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外卷吧!中国汽车出海,摸着日本30年过河,保住亿万人的饭碗

蓝白侃楼市 2023-12-15 20:16:01

大家好,我是蓝白。

车企正在围攻懂车帝。

事情缘起,是懂车帝做了个冬测。

去年也有冬测,今年也有夏测,偏偏这次搞出事情了。

在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达成率排行榜中,问界M7增程版,以31.6%的续航达成率,排倒数第一;

吉利、长城的多款车型,续航达成率都不到40%。

这一下,把三家都得罪了。

问界发文说,测之前开了1个多小时的制热,又开了十多次的车门车窗。华为余大嘴直接开喷: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

长城倒是没破口大骂,宣布要在12月14日举行懂车帝冬测标准质疑沟通会。

吉利副总裁跟着锤,说测试不科学不严谨,整备时间怠速太久,老是开车门。

比亚迪排名挺高的,这下倒被架上去了,很多人说,迫不及待要看:遥遥领先和迪子之间,“魔法对轰”是什么样的。

懂车帝现在,不光把汽车之家和易车搞的很难受,把车企也搞的很难受。

你越质疑,流量越大。流量越大,关注度就越高。

所以懂车帝也没怂,说所有车企标准都是一样的,言下之意你整备他也整备,你开车窗人家也开车窗了,还要再搞一次测试,诚邀服与不服的车企都来围观,全程直播。

这个事,很难评,咱也不是专业人士,但有一个道理我懂:

理越辩越明。车越测,却越说不清楚。

齐心协力把合资干的不敢吭声之后,车圈现在搞窝里斗的水平,遥遥领先于手机圈。

雇水军抹黑,公开举报,收买车评人,隔空互怼,无所不用其极,把手机圈前些年玩剩下的重新趟了一遍。

也不对,现在手机圈和车圈,已经合二为一了。

准备发新车又同时具备多年对抗经验的小米,又很正式的发声明,指名道姓diss余承东,说他抹黑同行。

真是炮火连天啊。

前阵我刷评论区笑死,理想的粉丝说蔚来车主是“魏忠贤”,蔚来粉丝说理想车主是“理莲英”。

你说,买个车,看个车,至于这么共情嘛。

内斗是咱们的老传统了,既然都标榜自己有本事,能不能去国外卷?

现在的中国汽车,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

今天这一期,我们先从现在的内外需形势说起,再类比日本,聊聊汽车出海这件事,对稳住经济大盘有多么重要。

11月的出口、CPI、社融信贷,这几天都出来了,12月的数据要等明年,这一年算是尘埃落定。

分项就不挨个拆解了,今天重点聊的也不是这几个指标,用几句话大概总结一下吧。

看外贸,11月在去年低基数的对比下,是自5月份以来出口增速第一次回正。

但是,两年平均增速还在下降,比10月的两年平均-4.1%又降了1个百分点。

这只能说明:11月增速转正,是季节性因素。

因为我们出口的大部分是中间品和资本品,消费品少,虽然美国日本的需求回升了,但欧洲工厂的生产需求下降,咱们的出口一时半会很难大涨。

对比出口,进口增速,不出意外又挺意外的降了不少,需求啊需求,不多说了。

看物价,PPI和CPI双双下降。

国际油价下跌,带动石化产业链下跌,食品项的猪肉在跌,居住项的房租也在跌,出行服务过了10月份开始变冷。

简单说,外需还行,但内需就。。。很难聊。

这些东西说来说去,嘴巴说出茧子,也没什么新意,我也不想像个祥林嫂一样唠叨这不行那不行,发泄情绪谁不会?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只是说可能啊:

汽车行业,这个2023年逆势走强的亮点,很有可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上面说了,热爱内斗的中国汽车,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

内需方面,乘联会数据,乘用车11月零售206.2万辆,同比增长25%;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932.8万辆,同比增长5%;

外需更是强的一批。

1—11月,汽车整车出口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

全年很有可能突破500万辆。

不得不说,车企吃到了大鹅的红利。

10个月时间,对俄罗斯出口达到了73.6万辆,同比暴增近5倍,占出口总量的六分之一,这还在包含合资车企出口的情况下。

你们打,你们撤,我们闷声抢市场,奇瑞和长城,在大鹅卖的最好。

上汽在英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沙特也卖的不错。

中信建投的统计,上汽已经在海外建了20多家区域营销中心、2000多家网点,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城有700家,长安450家,吉利379家。

相比传统车企,国内做卷王的新势力,有点拉跨。

蔚来小鹏加起来,也就几十个网点,今年1-8月,蔚来在欧洲的销量是1451辆,小鹏是253辆,理想干脆只做国内。

观察一下汽车出口增速,我们会发现,暴增的契机,也就是这两年才出现的。

从2012年到2020年,中国汽车出口一直维持在百万辆级别徘徊,迟迟无法突破。

从1增长到100万辆,更是用了55年;

