“去风险”战略产生了不小质疑。

更讽刺的是就在欧盟积极推动“去风险”战略的同时,中方却在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在丝绸之路倡议的推动下,我们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经济多极化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的“去风险”战略与其说是为了减少对中方的依赖,不如说是为了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而这种战略最终大概率损害欧盟自身的利益,让欧盟在国际上变得更加孤立无援。

所以说欧盟的“去风险”战略,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毕竟多极化格局的大背景下,合作共赢才是符合多方利益诉求的正途。一味地搞对抗和孤立,结果就是造成双输或者多输的局面,得不偿失。

欧盟与其执着于“去风险”的幻想一味地跟随美国,不如放下偏见拿出诚意,推动中欧平等互利的合作,这或许才更符合欧盟的利益。但如果欧盟继续执迷不悟,那扔出去的回旋镖终将飞回来伤到自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