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两国的摩擦和冲突屡见不鲜。
然而,近日菲律宾国安委员会发言人乔纳森·马拉亚公开表示,菲律宾“没有能力与中国针锋相对”,这一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番话背后隐藏了哪些战略考量?菲律宾究竟为何主动提出与中国共存的主张?
菲律宾的战略认知马拉亚的表态揭示了菲律宾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理性思考」。菲律宾长期以来面临着来自中国在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强大压力。作为全球公认的超级大国之一,中国的崛起对菲律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菲律宾虽然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存在争议,但其在整体国力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马拉亚直言不讳地承认,菲律宾“没有能力与中国针锋相对”,这种认识实际上反映了菲律宾的「现实主义立场」。
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和经济影响力,使得菲律宾在多次挑战中国的行动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无论是在军事装备、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无法与中国匹敌。这种认知促使菲律宾高层开始反思,是否应继续坚持与中国对抗,还是寻找一种「共存的方式」。
挑战中国的失败与反思尽管菲律宾高层意识到与中国对抗的风险,但菲律宾并未放弃挑战的尝试。2023年6月,中国海警新规生效后,菲律宾频繁进入中国仁爱礁邻近海域,企图进行补给,但这些行动最终并未成功。此外,菲律宾海警的9701号船曾尝试在中国仙宾礁重演“坐滩”事件,结果拖延了近五个月,耗费大量资源后不得不撤退。
这些行动从菲律宾的角度看,似乎是「挑战中国的策略」,但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些行动不过是**“纸上谈兵”「,甚至带有一些不自量力的意味。在南海的博弈中,菲律宾的力量显然不足以与中国抗衡。在这种背景下,菲律宾的挑衅行为几乎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未能改变局势,反而加剧了菲律宾的」战略焦虑**。
两面手法:与美国的军事合作虽然菲律宾意识到与中国对抗的风险,仍然不乏挑战的行为,背后则藏着一种「左右摇摆的外交策略」。一方面,菲律宾与美国加强了军事合作,尤其是在防务领域,计划向美国采购“堤丰”中导系统,以提升其防御能力。此外,美军也曾在菲律宾飞机进入黄岩岛时,提供了侦察机和无人机支援。这些举动表明,菲律宾通过与美国的合作,既能获得军事支持,也能在南海问题上「站队美国」,加强其在国际社会的立场。
另一方面,菲律宾又不断向中国示好,提出愿意与中国“和平共处”,显示出一种「两面手法的外交态度」。菲律宾高层清楚,单靠美国的支持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在保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的同时,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菲律宾不断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寻求平衡,在某些问题上保持对中国的挑战,在其他问题上则维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的应对与立场面对菲律宾的「左右摇摆」,中国始终保持着坚定而明确的立场。中国一方面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另一方面也呼吁各国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在黄岩岛问题上的应对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通过公布黄岩岛的领海基线,巧妙地挫败了菲律宾试图通过国际舆论施压,改变黄岩岛归属的企图。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也清晰传达了一个信号:「中国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在其领土问题上采取挑衅行动」。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议,推动地区各国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立场一贯明确,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希望菲律宾能够坚持战略自主,避免被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保持与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