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佳丽三千,为了争宠那可是手段尽出,看得人眼花缭乱。
但比起争宠,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殉葬。
就是皇帝死了,有些妃子也得跟着陪葬,荣华富贵转瞬成空,想想都觉得后背发凉。
殉葬制度的起源
殉葬制度一开始出现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对死后世界的憧憬。
原始人想象力丰富,觉得人死了灵魂还在,得吃喝拉撒,得有人服侍。
所以就把活人活物一起埋了,美其名曰“侍奉先祖”。
这种原始的祭祀仪式,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也透着一股子让人毛骨悚然的诡异。
可惜这种原本带有朴素信仰的仪式,逐渐被权力这只无形的大手扭曲了。
帝王们琢磨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殉葬。
这简直就是权力和地位的终极炫耀。
死了还能拉着一票人陪葬,这排场,这气势,谁见了不得心里咯噔一下?简直就是无声地向后世宣告:“生前我呼风唤雨,死后也要前呼后拥。我永远是老大。”
于是殉葬就从单纯的丧葬仪式,变成了权力的象征、统治的延续,更是一种恐怖的威慑,于是,殉葬就成了权力的一种象征,一种统治的延续,一种无声的恐吓。
商朝可是殉葬制度的“黄金时代”,残酷程度简直令人发指,就拿商王武丁的大墓来说吧,考古学家在殷墟挖出了上百具殉葬者的骸骨,男女老少都有,想想那场面,是不是头皮发麻。
这些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成了陪葬品,成了权力祭坛上的牺牲品。
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相对来说殉葬的人就少很多了,毕竟是自己最爱的妻子。
不过商朝的殉葬,可不只是活埋这么简单。
砍头、肢解、火烧,各种你想不到的死法,都能在考古发现中找到蛛丝马迹,这哪里是什么“地下王国”,分明就是人间地狱。
到了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兴起,提倡“仁爱”,反对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方式。
人殉的规模和数量都有所减少,一些开明的皇帝甚至下令禁止人殉,汉朝以后,人殉逐渐被陶俑、木俑等替代,也算是文明的一大进步吧。
殉葬制度卷土重来
但别高兴得太早,历史总是充满了反讽,到了明朝,这个被誉为“天朝上国”的时代,殉葬制度居然又死灰复燃了。
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带头恢复了这项陋习,还把它“发扬光大”。
他觉得,死了也得有人伺候,得有妃子陪着,不然在地下太寂寞,于是那些妃子还年轻貌美就得下去陪葬,真是想想都觉得窒息。
活埋就不用说了,妃嫔们曾经锦衣玉食、光鲜亮丽,如今却被活生生地推进黑漆漆的墓穴里。
墓道一封,四周一片死寂,只有无尽的黑暗和恐惧把她们包围。
据说,有些妃嫔在被推进墓穴之前,就已经被吓疯了。
在墓穴里,她们可能会哭喊,可能会挣扎,可能会抓挠墓壁,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相比之下,毒杀似乎“温柔”一些。
一杯毒酒,或者是在饭菜里下毒,让妃嫔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死亡。
至少她们不用经历活埋那种漫长而痛苦的死亡过程。
古代的毒药种类繁多,有些毒药可以让人快速死亡,有些毒药则会让人慢慢地失去知觉,最终在睡梦中死去。
比如,鹤顶红就是一种剧毒,服用后会让人七窍流血而死,而砒霜则是一种慢性毒药,中毒后会让人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最终因器官衰竭而死。
虽然毒杀看起来比活埋“人道”一些,但其本质依然是冷酷的杀戮,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夺走生命罢了。
再说说自缢,通常是以白绫赐死的方式进行,妃嫔们被迫在太监的监视下自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们或许会留下遗言,或许会留下一些珍贵的物品,作为对这个世界的告别。
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帝王的“身后事”殉葬,这是何等的悲哀。
明朝的殉葬方式里,最让人不寒而栗的,绝对是“灌水银”。
那冰冷的液态金属缓缓流入身体,侵蚀五脏六腑,破坏神经系统,那种深入骨髓的剧痛,简直比凌迟还要可怕。
据说有些妃嫔在被灌水银的过程中,会发出凄厉的惨叫,但很快就会因为极度的痛苦而昏死过去,但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
在死后,这些被灌了水银的妃嫔也无法得到安宁,她们的尸体虽然不会腐烂,但却会散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腥臭味,弥漫在整个墓室里,想想都觉得窒息。
妃嫔们在生前就要承受巨大的恐惧和绝望,死后还要被禁锢在充满水银的“牢笼”里,永世不得超生。