但风口来了,挡也挡不住。

一是疫情造成海外车企供给不足,俄乌又添了一把火。二是特斯拉国产后的产能爆发。三是自主车把合资溢价打掉,触角开始往海外延伸。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超越韩国,仅次于日本和德国;

2022年,311万辆,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

从100万辆,到2023年超越日本,极有可能实现的500万辆,只用了3年。

当然,数字说明不了一切,如果只是整车出口,靠沾大鹅的光,在国外也不一定能卷的动。

现在的出口模式有两种:一是整车出口,比如本土制造,还有海外建厂、技术输出出口,还有二手车出口,这些年发展的也很快;

二是零部件厂商,通过绑定海外主机厂,在当地实现本土化生产,特斯拉在墨西哥的零部件产业链就是典型。

相比整车,我们的零部件出口还很落后。

前三季度,我国汽车零部件累计出口金额661.75亿美元,同比只增加了8.82%,比整车差远了。

银河证券的报告说,去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超过30%的零部件上市公司里,只有亚普、文灿、岱美三家,营业总收入超过了50亿。

2023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国新进了13家,只比去年增加了3家,我们的份额,只占百强零部件厂商的9.44%。

现在的国际头部零部件厂商,主要还是德、美、日三大汽车工业强国。

从出海这个角度看,日本就是最好的那个师傅。

下面才是我们今天重点要聊的内容。

1,日本当年的汽车出海是怎么完成的?

国君汽车复盘了日本汽车出海之路。

日系车经历了3个阶段: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整车出口阶段,突破600万辆;

80年代到90年代,欧美开始限制日系车进口,日系厂商布局海外生产;

2000年后,海外生产爆发,全球销量接近3000万辆。

看日系车当年海外扩张的手段,在美国市场,石油危机后日系车省油又耐用,80年代市占率就超过了20%,后来美国不干了,开始各种打压,日本车就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卖更贵的豪车赚溢价,二是在北美当地生产经营,结果市占率飙到40%。

东南亚是日系大本营,70年代销量就遥遥领先了,90年代开始,建立了从整车厂到零部件的全面本地化体系,市占率高达70%以上。

欧洲人就比较鸡贼了,吸取日系车在美国扩张的教训,一边限制进口,另一边又对本地建厂设置零部件采购率的门槛,加上西欧汽车你懂的,本来就卷的很,这块蛋糕日本人终究没吃下。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欧洲加强EV保护主义,瞄准中国》。

今年9个月时间,中国的纯电车在欧洲卖了40万辆,法国意大利要修改EV的补贴制度,搞了一个所谓的碳排放量“环境分数”,亚洲产的纯电车分不够,就没补贴了。

和当年打压日系车一样,搞这一套保护主义,欧洲也是老传统了。

复盘之后你会发现,日本的汽车出海,靠的不是短短三五年的爆发,而是长达数十年的谋篇布局。

从整车到零部件,从出口到海外建厂,摸着日本过河,去蚕食日韩系车的份额,前面的路还长着呢。

2,我们的舆论场,言必称日本失去了30年,有点太小看他们了。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大幅升值,重创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

1989年,日本货币和财政政策收紧,戳破繁荣背后的泡沫。

从此,日本经济停滞,物价下跌,陷入通缩。

有点眼熟是不是?这是老生常谈,广为人知的剧本。

但日本人并没有坐以待毙。

民生宏观周君芝的报告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推出“黑字还流”计划,标志着日本从“贸易立国”向“对外投资立国”转变。

1996年至2022年,日本对外投资规模翻了8倍,对外投资规模存量,已占日本2022年GDP的比重近50%。

最开始,就是丰田、三菱这些大车企充当急先锋,后来是中小企业跟着出去。

再后来,不光是制造业,又组建了日本国际协力银行,金融与保险业也开始在海外扩张。

1997财年,日本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占总公司收入比重是37.5%。

到2020财年,已经达到了69.3%,占比接近翻了一倍。

从制造业到非制造业,从大中企业到中小企业,出海投资,让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资产负债表。

海外扩表,有效对冲国内缩表。

最终,使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过程中,依然保持令人惊讶的总量经济平衡与社会稳定。

李迅雷的总结很精准:在90年代初,日本已经把国内的资源、人口和市场等发挥到了极限,经济产业必须要转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刺破经济泡沫,出海投资扩张,本质上是在“弃资产,保产业”。

还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拿到的剧本虽然和他们不一样,但站在2023年来看,逆势走强的汽车行业,肩上所担负的重压,任重道远。

车圈一次又一次刷新下限和底线的内斗,是随着增量劳动力见顶,汽车置换和保有量规模见顶,国内车市,变成了一个即将触碰天花板的笼子,如困兽一般,圈住了一众新老车企。

有这个卷劲,让老外都见识见识。

整车出口世界第一,确实值得骄傲,但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

现在冒出来的很多问题,收入就业物价地产货币人口城镇化,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聪明人太多了,又耐不住长久的寂寞,不是自己死,就是把对手卷死。

可是,小到个人的命运抉择,大到行业的起落兴衰,很多时候,慢才是快。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