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太强势怎么管?看刘秀教科书式操作,收服豪强,定两百年基业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30 06:27:00

很多人都认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对开国功臣极为优待仁慈,是以柔道治国创光武中兴。对比刘邦开国就杀功臣的做法,刘秀的做法要高明得多。

因此就说是刘秀仁慈,或者是驾驭下属的能力强,果真如此吗?

或许我们得看看刘秀的另一面:

是时天下刺史、太守以垦田不实下狱死者十余人。

可见这位被称为“仁慈”的皇帝杀起大臣来,丝毫也不手软。

其实杀不杀大臣跟所谓的仁慈和统治水平关系并不大,而是和面对的问题有关。

刘邦之所以杀功臣,是因为众多异姓诸侯危及他的统治。

那么刘秀为何不杀功臣,而对地方官吏亮出屠刀呢?

这就涉及东汉开国一场影响深远的“度田事件”,这是一场朝廷与地方豪强之间的激烈斗争,在国内激起多次大规模冲突,大地主们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不明真相也加入反抗。

有人会奇怪了,不就是丈量下田地吗?至于吗?

因为农业是天下根本,不仅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并且也是当时国家主要的财源之一。

王莽针对地方豪强,提出实施井田制,结果身死国灭。由此就可知,当时朝廷和地方豪强之间围绕土地的纷争已经白热化。这个问题,王莽解答失败,现在等待刘秀的答题。

你要说这是第二波“王莽之乱”也丝毫不为过。其激烈程度,相当于是刘秀在经济领域又打了一场开国之战!

如此危急的形势下,刘秀只得紧紧抓住开国功臣们不放,全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因此刘秀的仁慈,是在激烈冲突下争取支持者的斗争策略。

事实上,刘秀的方法别具一格,既不同于汉末松散式的管理,也不同于王莽处处拦截。

面对强势的下属,他展开一系列教科书式的操作,堵疏结合、逐步分化、渐渐缩口,最终尽可能地实现了有效控局。

刘秀登基

让人进退两难的“顽疾”

生产资源的垄断和过度集中都会对社会秩序产生破坏性影响。土地兼并就是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顽疾。

公元前35年,经过长达十二年的统一战争,刘秀陆续消灭了割据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

打了十二年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但反观那些地主豪强却在不断进行土地兼并。

土地掌握在大地主手里,农民因无田可种而流离失所,由此引发社会动荡。更麻烦的是,当豪强们占有土地达到一定规模时,将足以影响一地经济,甚至危及朝廷统治。

之前王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将天下的土地全收归公有,土地和奴婢都不能买卖,规定盐铁官营等等。

王莽想这样将土地和人口从世家豪强手中释放出来,让耕者有其田。

那么实际推行效果如何呢?

豪强们在经济上搅局,将压力转嫁给老百姓,导致物价飞涨,老百姓更加贫困不堪。待到民怨沸腾时,豪强和老百姓联合起来反对王莽,将他赶下了台。

当时豪强势力如此强大,以至于将朝廷逼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西汉采取保守疗法,听任豪强发展,结果被崛起的豪强头子王莽所终结;王莽采取激进疗法,想通过井田制洗牌,将土地分配恢复出厂设置,可惜最后不仅失败,还把自己都搭了进去。

局势如此艰难,改不改都撑不下去了!

但为了巩固新生的东汉王朝,刘秀决定蹚这滩浑水。

所以这也能够解释,为啥刘秀不杀功臣?因为这场改革的斗争难度已经达到了天花板级别。刘秀必须要尽可能多地去争取支持者。

这可以说是一次九死一生的尝试!

如果是新朝末年的起义是刘秀的初试,那这次改革就是生死攸关的“复试”!

东汉开国之战

生猛的豪强

古代地方豪强之所以能够崛起,是依靠“特权+资源”的发展方式。通过特权获得更多资源,而后以更多资源争取更多特权,从而不断循环。

而在这个过程中,规模效应也很明显:势力越大的豪强,往往能够巧取豪夺,花更少的代价得到更多的资源。

所以有了特权和规模,地方豪强日益坐大,土地兼并日渐严重。

所以历来统治者都对豪强势力极为忌惮:

秦始皇对六国豪强进行过大规模迁徙。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汉高祖刘邦曾效仿秦国的做法,迁徙秦末楚国地方的大豪强五个大宗族到自己的陵墓长陵。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迁茂陵令》,凡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这样地方豪强一旦上了规模就被迁移,和地方特权做了切割,成为无本之木。而留下一群小萝卜头,在地方上无法形成气候。