这才是真正的“生不如死”。
后宫女性的生存困境
进了宫的女人,哪怕在得宠,都有被殉葬的可能,虽然在宫里锦衣玉食,莺歌燕舞,可后宫那可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表面光鲜亮丽,内里却是危机四伏。
皇帝就一个,妃子却有三千佳丽,这竞争得多激烈?今天你受宠,明天说不定就有人把你挤下去了。
这后宫的女人,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争奇斗艳,勾心斗角,就为了能在皇帝面前多露个脸,多得几分宠爱。
这日子过得能安心吗?
更惨的是,一旦皇帝驾崩了,一些妃嫔还得被迫殉葬,活着的时候拼命争宠,死了还得跟着皇帝一块儿“走”。
从万人之上的宠妃,一下子变成了阴森恐怖的陵墓里的陪葬品。
后宫的权力斗争,那也是相当的残酷,得宠的妃子,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妃子嫉妒陷害,甚至被迫殉葬。
失势的妃子就更惨了,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用来平息纷争。
想想那些被冤死的妃嫔,她们的生命,如同棋子一般,任人摆布,毫无尊严可言。
在森严的宫闱之中,妃嫔们的抗争往往是无声的,是隐忍的。
或许她们会在临死前写下一封诀别信,向家人倾诉自己的思念和不甘,或许,她们会留下一些带有特殊含义的遗物,作为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
比如,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在得知自己要被殉葬后,悲痛万分,但她并没有哭闹,而是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遗书,表达了对丈夫的爱和对儿子的牵挂。
这封遗书,成为了后世研究明朝后宫历史的珍贵资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柔弱女子在面对死亡时的坚强和勇敢。
再比如,明宣宗的宠妃郭爱,深知自己一旦失宠就会面临殉葬的命运。
为了避免这种悲惨的结局,她主动远离权力中心,过着低调简朴的生活。
最终,她得以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这或许也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对命运的反抗。
制度的废除
要说这项殉葬制度的废除,就要提到明英宗朱祁镇,这位皇帝在历史上可是个争议比较大的人物,有人说他昏庸,有人说他励精图治。
但不管怎么说,他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
几千年来,殉葬制度就像个挥之不去的幽灵,缠绕着古代社会,夺走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多少家庭,因为女儿被选入宫,终日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噩耗传来。
殉葬制度,简直就是古代社会的一大毒瘤。
明英宗能站出来废除殉葬,真是勇气可嘉。
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出的决定,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得罪一大批守旧派的风险。
当然,明英宗也不是圣母心泛滥,一时兴起就废除了殉葬。
明英宗废除殉葬,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非常复杂,明朝中后期那会儿,经济发达,文化也繁荣,人们的思想觉悟也跟着提高了。
大家不再像以前那么愚昧,开始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人只有一条命,得好好珍惜。”
这种想法越来越普遍,尊重生命,尊重人权,逐渐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所以废除殉葬,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人心所向。
同时明英宗自身的经历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差点就小命不保。
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还会忍心让别人为自己陪葬吗?
最重要的是,废除殉葬制度,是对女性生命权的巨大尊重。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她们的生命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殉葬制度更是把这种不公平推向了极致。
明英宗废除殉葬,无疑是给女性带来了福音,让她们的生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殉葬制度下逝去的生命。
她们是殉葬制度的受害者,也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