但这样做还是有漏洞:规模大小很难衡量。汉武帝时皇权很强势,300万钱以下的豪强在地方能够被镇得住,但随着后来皇权不断被削弱,这些豪强可能就蹦跶起来了。

因为朝廷无力实施迁移豪强的政策,公元前40年,汉元帝诏令废除了汉武帝的定期迁徙豪强以打压权贵特殊利益集团的措施。西汉在打压豪强问题上开始彻底放弃。

可以想象,到了刘秀时期,地方豪强们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西汉末年的地方豪强

起手就拿开国元勋开刀

刘秀的第一道诏令是“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

但这道政令很快就在执行中走了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州郡官员与豪族关系密切,他们想出了一个应对方法:就按过去的数据统计上报,掩盖过去度田不实的真相。

这样就导致州郡官吏“多不平均”。即对地方豪强给予优惠政策,使其能够隐瞒土地和人口数量。虽然地方豪强的土地被隐瞒了,但是地方的赋税还是没变,那怎么办呢?自然是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本来刘秀是想通过度田打压豪强、减轻老百姓负担的。可现在老百姓都开始反对这项政策。

眼看这项改革开局就要黄。

但刘秀的决心异常坚定。他下了第二道诏令:“遣渴者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这道诏令的实质,就是切掉豪强的特权网。州郡官员继续勾结豪强,那就立即法办。

第一刀,直接开在了开国元勋、前汝南太守、时任大司徒的欧阳歙头上,并不顾其老儒身份,不理会千余名儒生求情,果断地将其下狱处死。

从这可以看出斗争的激烈程度:

如果刘秀坚持处罚欧阳歙,刚开国就和儒家过不去,接下来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如果刘秀不处罚欧阳歙,那么度田肯定就推不下去,接下来皇位就不稳。

刘秀坚持依法办事,将欧阳歙之事办成了铁案。该强硬时,不带一丝犹豫。

接下来,一大批“度田不实”的官吏被查出来,并被刘秀下狱治罪。

秋九月,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

这样整顿过一波后,地方官员纷纷开始老实起来,豪强们在“度田”中渐渐浮出水面。

度田政策

“王莽之乱”再现?

失去了特权的豪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豪强们便发动叛乱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其实他们早就做了准备:

1、将矛盾转移给百姓,引起民怨沸腾。后来官吏们虽然不瞒报了,但是却擅自扩大度田范围,引发新的矛盾:

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不务实核,苟以度田为名,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聚人遮道啼呼。

以度田为名,将老百姓赶到田里,然后度量老百姓的家,看样子要把宅基地也纳入度田范围。这样可劲折腾,老百姓怎会不痛恨度田呢?

2、豪强自发武装。这些豪强往往除了有钱,还有自己的武装队伍,在当地也颇有影响。要想起兵,人财粮来源都不愁。从王莽时,他们就开始“起坞壁,缮甲兵”,到刘秀时已经颇具实力。

这样起兵的队伍规模就上来了,不仅有豪强地主,还有被地方官吏逼上梁山的百姓。

一开始,起兵主要集中在北方,那些新朝末年的战乱区。

郡国群盗处处并起,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后来民变延伸到南方。在交趾,反对者占领了六十五城,自立为王;在现今安徽一带,李广率众起兵,多次击败前去进剿的官兵。

新生的东汉王朝迎来了严峻时刻。

然而这种四处煽风点火的行为可以打败王莽,但不见得能摆平刘秀。因为刘秀就是玩这个套路的行家。

所以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刘秀的反击格外有力。

他采取了镇压和分化两种办法。

一方面派使者到郡国传达朝廷命令,鼓励盗贼抱团投降,实施五人杀一人的处罚方式,五个人抽签只杀最倒霉的那一个。也就是说最少要有五人才能享受这种优惠政策。

当然,没有压力,盗贼是不会轻易投降的。过去地方官吏守土有责,大家只是保全自己的实力就好,肯定不会冒险进攻盗贼窝子。这样就会为盗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所以刘秀下了第二道命令,对那些地方官员在辖区内有盗贼而不拘捕,或因弃城而逃的,全都不予处罚,而以捕获盗贼的多少来将功补过。这样,官吏们平叛的积极性一时间颇为高涨。

这样,朝廷派出大将赵熹、张宗,在地方官吏的配合下,迅速平息了乱局。

平定叛乱

剥洋葱式的平叛

现在大家应该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刘秀不杀功臣?

因为刘秀需要依靠这些功臣们来镇压那些反抗的豪强。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再怎么整,都无法摆脱其地主阶级代言人的属性。要彻底铲除豪强势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刘秀制约豪强的方法便是利用一批豪强来打击另外一批豪强。让豪强之间产生内耗,而刘秀则坐享渔翁之利。

对挑头闹事的豪强,刘秀给出的处置方式并非是斩杀,而是举家迁移:

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

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处置方法。

挑头的豪强死了,但他的家人、族人、门客等等都还留在原地,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但将之举家迁移,等于处罚了一大家子人,这些人到新的地方,失去了地方官员的庇护,并且水土不服,将面临慢慢消亡的结局。

这样在减少对抗的同时,能够于无声无息中将祸乱之源消除掉。

迁徙豪强

抛掉非黑即白的思维

职场上,管理者往往会碰到一些能力强的下属,他们可以一己之力为团队带来发展,但这些下属通常有脾气有想法,会带来两难困境:彻底打压,还是放任自流?

如果彻底打压,久而久之,团队可能会失去生机,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如果放任自流,这些强势下属就可能会占据一方,尾大不掉,难以管理。

此时,刘秀对豪强的管理方式,就可以拿来参考。

刘秀作为开国皇帝,手下虽有一帮久经沙场的精兵强将,但大部分也是豪强。之所以不顺势将所有豪强彻底打垮,就是担心会陷入王莽式的陷阱:依靠豪强支持起家,在改革中却将豪强得罪光,最后成为光杆司令。

但放任自流肯定也不是好主意:豪强自西汉中晚期开始快速发展,直接左右了王莽称帝和刘秀中兴,第一次达到了发展的巅峰期。如果不加控制,国家将飞快地变成一盘散沙。

面对上升期的对手,硬刚肯定不是好办法。

所以怀柔的阳谋最为有效。

刘秀并没有像王莽那样一刀切,在普天之下全面推行井田制,让豪强无路可走,最后只能反戈一击。

刘秀的方法是:不断分化,不断缩口子。在博弈之中,将豪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第一步,先稳住支持自己的豪强。以高官厚禄的封赏,通过“仁慈”手段,尽最大可能地稳住一批豪强,让他们成为新王朝的铁杆支持者。这样一开始,豪强阶层中最强的一批人就被分化走了。

第二步,刘秀从外围入手,通过度田诛杀不法的地方官吏,削弱豪强的根基。当一部分豪强,比如开国元勋和十余名郡守选择站出来反对时,刘秀果断将他们下狱处死。对这些措施,大多数豪强们选择观望。

第三步,度田并非收田,是限制而非消灭,继续分化豪强。一部分豪强选择观望。所以当被分化后的豪强选择起兵时,其规模已经大为减小。

第四步,到了讨伐时,继续分化反对者。在动员地方官员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对投降的盗贼也给予优惠政策,堵疏结合让平叛更加顺利。

经过前面几轮筛选,豪强中顽抗的强硬派已经所剩无几,被轻松剿灭。

第五步,善后分化,让反对者消失于无形。对投降朝廷的豪强只是迁移到异地。这样豪强的族人也很难再生反心,整族人都只能听从朝廷调遣。

一直到了第五轮,刘秀才彻底封上了口子,达成了目标:最终将反抗的豪强连根拔掉。

连反抗的豪强都被清除,那么之前几轮中选择观望的豪强,就只得乖乖就范了。

所以很多人会讨论:刘秀的度田政策,究竟成功没有?

应该说,他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他成功地打压了豪强,消灭了豪强中的强硬派,导致很长时间内豪强们只能活在朝廷划定的规模和范围内。

当时豪强阶层刚经历了发展的巅峰时期,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已经属于难能可贵。

但刘秀毕竟是个开国皇帝,而不是革命家,他并没有消灭一个阶层的使命。

所以在维护新生王朝稳定方面,刘秀可以说是拿出了一张高分的答卷。

光武中兴,当之无愧!

掌握火候、不断博弈、不断分化,这便是刘秀实施阳谋战胜豪强的根本所在。

0 阅读:39